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凯莉, 李倩钰, 魏巍, 张晓颖, 周慧荻.
风景园林学科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模式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85-9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56
|
[2] |
张敏霞, 宋恬恬, 梅丹英, 叶丹, 鲍沁星.
基于小气候实测的杭州西湖传统避暑名景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86-9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82
|
[3] |
高凯, 何沁遥, 高阳.
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波斯花园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70-7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26
|
[4] |
张敏霞, 邱雯婉, 鲍沁星.
传统园林凿山理景艺术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51-5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27
|
[5] |
杨尚其, 王欣, 黎映欣, 苗诗麒.
普陀山寺庙园林兴建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41-4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30
|
[6] |
陈苗苗, 朱霞清, 郭雨楠, .
威廉钱伯斯和他的中国园林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44-49.
|
[7] |
张科, 孙美灵, 斯高阳, 王欣.
浙江省传统村镇中风水塔的造景模式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60-64.
|
[8] |
于晓南, 苑庆磊, 郝丽红.
芍药作为中国爱情花之史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26-31.
|
[9] |
鲍沁星, 张敏霞.
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 西湖冷泉”写仿现象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8-13.
|
[10] |
赵晶.
欧洲自然风景园中的景观规划理念与实践 ———以埃麦农维尔庄园和穆斯考花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14-18.
|
[11] |
李程成.
构建功能、文化与自然相契合的墓园 ———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玉岑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19-24.
|
[12] |
吕旭珍.
山绿化建设养护有限公司。城市文化是古镇发展的灵魂——以上海金山区枫塘路绿化带景观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60-63.
|
[13] |
王南希, 王乐君, 李雄.
英国现代风景园林概述——以苏格兰议会大厦外部园林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70-73.
|
[14] |
苑庆磊, 于晓南.
楹联艺术与我国风景园林的融合解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58-62.
|
[15] |
刘秀丽, 张启翔.
中国玉兰花文化及其园林应用浅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54-58.
|
[16] |
贾鸿雁.
牡丹文化及其旅游开发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2): 7-11.
|
[17] |
邹巅.
牡丹折射下的唐代社会文化心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1-5.
|
[18] |
林雁.
从唐朝的盛衰谈梅花与牡丹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 20-28.
|
[19] |
林广思.
论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提升和转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3): 73-78.
|
[20] |
郑青.
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4): 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