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晨, 林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3): 15-2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63
|
[2] |
李玟兵.
论习近平的生态审美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 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24
|
[3] |
刘亮.
罗德民、芬次尔在中国的科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社会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28-3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30
|
[4] |
鲁楠.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发展林业的举措——基于对植树造林活动的考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4): 35-3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77
|
[5] |
张颖,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二:青藏高原森林文化价值支付意愿及其价值研究以甘肃迭部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0): 9-10.
|
[6] |
陈志国.
清至民国时期韩江流域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29
|
[7] |
何梦竹, 李莉.
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29-3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35
|
[8] |
刘亮.
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1-7.
|
[9] |
高摇旭.
论《淮南子》林业思想及其生态意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20-25.
|
[10] |
胡 勇.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一: 民国初年的林政论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1-7.
|
[11] |
.
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七: 辽金元时期生态保护举措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0): 33-34.
|
[12] |
.
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八:民国时期(1912-1949年) 国立中央研究院的林学研究及学术成就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0): 35-36.
|
[13] |
江心, 王希群, 郭保香, 胡涌, 刘长海.
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研究(1937—1950)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1): 1-24.
|
[14] |
马宝建.
利奥波德的森林系统健康思想评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2): 37-39.
|
[15] |
罗美云.
论《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42-47.
|
[16] |
王希群, , 王安琪.
北京大学校园内植树碑考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34-35.
|
[17] |
罗美云.
第三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十四:论《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0): 31-32.
|
[18] |
胡涌, 蔡庆杰.
第三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二十二:民国时期红色区域的林业教育与科技史研究兼谈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萌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0): 47-48.
|
[19] |
陈志国倪根金, 李子超.
第三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二十五:清至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以潮梅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0): 53-54.
|
[20] |
马宝建.
清代至民国时期黑龙江三江平原森林变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