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ronicle of LING Dao-yang: The Commemoration on the 130th Anniversary of Mr. LING Dao-yang's Birthday
-
摘要: 凌道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作为一名林学家, 他在中国林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为中国林业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是中国林业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1888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布吉村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从1912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林科开始, 他的林业事迹贯穿于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始终。凌道扬先生1914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即从事涉林工作, 同年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首倡中国植树节, 1916年任金陵大学林科主任, 1917年发起并成立中华森林会, 1922年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林务局局长, 1940年提出“水土保持”专用术语等。凌先生曾担任金陵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集林学家、教育家和行政官员于一身, 在林学宣传、林业教育、林业管理和林业实践等多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是中国林业事业的集大成者。作为一名教育家, 他还是香港教育的重要践行者, 从1949年开始, 他致力于香港教育, 先后任香港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院长, 1957年获麻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主席, 教书育人, 恩泽千秋, 受到世人赞颂。1980年他移居美国, 1993年8月2日病逝, 享年105岁。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 像凌道扬先生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 还是很少见的, 但不研读《圣经》, 也是很难理解他的。Abstract: Mr. LING Dao-yang was a distinguished forester and educator in China. As a forester, he was a pioneer of China forestry,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forestry history in China, and made a historic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forestry development. He was born in a Christian family on December 18, 1888 in Buji village of Xinan County, Guangzhou City. His forestry footprints had been throughout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12 to 1949) since he studied the Forestry as his major at Yale University in 1912.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dedicated to Chinese forestry after he got his Master's degree in 1914,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China Forest Law in the same year. He firstly advocated to establish China Arbor Day in 1915 and was appoin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Nanking University in 1916. Then, in the next year, he initiated and established the China Forest Society in 1917.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orest Service Bureau of the Qingdao Commercial Port Government Office in 1922, and proposed the professional terms such a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1940. He served as a professor successively at Nanking University, Qingdao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Mr. LING Dao-yang, playing varied roles of a forester, educator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wa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forestry, made his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fo restry advertising, forestry education, forest administration, forestry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As an educator, he was a prominent practitioner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s well.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49,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e once served as the Dean of Chung Chi College and United College, CUHK, and finally received an Honorary Doctor of Law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1957. As the chairman of the preparatory establishment of CUHK in 1963, he imparted knowledge and cultured people, and his kindness benefited posterity, and was praised by the world. He emigrated to U. S. in 1980 and departed this world on August 2nd, 1993 at his 105 years age. It is rare to have such pioneering and surpassing characters as Mr. LING Dao-ya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restry. Furthermore, it is un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him if we did not read the Bible.
-
Keywords:
- LING Dao-yang /
- chronicle /
- forester /
- educator
-
