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朝琳.
威廉·坦普尔的园林理论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78-8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0
|
[2] |
孙瑞, 白冰, 张茵.
摄影游客感知视角的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场所营造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4): 37-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69
|
[3] |
崔晓龙, 郭雨.
场所文脉主义视野下北京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80-8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32
|
[4] |
杨尚其, 王欣, 黎映欣, 苗诗麒.
普陀山寺庙园林兴建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41-4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30
|
[5] |
卢亦含, 林世平.
基于节约型设计理念的城市边角地景观化利用探索以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56-6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96
|
[6] |
徐家玲.
本土景观的现代转型以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41-46.
|
[7] |
.
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五: 延安精神与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0): 29-30.
|
[8] |
包瑞清.
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38-44.
|
[9] |
李菲.
居住区园林人性化设计浅析——以北京朗琴园居住区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51-56.
|
[10] |
郑辉, 严耕, 李飞.
曹魏时期邺城园林文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39-43.
|
[11] |
杨德凭, 李宇宏.
古典园林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极简主义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61-65.
|
[12] |
王南希, 王乐君, 李雄.
英国现代风景园林概述——以苏格兰议会大厦外部园林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70-73.
|
[13] |
秦岩.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初探——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新校区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78-82.
|
[14] |
姜海鱼, 张纵.
从古代诗意化情境看园林窗牖的演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95-99.
|
[15] |
王晶华, 赵鸣.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对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43-46.
|
[16] |
陆丽君, 王悠.
地方园林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汇芳园”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25-29.
|
[17] |
乔永强.
“辋川别业”不是园林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43-45.
|
[18] |
乔永强, 陈元欣, 周曦.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13-16.
|
[19] |
金鸣娟.
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4-7.
|
[20] |
方世南.
绿色精神文明的价值与构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 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