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草文化

林雁

林雁.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草文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13-23.
引用本文: 林雁.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草文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13-23.
LIN Yan. Grass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2, 11(2): 13-23.
Citation: LIN Yan. Grass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2, 11(2): 13-23.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草文化

Grass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摘要: 草遭践踏、火烧、吃食和刈割仍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卑微的象征,又是生命力强的典范。草是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生活资料与生存环境,常用于形容原始的生活状态与低级的生存质量,也用于形容粗俗的行为或态度,因此常用于谦辞。绿草能造就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萋萋绿草能强化离愁,映衬出破败凄凉。人们从草的生态习性上领悟出“寸草春晖”等哲理,也在草身上寄予各种美好的希望,包括驻颜、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等人生终极希望。
    Abstract: Being trampled, burned, eaten and mowed, grass has survive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 has been used for a symbol as humble life as well as a model of strong vitality. Grass is a very important life mater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human being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primitive living status, low existence quality, and sometimes used for rough behavior or attitude. Therefore, people often use this term expressing humility of themselves. Green grass can bring up pleasant scenery, but the luxuriant green grass can strengthen the grief of leaving, reflect the desolation after flourishing. From the ecology habit of grass,people comprehend philosophy such as parents love can hardly be returned by children. People also place some ultimate hopes on grass, such as evergreen and immortality.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天. 树已有灵, 人应温情——阿城《树王》中生态因子探析. 南方论刊. 2019(01): 84-8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57
  • HTML全文浏览量:  54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2-06-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024年已顺利落幕,在这一年里,《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出版任务,为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各位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此,本刊向所有关心、关注北林学报社科版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作者及读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尤其要衷心感谢关心期刊发展的编委及审稿专家!感谢各位基于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秉持严格的评审评判,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甄别并提出宝贵的审稿意见,使学术思想得以精准传递与共享。

    1.jpg

    蛇年新春之际,本刊祝福各位编委、审稿人、作者、读者及关心期刊发展的专家学者们扬帆起航,砺行致远,来日可期!

    作者:何晓琦  

    编辑:李红贤 

    责编:李  慧 

    审核:张铁明


    在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 年)》中,《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收录为“综合·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核心期刊,是我国林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主办的社科类期刊中唯一入选该核心的期刊。这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取得的实质性进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是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组织的期刊评价工作,每4年组织一次,目前这一版为第三轮评价结果,该评价结果在人文社科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跟国家的理论热点,重视文章的创新性、研究主题的前沿性及优势栏目的特色和影响力,在原有的“森林文化”“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等栏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增加了“生态文明”“国家公园建设研究”等专栏,出版了“林产品贸易与绿色发展”专刊,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稿源,极大地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一直关注和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编委、审稿专家及所有的作者们,感谢你们的奉献和信任,希望在未来能继续得到各位的支持,共同携手促进期刊的新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知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简称《年报》)正式发布。在“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626种期刊中,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由2020年的第156名提升至2021年的第133名,再次进入Q1区。   

    《年报》发布了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标(CI),将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二者结合起来考量,以及反映期刊量效关系的综合指标——学术期刊量效指数(JMI),并对每个学科期刊按照影响力指数(CI)排列, 按期刊数量等分为4个区(Q1、Q2、Q3、Q4),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期刊学术状况。Q1区为本学科影响力指数排名前25%的期刊,该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本学科刊群中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