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ronicle of LING Dao-yang: The Commemoration on the 130th Anniversary of Mr. LING Dao-yang's Birthday
-
摘要: 凌道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作为一名林学家, 他在中国林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为中国林业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是中国林业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1888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布吉村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从1912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林科开始, 他的林业事迹贯穿于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始终。凌道扬先生1914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即从事涉林工作, 同年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首倡中国植树节, 1916年任金陵大学林科主任, 1917年发起并成立中华森林会, 1922年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林务局局长, 1940年提出“水土保持”专用术语等。凌先生曾担任金陵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集林学家、教育家和行政官员于一身, 在林学宣传、林业教育、林业管理和林业实践等多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是中国林业事业的集大成者。作为一名教育家, 他还是香港教育的重要践行者, 从1949年开始, 他致力于香港教育, 先后任香港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院长, 1957年获麻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主席, 教书育人, 恩泽千秋, 受到世人赞颂。1980年他移居美国, 1993年8月2日病逝, 享年105岁。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 像凌道扬先生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 还是很少见的, 但不研读《圣经》, 也是很难理解他的。Abstract: Mr. LING Dao-yang was a distinguished forester and educator in China. As a forester, he was a pioneer of China forestry,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forestry history in China, and made a historic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forestry development. He was born in a Christian family on December 18, 1888 in Buji village of Xinan County, Guangzhou City. His forestry footprints had been throughout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12 to 1949) since he studied the Forestry as his major at Yale University in 1912.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dedicated to Chinese forestry after he got his Master's degree in 1914,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China Forest Law in the same year. He firstly advocated to establish China Arbor Day in 1915 and was appoin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Nanking University in 1916. Then, in the next year, he initiated and established the China Forest Society in 1917.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orest Service Bureau of the Qingdao Commercial Port Government Office in 1922, and proposed the professional terms such a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1940. He served as a professor successively at Nanking University, Qingdao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Mr. LING Dao-yang, playing varied roles of a forester, educator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wa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forestry, made his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fo restry advertising, forestry education, forest administration, forestry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As an educator, he was a prominent practitioner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s well.