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晨, 林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3): 15-2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63
|
[2] |
邹巅.
论生态文化的培育机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4): 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61
|
[3] |
刘荣昆.
清代黔西南地区涉林碑刻的生态文化解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 21-2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09
|
[4] |
王佩玉.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87-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01
|
[5] |
徐文廷, 方星星.
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完整度评价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18-2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01
|
[6] |
邹巅.
论生态文化的培育主体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91
|
[7] |
张昶, 王成.
我国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45-50.
|
[8] |
裘晓雯.
乡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态与功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28-33.
|
[9] |
宋军卫, 樊宝敏.
森林的文化功能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34-38.
|
[10] |
韦贵红.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14-20.
|
[11] |
赵国柱, 曹爱新, 李志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学基础——以林业高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60-64.
|
[12]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3] |
谭艳萍.
品读日本生态文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42-44.
|
[14] |
张蕾.
关于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2): 1-4.
|
[15] |
古开弼.
生态文化视野下的“十八杉”民俗解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4): 1-15.
|
[16] |
胡涌, 吴斌.
森林文化学及其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26-29.
|
[17] |
张慧平, 马超德, 郑小贤.
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1): 6-9.
|
[18] |
古开弼, 黄兰秋.
广东现存明清时期涉林碑刻的生态文化透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26-34.
|
[19] |
包庆德.
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 8-12.
|
[20] |
黎德化, 刘霞.
论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