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Hiden Value of Written Judgment of Tang Dynasty: Brief Discussion on Historical Value of Five Pieces of Written Judgment Relating to Forest
-
摘要: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概述唐判的一般情况之后,侧重考察五则涉及林业的应试唐判,以期弥补史乘记述之不足,深化当代人对唐代林业的认识。
-
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茶叶生产大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浪潮, 近年来, 我国茶叶产量的增幅更是有明显的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茶叶产量为241万t, 同比增产7.4%。
我国浙江省是一个茶叶种植大省, 茶叶的种植也衍生出了一条全新的茶叶种植经济链。茶叶的生产加工多半由茶农承包, 种植茶叶既是茶农赖以生存的物质手段, 更是茶农换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工具的重要途径。根据浙江省农业厅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统计信息网), 同2010年相比, 2016年浙江省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9.6万hm2, 增长了10.49%;总产量达到17. 1万t, 增长了4. 91%;总产值达到了166亿元, 增长了83.43%。
茶叶产业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被明确提及, 文件中提到在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的优势产区促进其种植经营, 落实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 推进茶叶等产品的设施化生产。这表明中央对茶叶产业的重视。促进茶园发展, 保证茶农增收, 已成为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茶农经营规模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农业全球化的形势下, 有些茶叶产区进行了茶叶的规模化经营,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部分产区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人们对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看法不一。在推行茶叶规模化经营之前, 为了提高茶叶经营规模效率, 很有必要对规模与效率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运用SFA模型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 分析不同生产规模对茶叶生产效率的作用和影响, 旨在寻找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增加茶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也为浙江省茶叶产业长期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对茶叶生产技术效率及各类影响因素的分析。郭亚军等[1]认为,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投入和产出比存在明显差异, 种植规模对茶农收入的影响十分显著, 劳动节约型技术对大规模种植的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 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对小规模种植的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苏宝财[2]运用常规生产函数模型和SFA模型方法分析茶农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茶叶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效率提高空间; 茶叶种植表现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一般来说, 种植面积越大, 生产技术效率越高, 经济效益越好。Lighton Dube等[3]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分析小农的茶叶月产出, 认为可以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和推广力度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 减少技术无效率可以提高整个农业产业资源配置。
二是对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的研究。影响茶叶生产效率的因素有很多, 如茶农的年龄和学历、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时间以及拥有的茶园面积等。苏宝财[2]认为, 政府应该发挥经济职责, 通过补贴或出台政策帮助、鼓励茶农适当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营。同时还应该树立茶叶品牌意识, 提高茶叶生产竞争力, 进而提高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 增加茶农收入。Phu Nguyen-Van等[4]使用随机生产边界法分析茶叶生产的技术效率, 研究发现, 茶叶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偏低, 但是可以通过培训销售技能来提高。郑逸芳等[5]利用超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茶农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 结果发现, 茶农是否参加过茶叶生产专业技术培训、种植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以及茶叶种植面积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正相关, 认为茶叶种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建立有关茶叶生产的信息平台, 普及科学生产意识, 注重技术知识传播, 从而提高技术效率水平。Nguyen Bich等[6]认为政府应该保持化肥价格稳定, 注重化肥质量的审查和监控, 调节和平衡化肥的供求以提高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
三是对其他作物生产效率的研究中也涉及到经营规模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王雪秋[7]认为, 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用的决策具有正效应。金福良等[8]总结已有的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农业产业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因此, 投入劳动力越多, 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就越大。劳动力的质量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状况、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李长生等[9]认为茶农的健康损害和茶叶生产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 主要原因是受疾病影响的农户会减少茶叶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和效果, 从而影响农业劳动效率。
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 学者通常将影响因素细化为影响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具体因素, 即茶叶种植规模。以种植规模为参照研究茶叶的生产效率在现有的研究中并不少见, 但对不同种植规模下影响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具体因素进行单独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全部样本中的种植规模分成大中小3类, 分别对每一类目下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旨在寻找不同种植规模下不同因素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关系, 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对提高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增加茶农收入、促进茶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 理论分析