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49,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e once served as the Dean of Chung Chi College and United College, CUHK, and finally received an Honorary Doctor of Law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1957. As the chairman of the preparatory establishment of CUHK in 1963, he imparted knowledge and cultured people, and his kindness benefited posterity, and was praised by the world. He emigrated to U. S. in 1980 and departed this world on August 2nd, 1993 at his 105 years age. It is rare to have such pioneering and surpassing characters as Mr. LING Dao-ya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restry. Furthermore, it is un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him if we did not read the Bible.
-
Keywords:
- LING Dao-yang /
- chronicle /
- forester /
- educator
-
2002年9月, 笔者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的博士生, 在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期间, 王九龄教授多次讲, 对中国林学会早期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1986年林学界在准备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华诞庆典期间, 汪振儒、张楚宝、范济洲、陈陆圻等先生鉴于凌道扬先生(见图 1[1])在中国林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贡献, 原计划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整理, 但由于受到时代背景、档案公开程度、信息资料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完成。张楚宝先生写就《缅怀林学会两位奠基人凌道扬、姚传法》一文, 刊登于《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2]。30年之后, 2016年7月笔者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 林学界正好在准备中国林学会百年华诞, 又有专家学者提及此事, 但未有结果。于是, 笔者对过去收集的中国林业发展史中有关凌道扬先生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结合2008年、2009年刘中国《凌道扬传》 (书中附有5页32开的凌道扬年谱, 但过于简略)[1]和刘中国、刘鸿雁的《凌道扬全集》[3], 再经查阅、核对有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 按照陈天锡先生编著、1948年由中华丛书委员会刊行的《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一书体例[4], 完成本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12月18日, 凌道扬(Ling Daoyang, 又译为Lin Dauyang, Lin Taoyang, Lin DY)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布吉村丰和墟(今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老墟村, 现存有凌家祠堂)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祖父凌启莲(1844—1917年)、父亲凌善元(1867—1936年)均为瑞士巴色会牧师, 凌善元为凌启莲长子, 凌道扬为凌善元长子。关于巴色会的历史, 1815年9月20日在德国北部一带地区, 来自瑞士、德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的一批敬虔的信徒, 来到德、瑞、法交界的瑞士属地北部的巴色城, 呈请政府核准成立此传道会, 因位于巴色会城起名为巴色会(又名巴色差会)。瑞士巴色会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派遣宣教士来华, 不但将欧陆教会的传统及神学思想带到中国, 更引进欧洲的教育、医疗、文化, 甚至是社会福利等制度[5]。而刘中国、刘鸿雁编译的《凌道扬全集》中《凌道扬先生简谱》称:凌道扬先生生于广东省五华县樟村, 依据是凌道扬的自述英文稿(约1945年), 这可能是出生地, 但凌启莲后人包括凌道扬自己均称自己为布吉凌家[6-7]。