“世界竹子看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产业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竹产业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如何实现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关注的重点。竹产业是浙江省最具有发展前景和鲜明地方特征的产业,是全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林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中举足轻重。但随着形势变化,面临着产业形态相对初级、产业链附加值低等问题,阻碍了竹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1]。竹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有哪些?作用机制如何?这些问题对提升竹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户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学界对竹产业融合研究较缺乏,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有学者分别从技术渗透(融合)[2]、产品融合[3]、市场融合[4]、产业融合[5]方面进行了研究。1996年,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化”,其本质就是发生在农村内的一产、二产和三产之间的融合[6]。从融合结果看,农业产业融合是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之间的融合,整合发展新产业,提升新型价值链[7]。从融合过程看,农业产业融合是一种产业整合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产品和服务的重组[8]。从融合目标看,农业产业融合是借助农业基础,整合不同要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广多功能、实现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9]。从融合性质看,农业产业融合被学者认为是一种经营模式,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融合是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整合重组路径产生,并且使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发生转变,以此带动技术、产品、资金等在农村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商业更新、业态革新的模式[10]。基于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融合视角的研究,本文对竹产业融合作如下定义:竹产业融合是基于竹产业本身,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利益共享等方式延伸竹产业链,拓展竹产业功能,整合竹产业组织要素[11],在此基础上达到技术、资金和市场要素的有效利用,促进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紧密结合的过程[12-13]。本文所研究的竹产业融合主要是从内部三次产业的角度出发,涉及第一产业的资源培育,第二产业的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的流通、贸易、服务、旅游、物流等之间的融合。
本研究以浙江省竹产业发展为例,在竹产业融合的影响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竹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简称SEM)重点分析影响竹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竹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竹产业融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竹产业融合过程和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竹产业融合主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具有极强的内生性,本质是交易成本的内部化。竹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包括技术创新和规则变迁,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交易者可以根据自身利益调整交易契约形式和分工安排,并且技术发展为竹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行性。拥有各种资源禀赋的市场主体,一方面面临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竹产业自身多功能性的特点,在这样的推动力和牵引力之下,为了增加产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了纵向的产业链条的重组和延伸,以及横向的多功能经营领域的拓展。这背后还存在组织和政策因素的加持和影响,为竹业三产融合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竹产业融合是在技术创新和规则变迁的驱动下,由需求拉力、供给推力和效益驱动,同时在组织建设和政策因素的保障下发展起来的。
二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广义来说,竹产业属于农业产业。现有研究表明,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驱动、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政府管制放松及利益主体驱动等方面[14],可概括为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及组织因素方面,这4个也是竹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同时,竹产业又是一个以资源禀赋为前提的农业产业。因此,结合文献研究,基于上文的影响机理分析,本研究将可能影响竹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技术、资源、政策、市场和组织因素5个方面(见图2)。
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产业融合的关键驱动力[15]。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竹林经营培育和笋竹产品的加工都与技术息息相关,竹产业新技术的研发和突破能够多样化竹产品,技术推广能够提升经营成效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打破竹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技术突破尤其是竹产品加工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附加值,是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先进的技术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竹产业发展速度依赖于当地竹林资源和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因此竹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于当地的竹林资源。劳动力资源作为生产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决定了产业发展动力。种质资源、劳动力资源直接关乎竹产业的发展。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2:丰富的资源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政策因素
竹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策的引领。政策因素是产业融合的重要保证,因地制宜的政策扶持是保证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条件[16]。中央政府提出要将竹子打造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以及“两山理论”为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3:适宜的政策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17],包括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市场建设、品牌情况等。要素价格会影响竹农、竹产业经营效益和生产积极性,而市场和品牌建设有利于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壮大竹产业加工行业的规模,并且起到促进产业整合转型的作用,从而引领其他竹产业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18],促进要素有效配置。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4:健康的市场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 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是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组织的发展、利益主体联结机制的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融合的模式、路径及成效[19]。竹加工企业是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而行业协会、政府、科技组织通过提供各种平台和服务来推动和促进行业发展。经营者可充分利用这些组织和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竹产业融合。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5:多样的组织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整合变量的路径分析与因子分析,既可以进行变量间的因果分析,又考虑了变量之间的误差。考虑到竹产业融合发展属于不可观测的变量,且实证模型中各显变量与潜变量间多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效度、信度检验样本的可靠性,以此探讨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路径[20]。