从理论层面来讲, 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 种植规模的有序扩大对茶叶生产效率产生积极稳定的影响。通常来说, 茶农在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拥有了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后, 就会从科技和工艺的角度改进原有的生产技术, 进而扩张种植面积, 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来增加产量, 提高收益。
2) 种植规模的无序扩大对茶叶生产效率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如果仅仅是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 并不代表着生产技术效率的稳定提升。任何质的飞跃都是建立的量的基础之上, 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先进的种植理念作指导, 没有与时俱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盲目地扩大面积和规模, 不仅不会提高生产技术效率, 甚至会适得其反。
3) 其他外部因素对茶叶生产技术效率产生的影响。茶叶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经济产业, 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都会对它的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采用的合作社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外部环境因素。合作社规模大, 成员多, 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和较为广大的市场渠道, 不仅能在理论上为茶农增产提供指导, 更能从科技、物质上帮助茶农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效率, 实现增收的目标。
三 研究方法
鉴于SFA模型能够实现在对生产单元的生产过程精确描述的同时, 纳入噪声项, 充分考虑随机因素对生产前沿面的影响, 因此在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采用SFA模型来计算分析浙江省不同种植规模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随机前沿方法以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来估计生产前沿面, 并以此为基准确定生产技术效率。随机前沿函数模型为:
(1) 式中:y为实际产出; f(xi, β)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确定部分, 表示现有投入的最佳产出; xi为各项投入; β为待估计参数; θ为噪声项, 包括观测误差及其他随机因素, θ ~ N(0, σv2); μ为技术非效率项, μ ~ N(μ, σμ2), θ与μ相互独立; k为外生变量; t代表时期。
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可表示为:
(2) 式中:Zkt为影响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 δ0为待估参数; δk为外生变量, 是Zkt对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程度的待估参数, 若δk>0则说明该外生变量对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有正向影响, 反之则说明对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有负向影响; ω为服从极值分布的随机变量。
依据式(2)的原理和形式, 茶农个体的生产技术效率TE通过将非效率μ从混合误差项θ - μ中分离出计算。第i个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值的测算公式为:
(3) 式中:yi为实际产出。TEi的取值区间为(0, 1), 表示该茶农个体存在生产技术效率损失, 生产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以下; TEi = 1时, 表示该茶农个体处于完全生产技术效率状态, 生产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
综上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效率, 并采用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不同种植规模下的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生产要素投入为茶叶生产所需的化肥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包括自身劳动力投入和雇佣劳动力投入)。投入要素结构及数量的合理性决定了产出的转化率, 投入与产出共同决定了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具体模型如下:
(4) 本文在参考苏宝财[2]的研究基础上, 考虑茶农种植茶叶的直接目的和现实因素, 因此式(4)中以i为样本茶农编号, Y为单位面积茶叶销售收入, L为自家和雇佣劳动力投入量, C为茶叶生产所需化肥物质投入成本, β0、β1、β2、…、β6为待估参数。因为是同一个气候地区同一时间, 因此, 自然灾害情况应该是相同的。所以, 本文不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效率损失的影响。
为了解茶园面积与生产效率是否存在U型关系及是否有最优规模, 本文在变量中加入茶园面积二次项。
(5) 式中:Z1表示茶园面积; Z2表示茶园面积二次项; Z3表示劳动力人数; Z4表示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 1 =是, 0 =否; Z5表示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 1 =是, 0 =否; Z6表示户主受教育程度, 1 =文盲, 2 =小学, 3 =初中, 4 =高中及中专, 5 =大专及以上; Z7表示从事茶叶种植年限; Z8表示是否加入合作社, 1 =是, 0 =否; ωi表示随机影响因素。
二.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8月对浙江省松阳县、遂昌县、临安市和绍兴市上虞区四县(区)的茶叶种植户的入户调查数据。由于这4个县(区)是浙江省茶叶种植的重点区域, 同时课题组又是深入农户进行调研, 获取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一手数据, 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 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茶叶生产基地县随机选取5个村, 在每个村随机选取10户, 共获得200户茶农2014年茶叶种植的相关数据资料。调查内容包括茶叶生产所需的化肥物质投入成本、自家和雇佣的劳动力投入量、茶园面积、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茶叶种植经营信息等。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并剔除数据明显不合理、残缺程度较高的7份无效问卷后, 本文最终选取193户茶农问卷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衡量茶叶生产的投入产出水平的各项变量中, Y代表单位面积茶叶销售收入, C代表茶叶生产所需化肥物质投入成本, L代表自家和雇佣劳动力投入量(d)。茶农经营规模的划分在学术界尚无具体标准, 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0.2和0.5 hm2是茶农种植面积的2个较为明显的区分点, 并且考虑到研究时应该更多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样本划分。因此, 本文主要依据样本分布情况, 同时结合当地茶农实际种植情况对茶叶的种植规模进行分类, 将0.2 hm2以下的茶农视为小规模经营, 共有51户; 0.2 ~ 0.5 hm2的茶农视为中规模经营(含0.2、0.5 hm2), 共有101户; 0.5 hm2以上的茶农视为大规模经营, 共有41户。
从表 1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不同茶叶种植规模下对应的销售收入、物质成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各不相同。种植规模越大, 销售收入越高, 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投入也越高; 种植规模越小, 销售收入越低, 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投入就越低。总的来说, 销售收入和茶叶种植规模、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正相关。
表 1 不同种植规模组茶农投入统计结果不同规模下各生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 2。