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是年, 凌道扬入读教会学校。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是年, 凌道扬到在美国檀香山传教的一个叔父家。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是年, 美国耶鲁大学桥梁建设系毕业的凌启莲八子凌善芳(凌道扬称八叔)在归国途中经檀香山, 将凌道扬带回广州布吉老家。秋天, 凌道扬被送进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 开始正式接受西式教育。圣约翰书院创建于1879年, 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 1905年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2月, 美国浸信会来华宣教士湛罗弼(Robert E. Chamers, 1870—1932年)在广州创办《真光》月刊, 这是中国基督教会最早创办的期刊之一, 《真光》杂志造就了很多信徒, 使其成为当时中国教会最有影响的期刊。5月, 长老会在上海创刊基督教刊物《通问报》, 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教会周刊, 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会刊物之一, 于1950年12月停刊。
11月, 岑春煊(1861—1933年)奏准筹办的山西农林学堂在原汉山书院开学, 姚文栋(1853—1929年)为总办, 学堂并聘有日本农、林专门教习各一人[8]。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1月, 基督教教会《兴华》周刊创刊, 每年1卷50期, 主要刊载在华传教士文章, 1937年停刊。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7月, 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成立, 主要在促进社会教育、中西文化互动、留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举办的活动包括开办日校及夜校、邀请名流演讲、接洽留学生深造等内容[9]。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是年, 凌道扬参加圣约翰大学斯坦豪斯杯第一届网球双打比赛, 与潘文焕一起获冠军。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是年, 凌道扬从圣约翰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经凌启莲七子凌善安(1881—1948年, 凌道扬称七叔, 1899年回国后曾被光绪皇帝封赐, 做八旗学校的英语教习)引荐, 凌道扬在北京八旗学校任外语教师。11月, 凌道扬赴美国麻省农学院(今麻省大学)学习。
1910年(清宣统二年)
是年, 他陪同两位清室贵胄子弟在美国麻省农学院学习, 习农科。
1911年(清宣统三年)
是年夏, 韩安(字竹坪, 1883—1961年, 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学硕士学位的获得者)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林学硕士学位, 继续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科学习[10]。10月10日,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为中国现代化隆重破题,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它不只是因为辛亥革命标志着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 而且是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时代[11]。11月, 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创办《进步》月刊, 皕诲(范祎, 1865—1939年)任主编, 出版至1917年2月第11卷第4号(第64册)后, 与《青年》合刊为《青年进步》。
1912年(民国元年)
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月5日举行内阁第一次会议, 其组织方法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1月23日成立实业部, 张謇任总长, 由实业部下设农务司主持林政。2月15日,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黎元洪为副总统兼领鄂督。3月8日, 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正式大总统, 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 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 由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继承, 权力归入不同机关。3月12日,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3月, 北洋政府成立农林部, 由农林总长管理农务、水利、山林、畜牧、蚕业、水产、垦殖事务, 监督所辖各官署。农林部下设总务厅、农务司、垦牧司、山林司、水产司, 为四司一厅设置。山林司负责山林的监督、保护、奖励、保安林、国有林、林业团体、狩猎及其他关于林业事项。4月27日, 宋教仁(1882—1913年)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 凌道扬获得麻省农学院农学学士学位。旋即入读耶鲁大学林学院, 习林科。凌道扬在美留学期间, 遇见容闳(1828—1912年, 英文名Yung Wing, 广东香山县南屏村, 今珠海市南屏镇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凌道扬先生说:昔年在美, 会于哈特福德州, 见及容闳, 受接待甚欢; 容氏为其指明其邻居文学名家麦克吐温之住宅, 及其二人之友谊关系[12]。
