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张鸿, 李莉

张鸿, 李莉. 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1): 95-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0
引用本文: 张鸿, 李莉. 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1): 95-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0
Zhang Hong, Li Li.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Fir Stud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1): 95-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0
Citation: Zhang Hong, Li Li.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Fir Stud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1): 95-10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0

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鸿,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史、林业遗产。Email:forestry02zh@bjfu.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作者:

    李莉,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史、生态文化。Email:linyeshi@bjfu.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29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Fir Stud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 摘要:

    从人文社科视角出发,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对1949年以来中国知网中杉木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思考。结果表明:杉木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研究机构涉及农林类、综合类、师范类、民族类高等院校;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包括明代至当代,主要集中于清代;研究区域主要聚焦我国出产杉木的南方省份;研究经历了1992年以前的发端阶段、1992—2007年的兴起阶段以及2008年至今的拓展阶段,并且呈现紧跟国家政策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阶段特性;杉木研究热点内容集中于杉木经营、林业契约、木材贸易、森林碳汇四个主题。进一步提出人文社科视角下杉木研究可以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不同层面继续推进。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 this paper combs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tudies in CNKI and ponders over future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Chinese fir studies presents a trend of increasing before decreasing;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involve a wide varie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mprehensive, normal and national ones; the research periods las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tudy areas are focused mainly o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where Chinese fir is grown. The studies have experienced the inceptive stage before 1992, the rising stage from 1992 to 2007, and the developing stage from 2008 to date, exhibiting the features of keeping up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serv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The hot spot of Chinese wood studies includes four subjects: fir wood management, forestry contract, timber trade, and forest carbon sink. It is further proposed that Chinese fir stud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an be carried forward at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other different levels in combination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 人们与自然接触的频率和时间越来越少,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 每日花费在电子设备和网络平台的时间越来越多, 手机依赖、网瘾现象、社交焦虑甚至是社交恐惧, 以及身体免疫力下降等身心问题逐渐增多[1]。研究表明, 与自然环境的割裂, 严重增加了人们患有焦虑、抑郁、肥胖等身心问题的几率, 并使这些症状得以维持和加重[2]。尤其是青少年, 与大自然的长期分离, 导致注意力障碍、行为问题、网瘾、社交焦虑和肥胖症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美国作家理査德·洛夫统称这种现象为“自然缺失症”[3]。近年来, 自然缺失症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越发严重,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 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阻碍, 并伴随极端情绪甚至情感麻木等情绪障碍[1]。但是, 目前对于青少年自然缺失症的研究较少, 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对自然缺失现状、表现和原因等的综述性介绍[1, 3-4], 少数量化研究也只限于对儿童与自然环境接触现象的调查性研究[1], 而对于自然接触水平或自然缺失的测量更是缺少科学方法的研究, 目前可参照的测量工具只有訾非等人编制的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5], 此问卷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周围城市公园和水体的满意度, 与自然环境接触水平的测量相关。因此, 编制一个能够科学有效测量青少年与自然环境接触水平的问卷工具, 对于研究青少年自然缺失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本研究则编制了简洁的绿色接触指数(The Green Contact Index, 简称GCI)问卷, 用来测量青少年的自然接触水平。

    绿色接触指数主要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客观接触情况和主观感受, 包括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记忆等基础认知活动, 及其过程中产生的外显行为和基本态度等情绪体验。自然环境则指以植被、水体、山体及其中的生物、非生物等为主的环境, 与人工建筑环境相对[6]。根据注意力恢复理论和压力痊愈理论, 自然环境是促进人有意注意资源恢复、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减缓情绪压力的重要因素和有效因素[7]; 植物、植物景观及园艺操作可使人缓解压力、抑制冲动、增强自信心、获得正面情绪、提高社交能力, 从而达到舒缓身心、治疗疾病的效果[8-11]。而这种借助植物为媒介, 通过植物及其环境(包括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水体、微生物等环境)的作用, 达到疗愈身心疾病的过程, 就是园艺疗法。园艺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操作、自然欣赏、手工艺制作等, 在此过程中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身体活动及情绪体验[12]。因此, 本研究主要参照园艺疗法的定义及其内容, 结合自然缺失表现和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 构思出GCI问卷的3个主要维度:园艺操作经验、绿色环境欣赏经验和绿色环境接触期望, 并采用自陈式方式进行量表编制。