表 2 不同规模下各生产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影响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从事茶叶种植年限和是否加入合作社、茶农的身体健康程度, 等等。其中茶农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不高, 基本为初中及以下。中小规模茶农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小学, 大规模茶农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初中; 茶农整体从事茶叶种植的平均年限在10年以上, 其中大规模茶农的种植经验甚至可以达到15年以上, 茶农整体种植经验较为丰富; 在是否加入合作社方面, 中小规模茶农参加合作社的比例低于15%, 而大规模茶农参加合作社的比例则超过55%, 这说明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为茶农的种植经营带来帮助, 尤其是对大规模种植的茶农来说帮助较大;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对种植规模的扩大也有着正向影响, 往往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越高对应越大规模的种植经营范围; 身体健康程度是劳动经营的基础, 健康程度越高, 种植规模就越大;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投入的劳动力人数比重先升后降, 种植规模越大, 则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人数就越多, 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劳动力人数的投入反而还会下降。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分布
本研究使用Stata软件, 对给出的193个样本的生产技术效率值按3个不同规模组进行分组统计, 依据式(3), 计算结果如表 3所示。
表 3 不同规模茶农茶叶生产技术效率分布1) 茶叶种植规模与生产技术效率呈倒“U”型的趋势。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先升高后降低。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在小规模阶段为86.8%;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在中等规模阶段达到最高值89%;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生产技术效率反而会降低, 在大规模阶段达到最低值74.2%。这说明种植规模小时, 茶农可以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技术效率的目的。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的优势会逐步丧失, 但此时规模效应的产生、机械化耕作方式的运用, 以及专业化分工等因素仍然会继续提高生产技术效率。但如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此时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几乎完全丧失, 而机械化、专业化的运营成本会大幅提高, 生产技术效率反而会降低。
2) 不同种植规模的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不同。小规模样本中62.7%的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在70%以上; 中等规模样本中97%的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在70%以上; 大规模样本中65.8%的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在70%以上。
3) 全部样本中有81.3%的茶农生产技术效率达到了70%以上, 这部分样本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达到了85.21%。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有效地消除技术无效率, 就会使平均产出增加14.79%。这既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农种植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 也可以增加茶农的种植收入。
从表 3可以看出, 中等规模种植面积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大, 中等规模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的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样本茶农生产技术效率的最小值出现在大规模茶农的样本分布中, 这说明, 规模越大, 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不一定越高, 只有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大才会真正有利于茶叶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
二 效率损失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表 4对造成茶叶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的因素进行分析, 报告了技术效率损失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 4 技术效率损失模型的估计结果由于采用技术效率损失作为被解释变量, 因此解释变量的系数如果为正, 则表明该变量对技术效率损失有正向影响, 即会造成技术效率损失; 反之, 解释变量的系数如果为负, 则表明该变量对技术效率损失有负向影响, 即会促进技术效率提高。
三 茶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单边似然比对模型设定进行显著性检验。原假设H0:γ = 0;备择假设H1:γ≠0。回归模型的LOG似然函数值为- 181. 80, LR单边检验值为25.52, 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时单边检验的临界值(6.63), 因此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表明本研究中茶农生产技术效率损失是存在的。估计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技术非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结果由表 5可以看出, 技术非效率影响因素主要有茶园面积、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和户主受教育程度等。
从种植规模角度分析如下:
1) 对小规模茶农而言, 茶园面积、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户主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正,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 而茶园面积二次项、劳动力、从事茶叶种植年限、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系数为负,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2) 就中等规模茶农而言, 茶园面积、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的系数为正,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 茶园面积二次项、劳动力、户主受教育程度、从事茶叶种植年限、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系数为负,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3) 就大规模茶农而言, 茶园面积、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系数为正,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 茶园面积二次项、劳动力、户主受教育程度、从事茶叶种植年限的系数为负, 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从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如下:
1) 茶园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茶园面积二次项对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大规模种植的情况下, 茶园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茶园面积二次项对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影响。作为典型的经济作物, 土地在茶叶的种植生产过程中是必要的物质载体, 种植面积的适度扩大会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单位投入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但种植规模越大, 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也就越多, 因此, 种植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降低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
2) 劳动力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在中小规模时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在大规模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我国茶叶生产仍处于劳动力密集型阶段, 劳动力因素仍然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较大贡献。
