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妮娅, 安黎哲.
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73-7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93
|
[2] |
袁淏, 彭福伟.
国家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1): 22-2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226
|
[3] |
何崚, 陈伊妮, 肖海茵, 邹银萍, 陈伟明.
贡茶生产对地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34-3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05
|
[4] |
孙泽晨.
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5-2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83
|
[5] |
王希群.
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1-1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22
|
[6] |
程红.
试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16-20.
|
[7] |
冯丽洁.
现代性的偏执《启蒙辩法》的生态文明理路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1-6.
|
[8] |
何华征, 冯经纶.
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误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13-17.
|
[9] |
仲亚东.
清朝前中期仕人的生态思想——以《清经世文编》为中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 1-7.
|
[10] |
朱永杰.
生态文明与生产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1): 54-57.
|
[11] |
赵亮, 李莉.
嘉庆六年京畿特大水灾生态原因及历史教训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 8-13.
|
[12] |
袁婵, 李莉, 李飞.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明清采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39-43.
|
[13] |
夏承伯.
生态文明视角下绿色思想资源之演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110-115.
|
[14] |
王兆君, , 黄凤, 关宏图.
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100-104.
|
[15] |
刘东英, 袁丹丹.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48-53.
|
[16]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7] |
金麾, 董源.
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灾害历史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50-58.
|
[18] |
王军武, 张曙林, 龚莲花.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项目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83-85.
|
[19] |
苏孝同.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3): 1-6.
|
[20] |
陈炳浩.
摒弃人类旧文明 创建人类生态文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