是年夏, 韩安回国, 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佥事。9月29日, 北洋政府农林部制定《林政纲要》 11条。《林政纲要》规定林业方针为:凡国内山林, 除已属民有者由民间自营, 并责成地方官监督保护外, 其余均为国有, 由部直接管理, 仍仰各该管地方官就近保护, 严禁私伐。
1913年(民国二年)
1月, 余日章(1882—1936年)被巴乐满安排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 担任青年协会“讲演部”的主任干事。之后, 青年会讲演部分为教育、卫生、农林、实验4科, 教育科由余日章兼任, 卫生科是美国干事毕德辉(W. W. Peter)担任, 农林科是凌道扬担任, 实验科是由美国干事饶伯森(C. H. Robertson)担任[13]。
3月, 中华林学会在北京立案, 法人代表张联魁。中华林学会的宗旨是进行关于森林的各种学术研究。会务分为3项:编纂关于森林的各种书籍, 调查关于森林的一切事项, 刊行《林学会报》[14]。张联魁(1880—1961年), 山西代县人, 1905年山西农林学堂首届毕业生, 190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林科毕业, 宣统三年(1911年)以主事按照所学科目分部补用, 民国元年(1912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参议员, 次年当选为国会议员。
12月24日, 北京政府将农林部和工商部合并成立农商部.农商部下设总务厅、矿政局、农林司、工商司、渔牧司, 即一厅三司一局, 林业由农林司主管, 韩安任农商部佥事。
1914年(民国三年)
4月2日, 张謇(1853—1926年)出京南下, 由章宗祥(1879—1962年)代理农商总长。5月1日, 国民政府成立农商部, 张謇蝉联农商总长, 因仍未到职, 由章宗祥继续代理。1914年10月2日改由周学熙(1866—1947年)代理农商总长, 菲律宾林务局长畲佛西(SHERFESSE W. F.)任农商部林务顾问。
6月,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9位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科学社, 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9人, 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 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开始筹备、编辑和发行《科学》杂志。
是年夏, 凌道扬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题目是《论森林资源》, 在赴德国、瑞典考察林业和农业之后, 回国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演讲部森林科干事, 在上海、江苏、浙江和江西等地, 作通俗生动的林学讲演, 辅之以各种模型、图片和实物展览, 广受民众欢迎。演讲之余, 凌道扬还积极推动各地森林研究会等组织的建立。是年, 凌道扬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技正。应黎元洪之邀, 凌道扬参与了《森林法》的拟定工作。11月3日, 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森林法》 (共6章32条), 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民国四年)
1月, 《科学》月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 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 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
是年初, 凌道扬和裴义理一起创办金陵大学林科, 裴义理任主任。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日本对德国宣战, 并于11月击败驻青岛德军, 侵占青岛, 北京农商部所属之森林传习所及德国人办林业学校停办, 有学生转到金陵大学继续学业, 便又成立林科[15-16]。3月5日, 周自齐(1869—1923年)任署理农商总长。因为未到职的张謇提出辞职获批准, 4月27日周自齐出任农商总长。
是年春, 江南高等农业学堂改名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设置农、林两科, 过探先(1887—1929年)任校长, 陈嵘任林科主任。《申报》4月17日载:环球中国学生会请凌道扬在科学社演讲“森林学”。穆藕初先生致介绍辞。凌“历述森林之利益, 条分缕析, 网举目张, 并佐以各种表解, 闻者益形鼓舞”。演讲后并“出影片数十张, 大抵皆携自欧美各国, 风味盎然, 令人瞪目”。末穆藕初先生代表全体致谢辞[17]。
是年, 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 “重山复岭, 濯濯不毛”, 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 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4月, 凌道扬的《林业与民生之关系》一文在《进步》第7卷第6号19~37页上刊登。5月, LIN D Y的The Need of Forestry in China (《中国森林之需要》)刊于1915年南京金陵大学主办的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 (Univ. Nanking Mag.)(《金陵光)》)第6卷第9期392~397页。《金陵光》创刊于1909年, 是金陵大学早期学报, 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6月30日, 农商部公布《森林法实施细则》和《造林奖励条例》。