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娜, 杨金霖, 寇林, 曾智, 刘雯雯, 张大红.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上游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 33-4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65
|
[2] |
魏晖, 巩前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3):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16
|
[3] |
马炜, 唐小平, 蒋亚芳, 刘增力, 蔺琛, 王志臣.
国家公园科研监测构成、特点及管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25-3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22
|
[4] |
何崚, 陈伊妮, 肖海茵, 邹银萍, 陈伟明.
贡茶生产对地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34-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05
|
[5] |
孙泽晨.
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5-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83
|
[6] |
黄鹂, 蔡弘.
拉美国家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56-61.
|
[7] |
罗华莉.
古代生态环境建设与官吏考核制度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79-83.
|
[8] |
刘东生, 谢 晨, 刘建杰, 袁 梅, 彭 伟, 黄 东.
退耕还林的研究进展、理论框架与经济影响——基于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10年的连续监测结果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74-81.
|
[9] |
莫晓勇.
第四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七: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中文化目标及其实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0): 22-23.
|
[10] |
周伟, 赵晓东, 李旭, 杨锦玉.
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4个高原国际重要湿地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63-68.
|
[11] |
孔凡斌, , 张利国, 陈建成.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征、体系与评价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41-47.
|
[12] |
李若凝, 王晶, 程柯.
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对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71-75.
|
[13]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4] |
李明阳, 崔志华, 申世广, 席庆.
紫金山风景林美学评价与森林游憩活动适宜度量化模型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6-11.
|
[15] |
曹华, 宋维明, 程宝栋.
中外人工用材林规模化经营比较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74-78.
|
[16] |
盖志毅.
知识问题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决策的制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41-44.
|
[17] |
金麾, 董源.
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灾害历史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50-58.
|
[18] |
李明阳, 熊显权, 杨劲松, 刘礼.
中山陵风景区的森林美学评价与风景林规划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14-19.
|
[19] |
杨玉川, 罗宏, 张征, 肖朝明, 芦家娟, 王薇.
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 20-24.
|
[20] |
黎德化, 刘霞.
论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