    自陈式量表在心理与教育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方便、适用、经济等优点, 可以灵活、便捷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但自陈式量表题量大, 成人式题目描述的特点, 也使得一些研究对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种方式应用于较低年龄段青少年的效果仍需检验。相对于大学生和高中生而言,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反应能力及注意力持久性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对于较好地完成自陈式量表, 存在一定的难度[13]。不过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自陈式量表可以很好地测量低年龄段青少年的外显行为、基本态度等基础认知与情绪[13, 14]。并且,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 12岁及其以后的个体思维能力已较为成熟, 是认知发展的较高阶段, 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 在情绪反应方面也已接近成熟水平, 具有有效使用自陈式量表的认知基础。因此, 在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及理论的基础上, 本研究编制一份语言通俗易懂、题量适中的绿色接触指数问卷, 应用于青少年绿色接触水平的测量。

    问卷的题目来源主要为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两部分。首先, 根据园艺疗法的概念和自然缺失的状态特征, 参考已有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 总结出绿色接触状况所包含的3个维度:园艺操作经验、绿色环境欣赏经验和绿色环境接触期望。据此, 制定了绿色环境接触情况调查问卷, 利用网络答题的方式, 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获得问卷题目的初步资料。调查对象共20人, 其中男生8人, 女生12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差异, 分别选择了10名中学生, 年龄在12~16岁, 平均年龄14岁; 10名大学生, 年龄在18~22岁, 平均年龄20岁。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内容如下:①请你描述一下你对花草树木等绿色自然景观的整体印象如何? ②一般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这样的地方? ③在与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共处时,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④你认为喜欢种植花草树木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根据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的结果, 初步形成40个题目。后经一名心理学教授和5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评定, 将表意重复及表述不当的题目合并或删除, 形成34题的问卷。每题为5点计分, 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到“总是”, 均采用正向计分方式, 各题目分数之和为问卷总分, 分数越高说明绿色接触指数越高, 自然缺失越少。

    初测对象共15名。分别为5名初中生、5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5名非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以各自专业角度进行问卷评阅, 标注出问卷题目以及问卷整体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随后, 研究者根据问卷填写结果进行部分针对性访谈, 重点访谈对象为初中生, 以明确问卷题目及整体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将仍然表意不清、存在歧义、理解困难以及表述不当的题目进行删除或修正, 最终形成并确定为28个题目(分别以Q1~Q28表示)。

    正式测验被试为400名初中生, 选自山东烟台、聊城地区的两所中学, 均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选择。测验由两所学校的两名老师, 以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集体施测, 问卷填写完成, 给予一定的奖励。根据测谎题目得分, 结合排除漏答、乱答的筛选标准, 筛选出有效问卷374份, 男169人, 女205人, 年龄均在12~13岁, 平均年龄为12.5岁, 均无严重身心疾病。

    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The Satisfaction with Green Environment, 简称为SWGE)是由訾非[5]等人编制的, 用来测量人们对生活中绿色环境的满意程度, 共20个题目, 包含绿化与公园、空气与水体、环境噪音3个维度, 采用5级评分, 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得分越高说明越满意。本研究仅选用“绿化与公园”维度测量人们对园艺疗法相关自然环境的满意度。该分量表由8个题目组成, 均为正向计分, 总分越高, 说明人们对绿化与公园的环境满意度越高。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内部一致性系数α = 0.89, Guttman Split-Half系数为0.78。

    使用SPSS 19.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和效标效度分析, 用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回收的所有有效数据随机分半, 一半(n = 187)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一半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绿色接触指数问卷的各题目分求和, 得到总分。按照高、低分分别占27%的比例将374名被试分为高分组、低分组,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差异不显著, 表明该题目无良好区分度, 据此剔除题目Q3 (t =-1.10, P > 0.05), 剩余27个题目。