7月19日, 周自齐代表农商部呈《筹议森林办法提倡造林情形文》中, 对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植树造林做了明确的总体规划, 而且从试验场的选址与普及、苗圃的筹设、树苗的数量与来源, 直到良种的采集、选择、购买等各个环节, 都采取了一整套极其详尽的实施方案。7月31日, 北洋政府农商部呈《拟定清明为植树节请以申令宣示全国俾资遵守文》, 设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 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 由国务卿徐世昌向全国宣示, 于1916年清明开始实行[18]。8月7日, 《申报》以《以清明为植树节之原委》为题目刊登农商部的呈文, 详细介绍中国植树节的由来。10月25日,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正式成立中国科学社, 旨在“提倡科学, 鼓吹实业, 审定名词, 传播知识”, 任鸿隽任社长, 中国科学社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 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2月4日, 农商部呈请设立林务处, 于1916年1月3日奉令批准。
1916年(民国五年)
1月3日, 农商部增设林务处, 以发明、林学、保商、兴利为宗旨, 统管一切森林事务, 设督办一人, 由农商部次长金邦平兼任, 另设会办两人, 规定以确有森林学识经验者充任, 畲佛西和韩安二人担任会办。并在各省设立林务专员, 颁布《林务专员规则》。1月, 金陵大学农林科特别演讲员凌道扬《森林与国家之关系》一文刊于长老会《通问报》周刊38号, 之后该文刊登于《东方杂志》1916年第11期19页。2月, 《美国林业》杂志266期刊登凌道扬宣讲森林效益的照片。
4月23日, 因内阁改组, 周自齐去职, 金邦正继任。5月, 凌道扬《森林之重要》在《农商公报》1916年第3卷第5期15~16页刊登。6月6日, 金邦正去职, 章宗祥兼任农商总长。7月, 谷钟锈任农商总长, 8月4日就职并发表就职演说辞。
10月, 凌道扬首部著作《森林学大意》 (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张謇在为凌道扬《森林学大意》所作序言中称道:凌君道扬, 学森林而有实行之志, 其所述林学大意, 于世界森林状况言之甚详, 且深知中国木荒之痛, 其书足供有志森林者之参考。10月, 农商部将林务处裁并入农业司。凌道扬离开农商部, 专任金陵大学教授。11月, Lin Dauyang的Chapters on China and Forest (《森林学大意》)由Commercial Press(Shanghai)出版。12月16日, 寰球中国学生会邀请中国科学社社员、耶鲁大学硕士凌道扬演讲《森林之利益》[19]。
是年, 金陵大学合并农林科, 裴义理任主任, 凌道扬任林科主任[20]。
1917年(民国六年)
1月30日, 由陈嵘、王舜臣、过探先、唐昌冶、陆水范等发起组织成立中华农学会, 并在上海江苏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 宗旨是“研究学术, 图农业之发挥; 普及知识, 求农事之改进”, 公推张謇为名誉会长, 陈嵘被选为第一任会长。2月12日, 在上海成立中华森林会。金陵大学林科主任凌道扬发起组织成立中华森林会, 得到了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林科主任陈嵘及林学界其他人士, 如金邦正、叶雅各等的支持, 宗旨是“本着集合同志, 共谋中国森林学术及事业之发达”, 凌道扬任理事长。3月, 凌道扬《森林之利益》一文在《环球》1917年第2卷第1期演讲专栏37~41页刊登。
3月6日, 上海《申报》第10版刊登《中华森林会记事》:森林利益关系国计民生, 至为重大。兹由唐少川、张季直、梁任公、聂云台、韩紫石、石量才、朱葆山、王正廷、余日章、陆伯鸿、杨信之、韩竹平、朱少屏、凌道扬诸君, 发起一中华森林会于上海, 以结合同志、振兴森林为宗旨, 以提倡造林保林三事为任务, 于本年一月十六日假座英马大路外滩惠中西饭店、于二月十二日假座上海青年会会食堂先后开会两次, 筹商一切办法。各发起人有亲自到会, 有委托代表到会者, 每次开会均推唐少川君为主席。第一次筹商各事最要者为领山营造森林模范问题, 第二次筹商最要者为本年造林计划及通过草章, 并举定凌道扬、朱少屏、聂云台三君为干事云[21]。
3月24日, 《恽代英年谱》载:与沈仲清等到文华公书林, 听凌道扬硕士演讲, 颂扬“凌氏仪器演说, 可与余日章氏后先辉映, 此中国演说界大进步”[22]。4月, 凌道扬赴南昌演讲。《兴华》报道:洋洋千言, 颇动人心。迨演毕, 咸愿集合提倡试办, 凌君乃随众请许代创设江西森林研究会, 以励进行而资推广。当时签名入股者计百有余人[23]。
5月, 凌道扬《论森林与教育之关系》在《约翰声》1917年第28卷4号刊登。上海圣约翰书院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办的《约翰声》为中国最早的三种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24]。
6月, 谷钟秀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职。10月26日, 凌道扬《论近日各省水灾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一文全文刊载在《大公报》上。11月15日, 凌道扬《论近日各省水灾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在《东方杂志》1917年第14期第11号183~184页刊登。是年, 凌道扬参与孙中山拟定《建国方略》一书《实业计划》部分章节写作。
1918年(民国七年)
1月18日, 凌道扬《水灾根本救治方法》刊载于《顺天时报》民国七年(1918年)一月十八日第5053号第3版。1月, 凌道扬《水灾根本救治方法》刊载于江苏省农学会报1918年第1期9~22页。2月15日, 凌道扬《水灾根本计划书》刊载于《农商公报》第43期。4月, 凌道扬著《森林要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该书题词“十年之计树木”。
