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44-5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2
|
[2] |
何思源, 苏杨, 程红光, 王蕾, 闵庆文.
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价值认知的差异与管理对策——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1): 93-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206
|
[3] |
郑月宁, 贾倩, 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21-2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5
|
[4] |
闫颜, 徐基良.
韩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24-2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106
|
[5] |
张旭, 张绍文.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项目利益相关者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78-8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58
|
[6] |
龙艳.
走进壮美荒野美国生态文学对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33-39.
|
[7] |
马英华1, 张玉钧.
城市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32-39.
|
[8] |
刘梦婕, 刘影, 冯骥, 温亚利.
基于不同利益视角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4): 66-70.
|
[9] |
丛艳国, 蔡秀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影响 ———以广东省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31-35.
|
[10] |
唐小平.
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44-48.
|
[11] |
冯晓东, 徐超.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及治理机制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 89-93.
|
[12] |
陈廷辉.
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利益博弈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10-16.
|
[13] |
周伟, 赵晓东, 李旭, 杨锦玉.
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4个高原国际重要湿地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63-68.
|
[14] |
孙克勤.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遗产资源整合与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65-70.
|
[15] |
周莉, 陈晓倩, 吴成亮, 苏宁, 温亚利.
土地权属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43-47.
|
[16] |
吴成亮, , 周莉, 李强.
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40-42.
|
[17] |
常旭, 吴殿廷, 乔妮.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33-38.
|
[18] |
邓晓梅, 秦岩, 冉圣宏, 王郑敏, 孔艳.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1): 45-50.
|
[19] |
张玉钧, 段昌盛.
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37-40.
|
[20] |
王保忠, 何平, 李建龙, 安树青, 沈守云, 王保明, 石明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4): 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