[1] |
侯娜, 杨金霖, 寇林, 曾智, 刘雯雯, 张大红.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上游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 33-4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65
|
[2] |
魏晖, 巩前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16
|
[3] |
郑群明, 申明智.
我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55-6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16
|
[4] |
周昶延, 包红梅, 刘兵.
关于生态恐怖主义的若干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21-2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59
|
[5] |
吴彤.
地方性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32
|
[6] |
何崚, 陈伊妮, 肖海茵, 邹银萍, 陈伟明.
贡茶生产对地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34-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05
|
[7] |
孙泽晨.
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5-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83
|
[8] |
刘晶.
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我国森林生态补偿问题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8-1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117
|
[9] |
陈冠华.
企业环境责任立法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43-4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06
|
[10] |
齐君, 郝娉婷, 唐雪琼.
科学知识图谱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38-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8
|
[11] |
黄鹂, 蔡弘.
拉美国家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56-61.
|
[12] |
罗华莉.
古代生态环境建设与官吏考核制度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79-83.
|
[13] |
兰再平, 董晖, 刘俊琴.
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25-30.
|
[14] |
韦贵红.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14-20.
|
[15]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6] |
张劲峰, 耿云芬, 周鸿.
乡土知识及其传承与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2): 5-8.
|
[17] |
金麾, 董源.
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灾害历史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50-58.
|
[18] |
张智光.
我国人造景观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决策科学视角的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49-53.
|
[19] |
盖志毅, 宋维明, 陈建成.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3): 55-58.
|
[20] |
黎德化, 刘霞.
论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