12月, 中华森林会和中华农学会在南京联合编辑创办《中华农学会丛刊》。12月28日, 寰球中国学生会邀请金陵大学农科教员、林学硕士、中华森林会总干事凌道扬演讲《欧战与森林之关系》[19]。12月, 凌道扬的The Relation of Forests to the Floods (《森林与水患之关系》)刊登在Far Eastern Rev (《远东评论》)1918年第14期481~485页和Far Eastern Rev 1919年15期313页。
是年, 凌道扬与陈英梅结婚。陈英梅是清末报业家、政治家陈言(字善言, 号霭庭、蔼廷, 广东新会人)之女(排行12), 1890年生于香港, 1906年赴美留学, 1913年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获体育学士学位, 1914年回到上海, 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体育干事及该会附设体育师范学校副校长, 开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先河。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为陈言十三子。是年, 金陵大学凌道扬任中国科学社社员。1916年9月, 中国科学社的首个国内分社———中国科学社南京支部建立, 即南京社友会, 并于当月24日在南京第一农业学校召开支社成立会, 到会者18人。1918年在南京的科学社社员又有增加, 据《科学》杂志记载, 该年在南京各高等学校的科学社社员共计30人, 其中有金陵大学的钱天鹤、凌道扬。
1919年(民国八年)
5月4日, 公布《修正政府组织令》, 成立农商部。5月, 凌道扬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7月, 陈焕镛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系毕业, 获林学硕士学位, 受哈佛大学委托采集海南岛五指山标本, 7月乘坐美国杰克逊号轮船到达香港, 随后到上海找到姜义再回到香港, 10月和姜义一同前往海口, 1920年10月抵达海南岛五指山采集植物标本。
7月, 凌道扬《水灾根本救治方法》一文在《中华农学会丛刊》1919年第3期1~14页刊登。
8月8日, 凌道扬长子凌宏璋(Jimmy Hung Chang Lin)出生于上海。
8月15日, 在中华农学会第二届年会上, 中华农学会第二届年会修改会章, 并调整学会的组织与人事。组织设事务、学艺二部, 学艺部是在整合原有研究部和编辑部基础上的新设机构, 负责编辑、调查、演讲、建议、咨询等事, 陈嵘当选为事务部长。凌道扬、陈嵘任中华农学会学艺部学艺专员(森林组)[25]。
8月, 凌道扬《欧战与森林之关系》在《中华农学会丛刊》1919年第4集8~12页刊登。9月, 高秉坊毕业于金陵大学森林科, 回山东任济南模范森林局局长。是年, 凌道扬的Chapters on China and Forest由Commercial Press(Shang Hai)再版。是年底, 凌道扬任交通部及山东省长公署顾问。
1920年(民国九年)
3月18日, 凌道扬任山东林务专员。大总统指令第七百五十五号:令农商次长代理部务江天铎、山东省长屈映光, 呈遵章会同遴员凌道扬请准派充山东林务专员由呈悉准其派充此令。大总统印。中华民国九年三月十八日。
12月, 东南大学成立(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将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 农学院移设于原农校地址, 将系改为科, 而森林仅为组, 只有教授1人。李寅恭离开安庆前往南京应聘为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组讲师兼任组长。是年, 经凌道扬推荐, 陈焕镛受聘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学教授[26]。
是年, 凌道扬《森林与旱灾之关系》在《中华工程师会报》第7卷第16期1~5页刊载。由于旱灾对国内造成了极大影响, 他的这篇文章受到社会极大关注, 多种刊物进行了转载。1920年《金大农林丛刊》第7期, 《安徽实业杂志》第1卷第6期1~14页、第6卷第5期19~34页, 1921年《江苏实业月志》第22期23~38页, 《森林》第1卷第1期5~12页, 《实业月报》第4期1~6页、第5期1~3页、第6期1~8页, 《农商公报》第8卷第1期12~17页、第7期28~33页等均进行了转载。
1921年(民国十年)
3月, 中华森林会在南京创办季刊《森林》杂志, 由中华森林会学艺部编辑发行, 1922年中华森林会停止活动, 《森林》杂志停刊。凌道扬《振兴林业为中国今日之急务》刊于《森林》第1卷第1期论说专栏1~6页。凌道扬《森林与旱灾之关系》刊于《森林》第1卷第1期5~12页。
5月, 凌道扬的The Forestry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Floods in China(《中国水患问题之林业诸方面》), 在Weekly Rev. 1921年第19期103~105页刊载。6月, 凌道扬《桐油之研究》一文在《森林》 1922年第1卷第2期5~10页刊登。9月, 凌道扬《中国今日之水灾》一文在《森林》1922年第1卷第3期“论说”专栏1~4页上刊登。是年, 陈焕镛受聘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长女佩芬(Pei Fen Lin)出生。
1922年(民国十一年)
3月, 凌道扬《种黄金树按树之刍议》刊于《森林》1922年第2卷第1期“论说”专栏33~34页。9月, 凌道扬完成《论青岛之森林》一文, 原计划在《森林》1922年第2卷第3期刊登, 未刊出。10月, 在河南省信阳鸡公山为农商部交通部林务员英国人波尔登先生立碑, 立碑人45人, 其中有凌道扬。威廉·波尔登(William Purdom), 1880年4月生于英格兰, 1909年来到中国, 1915年被农商部聘为襄林政, 1918年被交通部聘为客卿林务员, 与韩安一起到河南信阳李家寨共同创建鸡公山铁路林场植树造林。1921年11月7日病逝, 葬于西便门英人坟地, 享年42岁。因波尔登的事迹感人, 辞世后国民党元老、交通部长叶恭绰, 交通部路政司长王景春和燕京大学校长王世育等45位林业同仁, 为他在鸡公山落羽杉林区和确山黄山坡两处立碑纪念[27]。