    对27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值为0.86, 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P < 0.001), 因此适合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分析, 并根据以下标准删除题目:①因子载荷值小于0.5;②具有多重载荷, 且载荷值非常接近; ③公因子方差小于0.3。最终剩余18个题目。进一步的因素分析结果为:KMO值为0.86, 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 202.66, df = 153, P < 0.001,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 取4个因子, 4因子对变量变异的总解释率为57.86%, 18个题目全部保留。4因子分别命名为:绿色期望与情感(8个题目)、植物欣赏与照护(5个题目)、植物收获与规整(3个题目)、测谎(2个题目)。量表的各题目内容、因子负载值、公因子方差、特征根见表 1, 最终成型问卷见表 2

    表  1  绿色接触指数问卷的因子及因子载荷(n = 18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绿色接触指数问卷(成型问卷, 共18题)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指导, 验证了4个潜变量, 18个观测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各拟合度指标如下:x2 = 233.57, df = 129, x2/df = 1.81, GFI = 0.88, IFI = 0.89, CFI = 0.89, RMSEA = 0.06, SRMR = 0.06。GCI问卷的4个因子对其各题目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2~0.77, 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3~0.98(见表 3)。该问卷的四维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

    表  3  GCI问卷各因子对其题目的回归系数(n = 18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量表各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5 ~ 0.71之间, P < 0.01。3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5、0.77, 较高。3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48~0.65之间(见表 4), 呈中等程度相关, 表明3个因子测量了同一性质的内容, 但是彼此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表  4  绿色接触指数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n = 37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以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为效标量表, GCI问卷与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 = 0.42, P < 0.01(见表 5), 相关显著, 说明绿色接触指数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表  5  绿色接触指数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n = 37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问卷的总体信度与3个维度各自的Cronbach α系数和分半信度见表 6, 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可见具有良好的信度, 且各维度的α系数也在0.69~0.84之间, 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  6  绿色接触指数问卷的信度检验(n = 37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 GCI问卷基本上与构想的3个主要维度, 园艺操作经验、绿色环境欣赏经验和绿色环境接触期望相吻合, 只是园艺操作经验维度在问卷中表现出植物照护与植物收获两个维度, 且植物照护与绿色环境欣赏经验归为同一维度, 因此最终的GCI问卷除“测谎”因子外, 依然包含植物欣赏与照护、植物收获与规整和绿色期望与情感3个维度, 表明该问卷的三因子结构是符合理论构想的。GCI问卷用于测量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水平, 根据园艺疗法和自然缺失的特征可知, 自然环境的接触水平主要与3个方面有关:一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频率、与植物接触和互动的方式, 处于其中的时间越长, 视、听、嗅、味、触的五感体验越充分, 种植植物、护理植物等活动参与越多, 表明接触自然环境越多; 二是植物成果的收获参与度及成果利用度, 这是对自然环境的更进一步接触; 三是个体主观上对自然环境的接触需求, 需求程度越高说明绿色接触指数越高。

    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总体信度系数α为0.88, 测量自然接触三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84、0.69和0.84(见表 6)。相关分析表明, 因子总分与三因子间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7和0.86, 且三因子间呈中等相关, 相关系数在0.48~0.65之间。说明各因子既是测量的同一内容, 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分别测量了同一内容的不同维度, 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GCI问卷的四因素模型各拟合指数基本符合测量学标准。研究表明, 样本容量较小时, 拟合指数接近0.9的模型可以接受, 本研究中GCI四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GFI、CFI、IFI等均在0.88以上, 接近0.9;且RMSEA和SRMR的值均接近0.05, 小于0.07, 表明该问卷的四维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15, 16]。此外, 拟合模型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71以上, 提示该模型拟合度较好[1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各因子对其每个题目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2~0.77, 除题目Q11、Q15、Q22、Q23外, 回归系数均大于0.5, 表明GCI问卷的四因素模型拟合度可以接受。而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3 ~0.98, 并未完全拟合, 说明该模型需要进一步调整。但总体表明,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GCI问卷及其各维度与SWGE中的“绿化与公园”分量表具有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在0.30 ~ 0.42, 绿色环境满意度的分量表测量了人们对城市中绿化程度以及公园环境的主观满意度, 可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因此“绿化与公园”满意度可较好地作为绿色接触指数的效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GCI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GCI问卷仅用于与园艺疗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接触水平的测量, 可反映出青少年的自然缺失水平。由于与之相关的成型问卷较少, 且园艺疗法相关的基础理论体系仍不够成熟, 因此, 本问卷的因子划分以及内容编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另外, 本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少, 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 根据因素分析中题目量与被试量比例要达到1颐5以上的标准, 本研究中最终的问卷题目量与被试量之比为18颐187, 符合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且GCI问卷经过严格的问卷编制、测试过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后表明, 问卷具有较为可观的信度与效度。因此, 该问卷可以作为有效测量12~13岁年龄段青少年自然接触水平的研究工具。该问卷的适用范围还有待扩展, 后续研究者可在此研究基础上增加样本量, 扩大青少年的年龄范围, 以提高该问卷的质量及其外部效度。

