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泽晨.
由伐山到植树:雍乾时期“苗疆”林业政策的演变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64-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46
|
[2] |
胡旭, 王朝旭, 张连伟.
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灾害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92-9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56
|
[3] |
陈志国.
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29
|
[4] |
李欣.
汉代 温室效应问题试探以林业薪炭耗费为中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1-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35
|
[5] |
何梦竹, 李莉.
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29-3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35
|
[6] |
周五更, 李莉.
清代湖北木材贸易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25-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43
|
[7] |
罗莉.
清代西江下游植树护林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24-27.
|
[8] |
刘金龙, 李凌超, 董加云.
国际森林问题、FLEGT及其未来走向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57-62.
|
[9] |
张佩生, 钟全林, 程栋梁.
集体林权改革绩效评价:林地利用变化视角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74-77.
|
[10] |
冯尕才, 严耕.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生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1-6.
|
[11] |
张文涛.
清代东北地区林业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20-25.
|
[12] |
罗莉.
清代西江下游经济开发对森林变迁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23-28.
|
[13] |
古开弼, 黄兰秋.
广东现存明清时期涉林碑刻的历史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24-36.
|
[14] |
苏祖荣, 苏孝同, 郑小贤.
森林中的美学因素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1-4.
|
[15] |
廖春华.
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10-14.
|
[16] |
石彦君, 董源.
清代树木栽培技术及相关文献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35-38.
|
[17] |
徐正春, 王权典, 景彦勤.
广东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41-45.
|
[18] |
邹国辉, 董源.
日本古代森林资源的破坏与利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 29-33.
|
[19] |
柯水发, 温亚利.
森林资源环境产权补偿机制构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37-40.
|
[20] |
蔡剑辉.
论森林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