本文运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 \eta = \beta \eta + \varGamma \xi + \zeta $$ (1) $$X = {\varLambda _x}\xi + \delta $$ (2) $$Y = {\varLambda _y}\eta + \varepsilon $$ (3) 式中:η为内生潜变量,本文为待解释变量竹产业融合;
$ \xi $ 为外生潜变量,本文为技术、资源、政策、市场、组织5个因素;β和Γ分别为路径系数; X是本文的外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Y为内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Λx和Λy分别反映了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ζ、δ、ε分别为各自变量的误差项。式(1)主要用以描述各项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研究假设是否通过及其影响路径。式(2)、(3)用来分析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1)。表 1 模型变量设计潜变量 观测变量代码 观测变量 竹产业融合发展 F1 当地竹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包括竹产业产值、一二三产值比例) F2 当地竹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F3 当地竹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F4 当地竹产业专业市场建设情况 F5 当地竹林旅游(包括康养)开展情况 F6 当地竹林生态效益情况 F7 当地竹文化组织情况(如协会、研究会等) F8 当地竹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情况 F9 当地信息技术在竹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应用情况 F10 当地竹产业新技术推广情况 技术因素 A1 当地专业的竹产业研发力量(包括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 A2 当地竹产品新技术新产品R&D经费投入情况 A3 当地竹产业研发成果(如新产品、新技术、专利等)情况 A4 信息技术在当地竹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应用情况 A5 当地竹产业新技术引进、推广情况(包括林业机械设备) A6 当地竹产业技术培训情况 资源因素 B1 当地竹种资源情况(如品质、种类等) B2 当地从事竹林生产培育劳动力数量、质量情况 B3 当地从事竹加工业生产劳动力数量、质量情况 B4 当地从事竹林旅游,休闲服务业劳动力数量、质量情况 B5 当地从事竹产业管理与专技人员数量、质量情况 政策因素 C1 土地权属政策情况(如有无林权证等) C2 当地竹产业税费优惠政策情况 C3 当地环保政策执行力度 市场因素 D1 相比其他地区,当地竹产品(包括竹材、竹笋)价格 D2 当地竹种、化肥、农药等价格情况 D3 当地从事竹林生产培育劳动力的工资情况 D4 当地从事竹加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工资情况 D5 当地从事竹林旅游、休闲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情况 D6 当地竹产业技术服务费用情况 D7 当地主要竹产品交易市场数量情况 D8 当地竹产业品牌情况(如数量、等级、知名度等) 组织因素 E1 当地竹产业协会作用发挥情况(如信息共享、人员培训、品牌建设等) E2 当地龙头企业推动竹产业发展情况 E3 当地的政府组织推动竹产业发展作用情况(如资金、技术、技术设施等) E4 当地的科技组织推动竹产业发展作用(如技术研发、推广等) 四 变量选择
本研究的竹产业融合主要从内部三次产业的角度出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竹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1],主要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聚焦产业融合的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3种形式[22-23]。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体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产值,以及3种融合形式中重要的专业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和科技组织与技术推广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竹产业融合的标准。2021年8月,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进行变量选择,42位专家研究领域涵盖农业经济、林业经济、竹林经营、竹材加工等,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林业主管部门,选取超过2/3专家认可的指标作为本研究的竹产业融合发展变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显示,一级指标均得到超过70%的专家认可,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组织因素和资源因素,同时也选取了超过70%专家认可的二级指标和超过2/3专家认可的三级指标作为本研究的具体观测变量。
表 2 竹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专家调查结果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名称 比例 /% 指标名称 比例 /% 技术因素 90.48 技术研发 90以上 技术推广 资源因素 71.43 种质资源 75以上 劳动力资源 政策因素 83.33 产权政策 75以上 税费政策 环保政策 市场因素 95.24 产品价格 75以上 要素价格 市场建设 品牌情况 组织因素 76.41 行业协会 75以上 龙头企业 政府组织 科技组织 五 数据来源与说明
数据来源于2021年8月实地调查,调查以竹林资源禀赋的代表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为依据,按照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原则展开调查,选取了浙江省竹子资源丰富的安吉县、龙游县2个县作为案例点。每个县分别选取2个竹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具有竹林旅游业、竹加工业、竹产业园区等的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个村,选取当地从事竹产业的利益相关群体(农户、经营主体代表等),共计154份问卷,对问卷按一二三产业进行分类;并在安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龙游林业水利局选择竹产业相关的专家、科技人员进行调研,共29份问卷。有效问卷合计183份,有效率达100%(见表3)。调查内容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竹林经营情况,重点考察其对竹产业融合的认知和评价,所观测潜变量,即竹产业融合发展、技术因素、资源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组织因素6类指标均采取李克特五级量化表,5 = 非常好,4 = 比较好,3 = 一般,2 = 比较差,1 = 非常差。
表 3 竹产业利益相关者样本分布情况类型 频次 比例/% 竹林经营(一产)主体 151 82.51 竹产业加工(二产)主体 27 14.75 竹林旅游与服务(三产)主体 3 1.64 其他利益相关者 29 15.84 二. 结果与分析