  • 图  1   1992—2022年有关杉木研究的发文量

    图  2   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及地区共现词

    表  1   主要研究机构发文情况

    排序 机构 发文数量/篇 最早发文时间
    1 福建农林大学 51 1995
    2 北京林业大学 30 1997
    2 浙江农林大学 30 2008
    3 贵州大学 24 2004
    4 南京林业大学 16 1999
    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5 2007
    6 贵州师范大学 13 2008
    7 广西民族大学 9 2011
    7 陕西师范大学 9 2014
    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9 1999
    8 华南农业大学 8 1997
    9 吉首大学 7 2010
    9 华中师范大学 7 2012
    9 广西大学 7 2008
    9 云南大学 7 2003
    9 华中农业大学 7 2010
    10 中央民族大学 6 200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92—2007年杉木研究内容及标识词

    研究内容 标识词
    杉木利用 建木、吊脚楼、材积、实木家具、清式家具、高脚楼、风雨桥
    杉木经营 丰产林、人工林、林业生产、杉木造林、林木良种、马尾松、森林资源、混交林、天然更新、阔叶树种、用材林、杉木纯林、动态管理、退耕林、强度间伐、主伐年龄、科学技术、资产经营、经营模式、经济作物、林地、林木种苗、分类经营、公益林、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经营评价、经济成熟
    杉木与契约 林业契约、锦屏文书、契约文书
    杉木与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经济效益、林价、预测模型、投资结构、经济、投入产出、动态评估、资产评估、经济评价、效益分析、林业税费、净现值、生态经济
    杉木与文化 文化交流、文化交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育观、风水树
    杉木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失衡、环境成本、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生态状况
    杉木与社会变迁 变迁、社会变迁、经济变迁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08—2022年杉木研究内容及标识词

    研究内容 标识词
    杉木利用 木材鉴定、杉木屋、传统工艺、宗族祠堂
    杉木经营 管理机制、纠纷、林业经营、营林企业、经营形式、林权流转、退耕还林、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经营、经营决策、森林抚育、发展对策、种子园、林场、林木资源、抚育采伐、连片经营、林农兼作、佃杉造林、林地流转、流转期限、营林效率、营林主体、人工营林、育种策略
    杉木与契约 石仓契约、徽州文书、买卖契约、传统规约、民间规则
    杉木与林业经济 经济发展、价值、经营利润、评价、影响、森林认证、林木资产、供给决策、供给意愿、供给潜力、驱动力、成本利润、价格、历史成本、成本收益、影响因素、机会成本、经济价值、实物期权、价值评价、林下经济、生产效率、林业投资、山林经济、公允价值、森林保险、经营效率、林地产权
    杉木与文化 仪式、地域文化、宗族、文化语境、禁忌、生态文化、传统文化、林业文化、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文化内涵、文化空间、文化要素、世界遗产、侗族文化、苗族文化、农耕文化
    杉木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维护功能、环境管理、生态家园、生态效益、保护对策、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生态、森林城市、森林生态、气候变化、景观价值、生态服务、乡土景观、康养旅游、生态银行、生态叙事、生态管理、景观、服务功能
    杉木与贸易 木材贸易、贸易、竹木贸易、交易体系
    杉木与碳汇 碳汇、碳密度、固碳、森林碳汇、碳价格、碳汇市场、碳补偿、碳供给、碳汇供给、补偿标准、生态补偿、价值评估、固碳能力、碳成本、指标体系、碳汇效益、碳汇收益、林业碳汇、固碳成本、碳汇成本、增汇策略、碳储量、森林固碳、碳汇造林、碳交易、碳中和
    杉木与乡村发展 权利结构、乡村社会、移民、生存方式、乡村生活、生计方式、地方社会、地域整合、秩序、社区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对贫困、农业、产业变迁、产业现状、农业发展、林业社会、国家治理、人群互动、区域、经济生活、产业资源、山区开发、乡村聚落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有关杉木研究的重要关键词

