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久宁, 黄晶晶, 钱学射.
乌桕的植物文化与经济价值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32-36.
|
[2] |
梁云, 冯慧颖, 徐雷锋, 葛亮, 袁素霞, 刘春, 明军.
“ 百合”植物名称及原植物考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69-72.
|
[3] |
王悦, 李庆卫.
醇王府花园植物景观特色及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45-50.
|
[4] |
谭宏姣.
汉语植物双音复合名词中的剩余语素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114-118.
|
[5] |
熊融.
北京高山植物气候室的建设构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97-101.
|
[6] |
杨德凭, 李宇宏.
古典园林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极简主义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61-65.
|
[7] |
刘鑫, 张茵.
北京植物园家庭群体游憩行为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2): 40-44.
|
[8] |
张哲, 李霞, 潘会堂, 何昉.
用AHP法和人体生理、心理指标评价深圳公园绿地植物景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30-37.
|
[9] |
仇莉, 王丹丹.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76-81.
|
[10] |
秦岩.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初探——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新校区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78-82.
|
[11] |
封蕾, 韩辉, 徐峰.
颐和园和北京植物园水景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4): 29-32.
|
[12] |
曾洪立.
城市植物景观规划浅析——以泰安市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30-35.
|
[13] |
林晶, 李岳.
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 46-50.
|
[14] |
曹磊, 国嘉.
自然与科学的对话——现代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2): 64-67.
|
[15] |
李卓, 李群, 曹礼昆, 陈阳.
名作的存亡引发的对植物设计的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41-43.
|
[16] |
张璐, 苏志尧, 倪根金.
民族植物学的应用研究溯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3): 35-39.
|
[17] |
谭宏姣, 张立成.
《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 73-77.
|
[18] |
谭宏姣.
汉语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新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3): 65-68.
|
[19] |
明军, 廖卉荣.
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文献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60-66.
|
[20] |
金嬝, 刘燕.
绚丽的模纹花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