依据上述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通过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的拟合效果、模型拟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 信度分析
将实地调研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输入SPSS 19.0软件,首先分析总体量表的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为0.949,大于0.7,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本研究通过分析题目与总体的相关性来了解设计的问卷具体选项与对应问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如果各问项初始CITC(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简称CITC,校正的分项数据与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4以上,说明该问项是一个较好的组成部分,即把初始CITC小于0.4作为删除该选项的依据。参考删除该项目后的系数,若将低于0.4的选项进行删除之后,对应问项中的其他选项的信度能够有所提高,则表明应删除该问项,用以提高总体量表信度和提高问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D5的初始CITC为0.385,E2的为0.344,但是删除这两个问项后可发现相应的Cronbach's Alpha值没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应保留这两个问项。
二 效度分析
1 总表效度分析
进行总量表的效度分析,KMO(Kaiser-Meyer-Olkin,简称KMO)系数为0.925、样本Bartlett的球形卡方检验值显著,效度很好,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能够继续接下来的效度检验。
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各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说明各观测变量对所属变量的衡量效果良好。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6个主要因子符合与问卷原先设置的关键变量,表明上述通过扎根理论机制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得出的竹产业融合发展及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和变量具有一定合理性。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分析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检验设置的观测变量是否可靠。通常通过聚敛分析和区分效度分析的理想程度来判别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借助AMOSS 23.0软件工具对本文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1)聚敛效度分析。测量变量之间的标准化因子负荷系数均大于0.5,说明本研究设计的问项题目可靠,各观测变量能够更好地衡量各潜变量,问卷设计合理。当各AVE(average of variancece extracted,简称AVE,平均提取方差)值大于0.5时,表示该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组合信度大于0.6时,说明各个观测变量能够一致解释对应的潜变量。通过观察表4,可知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组合信度均大于0.6,表明聚敛效度理想。
表 4 聚敛效度分析潜变量 路径 观测变量代码 估计值 AVE 组合信度 竹产业融合发展 → F1 0.840 0.709 0.961 → F2 0.873 → F3 0.845 → F4 0.779 → F5 0.847 → F6 0.888 → F7 0.844 → F8 0.828 → F9 0.872 → F10 0.800 技术因素 → A1 0.758 0.626 0.909 → A2 0.812 → A3 0.799 → A4 0.766 → A5 0.798 → A6 0.812 资源因素 → B1 0.687 0.561 0.864 → B2 0.624 → B3 0.770 → B4 0.841 → B5 0.803 政策因素 → C1 0.746 0.630 0.836 → C2 0.885 → C3 0.746 市场因素 → D1 0.740 0.530 0.899 → D2 0.772 → D3 0.666 → D4 0.608 → D5 0.636 → D6 0.707 → D7 0.809 → D8 0.851 组织因素 → E1 0.847 0.588 0.851 → E2 0.730 → E3 0.725 → E4 0.760 对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关系分析发现,竹产业融合发展10个观测变量与竹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均紧密,其中,F2(当地竹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F6(当地竹林生态效益情况)、F9(当地信息技术在竹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应用情况)在竹产业融合发展中影响最大,说明扶持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发挥竹林的生态效益,发展竹林旅游、康养产业,并加强信息技术在竹产业中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实现竹产业更高效的发展。
技术因素6个观测变量中A2(当地竹产品新技术新产品R&D经费投入情况)与A6(当地竹产业技术培训情况)的因子系数估计值较高,说明在竹产业技术研发推广的过程中,当地的R&D经费投入和技术培训影响更大。资源因素的5个观测变量中,B4(当地从事竹林旅游,休闲服务业劳动力数量、质量情况)及B5(当地从事竹产业管理与专技人员数量、质量情况)因子系数估计值较高,说明竹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政策因素的3个观测变量中,C2(当地竹产业税费优惠政策情况)因子系数估计值最高,说明税费优惠的重要性。市场因素的8个观测变量中,D8(当地竹产业品牌情况)因子系数估计值最高,其次是D7(当地主要竹产品交易市场数量情况),说明在当地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中,应注重打造更高层次、更多数量的竹产业品牌,加强对竹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组织因素的4个观测变量中,E1(当地竹产业协会作用发挥情况)因子系数估计值最高,达到了0.847。说明了竹产业协会的重要性。
2)区分效度分析。由表5可知,技术因素、资源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组织因素这几个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竹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同时,各变量之间对应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对应的AVE平方根,说明各潜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彼此之间仍存在相应的区分度,可进一步表明量表数据的区分效度理想。
表 5 区分信度分析竹产业
融合发展技术
因素资源
因素政策
因素市场
因素组织
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709 技术因素 0.585*** 0.626 资源因素 0.502*** 0.551 0.561 政策因素 0.534*** 0.583 0.536*** 0.630 市场因素 0.443*** 0.412 0.253** 0.349*** 0.530 组织因素 0.434*** 0.474 0.348*** 0.311** 0.287** 0.588 AVE平方根 0.842 0.791 0.749 0.794 0.728 0.767 注:***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三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在模型中,假设H1、H2、H3、H4、H5的CR(composite reliability,简称CR,组成信度)均大于1.96,显著性均小于0.05,全部通过检验(见表6)。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分别为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资源因素、组织因素。这与专家调查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但在先后次序上还是略有区别。表2显示重要性排序是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组织因素和资源因素。原因可能在于,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主要基于专家自身理论和实践背景进行考量,认为市场因素最为重要,组织因素比资源因素更为重要;而利益相关者调查来自本地的竹林经营农户、竹材加工企业、主管部门等,对竹产业发展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感受更深。
