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杰.
论中国古代墓植松柏习俗及其丧葬文化内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2): 39-4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66
|
[2] |
李玉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1): 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87
|
[3] |
彭建.
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6-1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94
|
[4] |
林诗雨, 蔡君.
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途径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74-7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204
|
[5] |
胡艳敏, 彭献军, 沈世华.
从古代科技史角度审视构树的多重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38-4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89
|
[6] |
谷晓丹, 罗玲玲, 陈红兵.
基于可供性机制的环境设计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14-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2
|
[7] |
殷炜达, 李璇.
城市绿地规划中古建筑特殊用材培育功能的发掘与实现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33-3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7
|
[8] |
吴雨浓, 张纵.
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 45-5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1.002
|
[9] |
李明阳, 余超, 时宇.
从森林物质产品到森林文化产品: 转化的要件及途径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17-22.
|
[10] |
杨德凭, 孙玉红, 董丽.
古典园林边角空间的理景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21-25.
|
[11] |
周鸿升, 唐景全, 郭保香, 王希群, 董金花, 李凯, 侯森林.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肇事特点及解决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37-41.
|
[12] |
王雪梅, 曾蕾, 温亚利.
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内涵的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19-123.
|
[13] |
胡明形, 赵姜.
未观测林业经济及其规模估算方法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1): 38-41.
|
[14] |
姬君彩.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40-44.
|
[15] |
高双林, 王国柱.
学科建设“诊断”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65-69.
|
[16] |
陈西平.
中国树文化内涵及渊源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17-22.
|
[17] |
马广琳, 刘俊昌, 陈文汇, 储汪林, 游斌.
世界野生动物贸易统计方法现状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66-69.
|
[18] |
张玉钧, 段昌盛.
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37-40.
|
[19] |
蔡登谷.
首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十七:森林文化综论 - 城市森林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0): 43-44.
|
[20] |
于玲, 颜帅, 谢家禄.
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4): 4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