10月15日, 胡适遇见了凌道扬夫妇和朱庭祺(时任胶济铁路管理局副局长, 1917年社会活动家胡彬夏和丈夫朱庭祺参加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稍谈。1922年10月9日, 为了到济南参加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胡适登上由北平南下济南的火车, 第三次来到济南, 19日胡适乘火车离开了济南, 北返北平[28]。
12月10日, 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21年11月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十大原则”, 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别权和优越权、日本把原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归还中国等。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中国收回了胶澳(青岛的旧称)的主权, 12月10日根据条约中所规定的“将胶澳租界地全部开辟为商埠”条款, 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成立, 黎元洪任命山东省省长熊炳琦兼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 会同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办理接收胶澳事务, 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归北洋政府直辖。
9月, 罗德民(Walter Clay Lowdermilk)第1次来华任金陵大学教授。1922年9月至1927年3月, 罗德民先后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进行有关植被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并在黄河流域山西省的沁源、方山、宁武等县设置径流泥沙测验小区, 首次采用科学方法实地测定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土流失量。这一首创性的试验研究工作, 对以后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有相当大的影响。
12月, 凌道扬被正式任命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林务局局长。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 凌道扬出任林务主任委员, 直接与日方进行交涉。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成立, 设林务局和农事试验场, 分掌林农两业, 凌道扬被正式任命为林务局局长[29]。凌道扬住青岛福山支路8号(现存)。12月, 凌道扬《桐油之研究》一文在《湖北省农会农报》 1922年第12期46~50页刊登。是年, 高秉坊调任中日鲁案督办公署实业处技术员兼公产委员会委员, 负责办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林业的对日交涉及接受事宜。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月, 凌道扬《桐油之研究》一文在《湖北省农会农报》1923年第1期63~72页继续刊登。1922年10月至1923年1月, 美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做了一次“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Who are the twelve greatest living Chinese)”问卷调查, 1923年1月6日正式公布的12位“大人物” (前12名为孙中山、冯玉祥、顾维钧、王宠惠、吴佩孚、蔡元培、王正廷、张謇、阎锡山、余日章、黎元洪、胡适, 次12名为颜惠庆、梁启超、陈炯明、段祺瑞、章太炎、施肇基、聂云台、李烈钧、唐绍仪、郭秉文、黄炎培、康有为)名单, 和得票在4票以上的195位被选举人的情况, 凌道扬名列其中, 得票6张[30]。
3月1日, 胶澳商埠财政局、交涉署、农林事务所成立。青岛农事试验场和林务局合并为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 直属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凌道扬被任命为所长, 继续从事林农的试验推广工作。办公地址在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内。合并后的农林事务所掌管官有林之计划、经营, 民有林之监督、奖励, 树苗之培育、试验, 林木砍伐及整枝, 农产、畜产之计划、经营, 种子改良试验, 农业气候观测, 市内公园及行道树之管理等。设所长1人, 初设造林、农事、树艺、管理4科。交涉结束后, 高秉坊即留任青岛农林事务所主任技师。
3月31日《申报》载:青岛督办统治之下, 比较未退步者, 要算农林事务所。日在整理开拓之中, 所有保护林业规则及分区等均已重新更订。据闻自接收以来, 日人之来伐木者拘捕有五十余人之多。近该管所长与日领事交涉以后, 若辈已不敢尝试。所长为凌道扬氏, 一林业专家也。足见无论何事, 非有专门人才不力, 况既非专家而又懒惰乎?
5月6日, 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颁布《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组织及服务规则》。5月, 凌道扬主持制定了《水源涵养林规则》 《民有林监督取缔规则》 《森林警察规则》 《森林保护规则》 《毁坏森林罚则》 《农林事务所森林禁令》 《行道树保护规则》等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园林绿化的规章, 由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颁布。
7月24日, 凌道扬次女出生于青岛, 其邻居, 居住于青岛福山路别墅(今青岛福山支路5号)的康有为(号长素)老人给她取名为“佩馨(Pei Hsien Lin)”[31]。