表 6 模型拟合结果假设 假设路径 标准化
路径系数CR值 p值 检验结果 H1 技术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246 2.404 0.016 通过 H2 资源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241 2.058 0.040 通过 H3 政策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255 2.248 0.025 通过 H4 市场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246 2.806 0.005 通过 H5 组织因素→竹产业融合发展 0.179 2.057 0.040 通过 1)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总效应影响最大,为0.255。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在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和环保政策刚性约束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出现初加工企业关停现象,当地竹子价格下跌,竹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因素最为重要,其中产权政策是前提和基础,税费政策是激励手段,而环保政策是约束条件。
2)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总效应为0.246。竹制品加工行业大多为小微企业与家庭作坊,研发技术的人才与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较为缓慢,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和发展是竹产业融合发展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当地竹产业技术的创新和更新,注重对竹产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推广,从根本上为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动力。
3)市场因素。市场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总效应为0.246,专业市场的建设以及竹产品自身品牌效应能够促进竹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市场价格(产品价格、要素价格)会影响第一产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市场价格的低迷导致了竹农和竹产业经营者积极性降低,加强市场和品牌建设,提升竹产品附加值,可为竹产业提供支持。
4)资源因素。资源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总效应为0.241,竹产业融合发展首先依赖于当地的竹林资源,同时当地的竹产业劳动力资源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事竹产业相关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是竹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调研显示,从事竹林经营的一产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迅速减少,且老龄化问题严重。同时,问卷调查显示2011—2020年当地劳动力工资年均增幅达9%,2020年比2011年上涨了2.35倍,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攀升,导致利润空间下降和竹产业萎缩,不利于竹产业融合发展。
5)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在竹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较小,总效应为0.179。由于竹产业面临的种种困境,竹产业中从事竹林经营的农户人数大幅度减少,目前的主要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因此在农村中建设专业的竹产业农户合作社困难重重,而由于环保压力、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等,竹产业龙头企业发挥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在竹产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当地的竹产业协会、科技组织也未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结 论
1)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对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其次为资源因素,组织因素起到的作用最小。目前浙江省竹产业融合尚在初步发展时期,应重点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及市场创建,注重竹产业资源整合利用,积极发挥竹产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本研究与其他类似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竹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市场环境与政府政策。但前人关于农业产业融合驱动因素的研究中,政策环境的影响效应不是最主要的,而本研究中的竹产业受政策影响更大,明晰的产权政策和优惠的财政、税费政策促进了竹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环保政策的刚性约束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加工业的发展,割裂了竹产业链,对竹产业融合发展产生影响。
2)各因素中不同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税费政策、环保政策是政策因素中的主要方面。当地的R&D经费投入和技术培训在技术因素中对竹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与资源因素中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相符合,说明竹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因素中应注重更高层次、更多数量的竹产业品牌,加强对竹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而组织因素中的竹产业协会对竹产业融合发展更为重要,竹产业协会能够聚集从事竹产业研究专家、竹产业技术人员、主要经营主体等,提供要素共享、人员培训等,发挥更大作用。
二 建 议
基于上述结论,为助推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政策扶持,推动竹产业稳健型发展。在2020年浙江省林业局等8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围绕竹产业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的落地举措,包括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体系,完善人才政策配套,扶持竹子园区、生态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完善竹产业集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等。②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竹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竹子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③加强市场建设,促进竹产业高效发展,深化区域品牌培育,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网站,通过“林业企业 + 网店”“农户 + 协会(公司) + 平台”等电子商务模式,打通笋竹产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渠道。④提升资源利用,推进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加强人才储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缓解劳动力资源老龄化问题。⑤强化组织引领,带动竹产业协调性发展。政府组织结合实际进一步调整规划和明确目标任务,推广“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家庭农场(基地) + 农户”的运行模式,强化行业协会和科技组织的协调作用,积极发挥其组织、引导、协调等服务功能。
