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昶延, 包红梅, 刘兵.
关于生态恐怖主义的若干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21-2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59
|
[2] |
曾艾依然, 张茵.
乡村旅游艺术介入:基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的模式探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 25-3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74
|
[3] |
张敏霞, 邱雯婉, 鲍沁星.
传统园林凿山理景艺术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51-5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27
|
[4] |
周娴, 刘显波, 李世颖, 邓文屏.
从日耳曼民族审美视角管窥欧洲风景园林艺术的传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45-5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7
|
[5] |
赵广杰.
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观基于木材构造的自然属性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7-1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27
|
[6] |
黄鑫.
论新中国青年运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42-45.
|
[7] |
訾非.
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学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1-8.
|
[8] |
刘晓静, 李素英.
上聚源农业观光园的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93-98.
|
[9] |
陈苗苗, 朱霞清, 郭雨楠, .
威廉钱伯斯和他的中国园林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44-49.
|
[10] |
李卫红, 严耕, 李飞.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历史回顾及改革建议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12-18.
|
[11] |
罗华莉.
素食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道德反思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1): 49-53.
|
[12] |
李萌, 黄心渊, 郑铁军.
景观动画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影美术中的应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84-90.
|
[13] |
杨德凭, 李宇宏.
古典园林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极简主义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61-65.
|
[14] |
吴晓红, 程远畅, 苏祖荣.
古木的类型与艺术鉴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10-14.
|
[15] |
苑庆磊, 于晓南.
楹联艺术与我国风景园林的融合解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58-62.
|
[16] |
苏祖荣, 苏孝同.
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因及运动规律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20-23.
|
[17] |
程亚鹏.
中西美术色彩观的比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148-151.
|
[18] |
刘芊, .
基于现代艺术的园林景观雕塑的反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64-67.
|
[19] |
陶爱萍, 吴建平.
和谐观视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33-36.
|
[20] |
洪琳燕.
印度传统伊斯兰造园艺术赏析及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3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