    序号 词频 中心性 关键词
    1 34 0.24 杉木
    2 15 0.15 清代
    3 12 0.02 森林碳汇
    4 11 0.09 森林资源
    5 10 0.11 用材林
    6 9 0.04 契约文书
    7 8 0.08 清水江
    8 8 0.05 资产评估
    9 7 0.06 农户
    10 7 0.04 林业契约
    11 7 0.05 福建
    12 7 0.08 苗族
    13 6 0.06 人工林
    14 6 0.03 明清时期
    15 6 0.05 木材贸易
    16 6 0.04 杉木林
    17 6 0.03 生态效益
    18 5 0.03 公益林
    19 5 0.02 变迁
    20 5 0.02 社会变迁
    下载: 导出CSV
  • [1] 吴中伦. 杉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9-13.
    [2] 江民锦. 我国南方杉木文化现象探析[J]. 生态经济,2010(11):188-191.
    [3] 刘圣恩,林开敏,郑文辉,等. 杉木研究科技文献计量分析[J].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5,35(1):19-25.
    [4] 俞新妥. 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Ⅱ:杉木造林和经营的研究综述[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179-188.
    [5] 俞新妥. 中国杉木研究进展(2000-2005)Ⅱ:杉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营、计测、木材加工利用的研究综述[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3):266-274.
    [6] 蒋重跃.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性与科学性问题[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10.
    [7] 吴中伦. 杉木分布的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1955(3):273-285.
    [8] 杨芳华,简根源. 龙泉码价考[J]. 林业经济,1980(2):12-19.
    [9] 陈植. 杉木造林技术遗产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史,1985(2):50-62.
    [10] 吴兴然. 明清时期锦屏苗木生产经营初探[J]. 贵州社会科学,1990(4):58-61.
    [11] 李贻格. 江西遂川杉木林区兴衰史[J]. 农业考古,1990(1):207-208.
    [12] 王日根. 清至民国建瓯土地契约中的经济关系探微[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3):52-62.
    [13] 杨有赓. 清代苗族山林买卖契约反映的苗汉等族间的经济关系[J]. 贵州民族研究,1990(3):110-117.
    [14] 胡育辉. 杉木间伐材定向结构刨花板及其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J]. 林业科技通讯,2000(4):4-5.
    [15] 杨军昌,李维嘉. 少数民族传统营林地方性知识对生态环境维护的价值试论:以清水江流域加池苗寨为对象[J]. 生态经济,2019,35(12):215-221.
    [16] 马奎,金明. 试析历史上侗汉人民经济文化交往[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121-125.
    [17] 周恩宇,刘梅. 以“林”为“生”:一项西南山地人工营林系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167-181.
    [18] 章艳涛,王景新.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衔接的策略、经验与问题:顺昌县洋墩乡响应国家“三大战略”案例研究[J]. 农村经济,2020(8):52-59.
    [19] 林芊,杨春华. 清水江林业契约与林农经济史的量化关系研究[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4):25-35.
    [20] 王俊敏,吴述松. 清水江文书蕴藏的山地农耕文化探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2):78-84.
    [21] 王保宁,朱光涌. 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34(1):108-117.
    [22] 汪娇. 明清闽浙赣皖交界地区林木资源利用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61.
    [23] 林光耀,卢镜明,杨玉盛,等. 不同年龄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探讨[J]. 林业经济问题,1995(4):37-39.
    [24] 彭镇华. 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J]. 林业科学研究,2002(2):121-130.
    [25] 吴佺新,龙初凡. 侗族地区立体林业经济开发构想[J]. 贵州民族研究,1996(2):38-44.
    [26] 刘明谊,林思祖,陈存及,等. 杉木混交林营造的生态经济新途径[J]. 林业经济问题,1998(3):62-64.
    [27] 张佩,杨伦增,冯枫. 森林认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基于顺昌县国有林场的调查[J]. 林业经济问题,2014,34(3):243-249.
    [28] 贺志龙,张芸香,郭晋平. 我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9):1566-1570.
    [29] 杨馥宁. 江西省靖安县森林经营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143-145.
    [30] 张自强,李怡,高岚. 农户林地经营的适度规模研究:基于粤、浙、皖三省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9):231-240.
    [31] 姚瑶,赵富伟,谢镇国,等. 黔东南苗族对杉木林的传统经营、利用和保护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29(5):623-629.
    [32] 禹丹云. 锦屏县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D]. 贵阳:贵州大学,2008:4.
    [33] 郑德祥,陈平留,谢德新,等. 林业税费改革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决策影响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06(6):514-518.