致谢: 本年谱相关资料收集曾于2005年前后得到北京林业大学汪振儒教授、王九龄教授指点, 有关凌道扬先生在国内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中国林学会秦向华先生、深圳市城管局刘海军先生和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郭保香女士的帮助。美国的史料得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褚世敢博士、美国北方州立大学(Northern State University)王安琪硕士和海内外关注凌道扬先生以及布吉凌氏友人的帮助,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刘中国先生收集的凌道扬先生资料对年谱的编写作用甚大, 在此对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一并致谢。年谱资料部分还来自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中国林科院图书馆、中国林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等。 -
[1] 刘中国.凌道扬传[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8. [2] 张楚宝.缅怀林学会两位奠基人凌道扬姚传法[M]//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15-18. [3] 刘中国, 刘鸿雁.凌道扬全集[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9. [4] 陈天锡.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M].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刊行, 1948. [5] 寻找瑞士宣教士来华足迹[EB/OL].[2005-05-01].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5/ta10566.htm. [6] 凌宏孝.凌启莲和他的子孙们[M].深圳:深圳布吉, 2009. [7] 刘中国, 刘鸿雁, 余俊杰.外科医生凌宏琛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8] 王希群, 王安琪.程鸿书: 中国近现代高等林科教育创基者[N].中国绿色时报, 2012-03-30(4). [9] 高翔宇.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考述(1905—1919)[J].兰州学刊, 2015(8):81-90. doi: 10.3969/j.issn.1005-3492.2015.08.012 [10] 张楚宝.林业界耆宿韩安生平大事记年[M]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林史文集(第1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17-120. [11] 《新京报》.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序言. [12] 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M].香港:中国学社, 1961:134. [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324. [14] 张昀京. 1912—1949年中国科技界体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4):125-128. http://qks.cqu.edu.cn/gdjzjycn/article/abstract/201304034 [15] 刘艳杰, 刘宜庆.一战青岛: 日军两月战败驻青德军四处烧杀抢掠[EB/OL].[2014-08-19]. http://qd.ifeng.com/xinwenzaobanche/detail_2014_08/19/2785743_0.shtml. [16] 李卫红, 严耕, 李飞.近代青岛林业法规评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9-13.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9086 [17] 穆家修, 穆伟杰, 柳和城.穆藕初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100. [18]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79-80. [19] 高翔宇.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考述(1905—1919)[J].兰州学刊, 2015(8):81-90. doi: 10.3969/j.issn.1005-3492.2015.08.012 [20] 校史编委会编.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M].北京: 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88-89. [21] 中华森林会记事[N].申报, 1917-03-06(10). [22] 李良明, 钟德涛.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7. [23] 梅伯英.教务要闻凌君道扬抵赣开演讲森林大会[J].兴华, 1917, 14(13):23. [24] 姚远, 亢小玉.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1):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1-7143.2006.01.057 [25] 杨瑞.中华农学会成立初期的史实考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07(10):11-14.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7.10.003 [26] 秦仁昌.忆陈焕镛教授[M]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陈焕镛纪念文集.广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995: 290-291. [27] 姜传高.鸡公山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3-105. [28] 刘书龙.胡适先生的3次济南之行[EB/OL].[2016-12-29]. 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6-12/29/content_8917629.htm. [29] 王桂云.凌道扬: 青岛绿树美景的功臣[EB/OL].[2017-03-11]. http://wb.qdqss.cn/html/qdzb/20170312/qdzb230788.html. [30] 杨天宏.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J].历史研究, 2002(3):65-7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syj200203006 [31] 翟广顺.试述凌道扬在青岛的治林事业及其林学思想[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4):13-20. doi: 10.3969/j.issn.1672-2698.2015.04.004 [32] 张文艳.植树节创始人凌道扬: 青岛绿化、公园规划的使者[EB/OL].[2015-03-16].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3/20150316/news_20150316_2511757.shtml. [33] 凌宏琛.履行盐与光的使命[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le89.html. [34] 寻找一枚戒指: 《康有为先生的戒指——凌佩馨传》序曲[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rw9y.html. [35] 曲海波.历史上的杭州报展会与青岛老报纸[EB/OL]. [2004-08-16].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4-08/16/content_3517603.htm. [36] 陈学溶.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2:133-150. [37] WANG K P. A Chinese-American Exciting Journey Into the 21st Century[M]. Indiana of USA: AuthorHouse, 2006.
