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雁斌, 钱欣, 蔡蒙蒙, 赵正.
特大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 1-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14
|
[2] |
王兰会, 任宝, 夏灵欣, 卢熠萌.
需求侧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公园公平性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328
|
[3] |
万易, 毕晨, 张金光, 赵兵.
交通出行多模式下城市公园空间公平性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47-5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66
|
[4] |
Dr.AhmadHassan(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第七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报告十九:健康的头脑,积极的人, 森林步行对成年人大脑活动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0): 43-44.
|
[5] |
周娴, 胡雨霞.
城市地域特色的游憩设施设计及其社会学意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51-5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83
|
[6] |
周娴.
传统文化语境下生态心理疗法在城市公园的推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26-3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125
|
[7] |
伍敬文, 谢屹, 丁雪萌, 高云飞.
北京市公众对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69-74.
|
[8] |
祁立南, 杜红玉, 包志毅.
北京城市公园春季观花木本植物观赏特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42-46.
|
[9] |
殷炜达, 李璇.
城市绿地规划中古建筑特殊用材培育功能的发掘与实现途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33-3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7
|
[10] |
张志永, 杨军, 李珣, 张文娟, 黄从红.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现状分析 ———基于对城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2): 36-40.
|
[11] |
闫 荣, 闫 莉.
景观设计中场地特性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唐山市弯道山公园改扩建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58-61.
|
[12] |
葛书红, 吴忆明.
北京市乡镇生态休闲公园体系规划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44-48.
|
[13] |
张哲, 李霞, 潘会堂, 何昉.
用AHP法和人体生理、心理指标评价深圳公园绿地植物景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4): 30-37.
|
[14] |
赵华, 庞晓丽, 张超.
城市水系的生态堤岸设计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94-100.
|
[15] |
肖随丽, 贾黎明, 杜建军, 唐殿珂, 汪平, 李江婧.
北京市香山公园和鹫峰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对比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38-43.
|
[16] |
李素英.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68-71.
|
[17] |
杨宏伟, 田甜, 李涛, 李效文, , 贾黎明.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27-32.
|
[18] |
李明阳, 崔志华, 申世广, 席庆.
紫金山风景林美学评价与森林游憩活动适宜度量化模型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6-11.
|
[19] |
王小德, 马进, 范义荣, 王欣.
杭州城市森林构建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56-58.
|
[20] |
郭美锋, 刘晓明.
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 ——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对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问题的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1):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