    [34] 杨萍,张红霄,彭晓民,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造林意愿的影响:基于江西省6个案例村农户调查[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58-66.
    [35] 王玉. 锦屏文书双音节词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9:91.
    [36] 张静. 古代契约文书中“买”、“卖”类词语历时演变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101.
    [37] 付饶. 清代贵州清水江地区与徽州地区林业契约的比较[D]. 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17-26.
    [38] 李秋梅. 清代买卖契约地区差异性的初步研究:以清水江、徽州和浙东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5):2.
    [39] 吴才茂. 清水江文书所见清代苗族女性买卖土地契约的形制与特点:兼与徽州文书之比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3):281-288.
    [40] 袁涓文. 贵州锦屏文书中关于林权流转的研究:以锦屏县加池村四合院山林契约为例[J]. 农业考古,2012(6):225-229.
    [41] 吴声军. 论林业契约对林地产权的维护功能[D]. 吉首:吉首大学,2010:63.
    [42] 罗洪洋.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之卖契研究[J]. 民族研究,2007(4):80-90.
    [43] 覃丹妮. 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业中契约的分成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学,2016:16-45.
    [44] 瞿见. 同股同权?清水江林业契约中的多元股份结构[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2):32-41.
    [45] 蓝勇.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 历史研究,1994(6):86-98.
    [46] 许存健. 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2017:15-53.
    [47] 何梦竹. 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11-32.
    [48] 许金华. 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J]. 农业考古,2010(1):293-295.
    [49] 范金民. 明代徽州木商经营活动述略[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1-17.
    [50] 许存健.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木材贸易研究:以沅水流域为中心[J]. 广西民族研究,2016(5):126-132.
    [51] 王君. 杉木之利:清代中后期清水江下游地区人群关系的变革[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82-187.
    [52] 吴才茂.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苗、侗族妇女的权利地位[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4):155-161.
    [53] 朱臻,沈月琴,张耀启,等. 碳汇经营目标下的林地期望价值变化及碳供给:基于杉木裸地造林假设研究[J]. 林业科学,2012,48(11):112-116.
    [54] 沈月琴,王枫,张耀启,等. 中国南方杉木森林碳汇供给的经济分析[J]. 林业科学,2013,49(9):140-147.
    [55] 朱臻,沈月琴,白江迪.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的风险态度与碳汇供给决策:一个来自浙江的风险偏好实验[J]. 中国软科学,2015(7):148-157.
    [56] 董捷,曾咪. 基于碳汇收益和木材收益损失的碳汇造林补偿标准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4):790-800.
    [57] 刘梅娟,钱怡霖,郑根水.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森林碳汇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 财会月刊,2020(9):79-84.
    [58] 沈月琴,王小玲,王枫,等. 农户经营杉木林的碳汇供给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42-47.
    [59] 曾程,沈月琴,朱臻,等. 基于造林再造林项目的杉木固碳成本收益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1):127-132.
    [60] 李泠颖. 基于碳汇核算的湖南省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44-45.
    [61] 曾咪.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和林地期望价值的碳汇造林补偿标准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55.
    [62] 周伟,高岚. 森林碳汇收益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杉木林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219-223.
    [63] 孟一衡. 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M]. 张连伟,李莉,李飞,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21.
图(2)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9
  • HTML全文浏览量:  39
  • PDF下载量:  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1-27
  • 录用日期:  2023-09-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18
  • 刊出日期:  2024-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