[38] 徐增娥.三十年代青岛的民间慈善组织[EB/OL].[2015-07-13]. http://www.qingdao.gov.cn/n15752132. [39] 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写组.南京林业大学校史(1952—1986)[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2. [40]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 林业志[M].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0: 附录. [41]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月报(创刊号)[M].南京: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 1929: 1-3. [42] 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1[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587-588. [43] 江庆柏.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上[M].扬州:广陵书社, 2013. [44] 王正, 钱一群.凌道扬的教育兴林思想及其贡献[J].中国林业教育, 2002(2):51-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LJ200002026.htm [45]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254. [46] 凌道扬.造林防水[M].南京: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 1930. [47] 凌道扬.造林防旱[M].南京: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 1930. [48] 曾宇石, 吴元厘, 黄侃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农业实验所[J].中国科技史料, 1992(3):59-6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KS199203011.htm [49] 陈寅.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的岭南著名人物(中)[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637. [50]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大事记[M].增订本.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189-190. [51] 周雷鸣.凌道扬与太平洋科学会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28-33.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9052 [52] 陈德懋.中国植物分类学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51. [53] 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8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62. [54] 梁希.读凌傅二氏文书后//《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50. [55] 南京YMCA百年历程[EB/OL].[2017-07-20]. http://www.njymca-ywca.org/about.php?cid=13. [56]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4. [57]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广东省:林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86-87. [58] 张添喜.申报:广东资料选辑[M].广州:广东省档案馆, 1995:303-305. [59] 令派凌道扬为广东省政府增加粮食生产贷款处处长[J].广东省政府公报, 1937(387): 13-14. [60] 莫世鳌. "水土保持"名词的探究: 纪念"水土保持"定名50周年[M]//阎树文.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11-415. [61] 刘东生, 丁梦麟.黄土高原:农业起源、水土保持[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149. [6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60. [63] 凌道扬关于发起募集华群纪念基金交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奉办社会服务事致大业贸易公司总经理李桐村函[M].上海: 上海市档案馆, Q367-1-18-4. [64] 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65] 方志钦, 蒋祖缘.广东通史:现代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967-968. [66]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长江志: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187. [67]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体育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918. [68] 刘中国.洪仁玕韩山文与中国第一部口述回忆录[J].南方论丛, 2008(1):4-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804218900 [69] 郭思嘉.基督徒心灵与华人精神: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66-180. [70] 凌道扬.无间中西沟通学术[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gyca.html. [71] 吴灞陵.香港年鉴(1965)[M].香港:华侨日报, 1965:42. [72]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精编:广东人物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73] 吴贻芳.金女大南京校友会会史大事记[EB/OL].[2017-07-20]. http://ginling.njnu.edu.cn/wzattach/210937_532073.doc. [74] 吴国基.香港年鉴(1986)[M].香港:华侨日报, 1986:55. [75] 董兆祥.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148-154. [76] 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附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中国基督徒名录及简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418. [77] 张文艳.植出一片绿, 留住一份情[N].半岛都市报, 2015-03-10(B2). [78] 许增华.百年人物:1905—2005[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353. [79] 刘国铭.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1878. [80] 江泽慧在中国林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开幕词[EB/OL].[2009-05-22]. http://www.csf.org.cn/html/zhuanlan/zhongguolinxuehuitongxun/2009/0522/2749.html. [81] 吴青.中国的教会大学传统的传承和拓展: 何明华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创办[M]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87-296. [82] 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538-539. [83] 崇基学院校史档案馆.培芳植翠道悠扬[M].香港:崇基学院, 2015:1-72. [84] 陈遥, 聂朦.布吉老街走出中国林业奠基人[N].深圳侨报, 2017-07-28(A11).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程娅娅,高玉琴,刘云苹,徐龙升. 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城市脆弱性评价. 灾害学. 2024(01): 222-227+23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