3)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虽然家庭成员中有人文化水平达到了大学程度, 但是现实中大学所学知识和茶叶种植无关或者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茶叶种植上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因此这一因素对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影响较小。
4)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茶农的身体健康程度与生产技术效率息息相关, 茶农身体越健康, 可以投入从事茶叶种植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就越多, 进而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也就越高。
5) 小规模种植时, 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大中规模种植时, 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小规模种植时, 由于种植面积较小, 更多地依赖人工种植, 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 大中规模种植时, 茶农更多地选择依赖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分工种植, 对技术手段的需求相对强烈, 此时借助知识的力量就越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技术效率。
6) 从事茶叶种植年限对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大中小规模下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茶农的种植年限越长, 生产技术效率越高。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年限越长, 积累的经验和拥有的专业知识就越丰富, 在遇到各种状况时能够凭借经验有效应对, 这也有利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
7) 是否加入合作社在中小种植规模下对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 在大规模下对茶叶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中小种植规模时, 茶叶产量相对较小, 种植劳动量和工作量也相对较小, 即使依靠茶农个体也可以应对自如; 当种植达到规模化时, 就相对需要借助合作社的机制和优势来降低茶叶种植成本和扩展销售市场, 同时也有利于种植技术的提升和种植工具的更新换代。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选取浙江省4县(区)茶叶种植的茶农数据, 采用SFA模型估计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 探究不同经营规模下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分布情况, 阐释各项因素对不同经营规模下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情况。通过实证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
1) 茶农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85.21%, 但是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投入状态下, 有效去除技术无效率, 可以使茶叶产量增加14.79%。样本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分布呈倒“U”型趋势, 生产效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先提高后降低, 适度地扩大种植规模可以有效提高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
2) 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种植规模下茶农的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不同:①劳动力质量方面, 小规模种植条件下,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劳动力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中规模种植条件下,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大规模种植条件下,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大学毕业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劳动力、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②在种植经验方面, 小规模种植条件下, 从事茶叶种植年限、是否加入合作社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中规模种植条件下, 是否加入合作社、从事茶叶种植年限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大规模种植条件下, 是否加入合作社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影响, 从事茶叶种植年限对茶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影响。
二 建议
茶叶产业目前是浙江省主要的经济作物产业之一, 在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茶业作为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下, 浙江省茶叶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张可有效提高茶叶的生产技术效率, 进而提高茶叶产量, 增加茶农收入, 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资源的高效配置。根据本文研究结果,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家庭承包经营机制, 通过转包、入社等方式实现茶叶产业的规模化、社团化经营。目前, 浙江省内许多地方其实已经具备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 但是由于无人组织, 无人牵头, 这些有利条件尚无用武之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 充分结合各地的茶叶种植情况和实际政策情况,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推动土地的有序流转和资源的优化分配。
2) 政府应该组织专业生产技术知识讲座, 在茶农中大力推广科学技术, 为茶农在生产要素的投入分配上给予合理指导, 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农技培训, 传播新技术、新理论, 落实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 切实提高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 这是目前提高茶农生产技术效率的重中之重。另外, 还应该着重培养茶叶种植的专业人才, 为提高未来茶叶产业竞争力储备力量。
3)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横幅、标语、宣传片等多种形式, 向社会宣扬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法规, 鼓励更多的茶农加入合作社,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种植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搞好合作社培训工作, 通过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 更多地帮助茶农积累并运用种植经验。用合作社成员增收的实例激发茶农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用合作社的美好前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合作社的发展, 努力营造茶叶产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良好行业环境和发展氛围。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毛昭庆,张远强,曾贞,张晓娇,鄢文光,伏成秀. 中国茶叶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分析. 农学学报. 2024(10): 92-100 . 百度学术
2. 李海鹏,杨海晨. 贫困山区农户茶叶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20(01): 88-9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