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桐, 胡宁, 李红勋, 贺超.
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居民割竹打笋的驱动力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57
|
[2] |
沈月琴, 陈璇, 赵夫明, 杨虹, 吕玉龙.
竹产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 58-6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38
|
[3] |
唐芳林.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特征和路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33-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83
|
[4] |
任敬军, 龚钰文.
上古日本竹类文化考———以8世纪日本地志《风土记》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2): 44-5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66
|
[5] |
任敬军, 李红娥.
《记纪》神话与日本竹文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7-1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101
|
[6] |
周娴, 胡雨霞.
城市地域特色的游憩设施设计及其社会学意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51-5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83
|
[7] |
陈白璧.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26-32.
|
[8] |
古开弼.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三: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15-20.
|
[9] |
王悦, 李庆卫.
醇王府花园植物景观特色及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45-50.
|
[10] |
任敬军, 裘路军.
《竹取物语》中的日本竹文化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73-78.
|
[11] |
俞香顺.
碧梧翠竹 以类相从——桐竹关系考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15-20.
|
[12] |
仇莉, 王丹丹.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76-81.
|
[13] |
关传友.
论云南省的民族竹文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5-10.
|
[14] |
李世东, 颜容.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 6-10.
|
[15] |
廖春华.
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10-14.
|
[16] |
张慧平, 马超德, 郑小贤.
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1): 6-9.
|
[17] |
沈文嘉.
首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八:传统森林文化 - 锦屏民间林业契约整理研究现状概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0): 25-26.
|
[18] |
古开弼.
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及其形成机制 ——以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规约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 40-48.
|
[19] |
李智勇, 王登举, 樊宝敏.
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50-54.
|
[20] |
古开弼.
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