9月, 凌道扬在崂山九水庵林场创设了一所林内义务小学, 校舍占地3.15亩, 房舍19间, 教职工8名。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算术、国语、自然、形象艺术、工用艺术等9门, 一年级实行春季始业, 二、三年级秋季始业,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间分别为18和24课时。
是年, 任承统从金陵大学林科毕业, 获学士学位。是年, 凌道扬还重新规划了青岛的公园, 将其划分为第一到第六公园, 以及栈桥前园、天后公园、海滨公园、观海山公园等, 并对公园内的职务和功能划分进行了细化[32]。
1923年, 凌道扬的The Relation of Forests to Destructive Waters in the Ligh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科学调査森林与水土流失之关系》)刊于Journ. Assoc. Chinese & Am. Engin.第4卷第10期1~7页。
1924年(民国十三年)
1月, 凌道扬《中国森林和水患问题》在《中国农商杂志》1924年第11卷第1期1~4页刊登。1月, 胶澳农林事务所又改组为技术、事务2组, 造林、农事、树艺、管理4科, 业务由技术组统掌之, 事务组则掌管总务事项。
2月2日, 蒋丙然接收并主持胶澳商埠观象台, 气象界纷纷函请他主持筹备中国气象学会。蒋丙然(1883—1966年), 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双博罗农业大学学习气象学, 1912年12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3月31日, 高恩洪(192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后兼任教育总长, 1924年11月初, 第二次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战争后, 奉系获胜, 直系惨败, 高恩洪退出政界)出任胶澳商埠督办。
5月29日, 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成立。6月, 由青岛美国商会会长亚当斯牵头, 联合中外人士向胶澳商埠当局申请成立“万国体育会”, 经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批准, 正式成立青岛万国体育总会, 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Club of Tsingtao。万国体育总会的董事(理事)共11人, 外籍人士中有亚当斯、滋美满、士大贵、达甫灵甫和片山亥六, 中国人为凌道扬、何永生、苏冕臣、王宣忱、丁敬臣、丁雪农、张伯[33]。
7月24日, 凌佩馨1周岁, 凌道扬夫妇照例要为她“抓周儿”礼, 康有为送了一枚戒指, 此为后来《康有为先生的戒指———凌佩馨传》故事的由来[34]。
8月, 报请山东督办府备案, 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校董会公推高恩洪任校长, 凌道扬任青岛大学教授, 教授逻辑学, 他的胞弟凌达扬教授外语。9月1日, 《青岛时报》创刊。由高秉坊和凌道扬一起创办的《青岛时报》, 分中文日报和英文日报, 中文日报叫《青岛时报》, 由李青选任主编, 英文日报叫《青岛泰晤士报》, 凌达扬任主编[35]。10月, 凌道扬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胶澳商埠观象台台长蒋丙然等人在青岛发起成立中国气象学会, 10月10日在胶澳商埠观象台石头楼内召开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大会, 学会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 选举蒋丙然为会长, 彭济群为副会长, 竺可桢、常福元、凌道杨、戚本恕、高平子和宋国模6人为理事, 陈开源为总干事。会议决定中国气象学会会址设在青岛, 每年出版一期《会刊》, 并通过了“中国气象学会”会章, 大会公推张謇、高恩洪、高鲁为名誉会长。同时凌道扬又是9名编辑委员之一。胶澳商埠观象台1930年10月25日改称青岛市观象台[36]。
12月15日, 凌道扬次子凌宏琛(Hung Shen Lin)出生于青岛[37]。是年, 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梓行凌道扬的《中国水灾根本救治法》和《青岛农业状况》两本著作。凌道扬、赵国兰的《种森林以防水患》在《国际公报》 1924年第2卷第37期710页刊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将植树节日期改为每年3月12日, 易名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4月, 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 7月兼任山东省省长。同月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 设总办统辖行政, 并将胶澳商埠划归山东省管辖, 赵琪任胶澳商埠局总办。
7月, 《中国气象学学刊》出版, 凌道扬发表了《森林与旱灾之关系》一文。8月, 凌道扬在青岛所著《中国农业之经济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9月, 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召开第2届年会, 选举蒋丙然为会长, 凌道扬与竺可桢、蒋丙然、翁文灏等12人再次当选编辑委员。
1926年(民国十五年)
5月, 凌道扬在青岛所著《中国农业之经济观》由商务印书馆再版。11月, 凌道扬《桐油》一文刊载于《真光》第25卷第11期。是年, 青岛狮子会成立, 会员以外籍人士居多, 中国籍会员有10余位, 青岛港政局局长孔达、青岛农林事务所所长凌道扬、华振式大药房经理钟振东、青岛明华银行经理张絅伯等都是狮子会会员。狮子俱乐部国际协会是一个世界性的慈善服务组织, 1917年由茂文钟士在美国创立。其活动范围包括医疗卫生、助残护老、教育等方面, 尤其注重视力保护和为盲人服务。狮子会于1926年传入中国, 青岛狮子会也于当年成立, 1928年青岛狮子会会员有50余人。会员按不同国籍分成9组, 轮流主持一个月的日常会议。青岛狮子会除捐助贫民、提供医疗救济等公益活动外, 为青岛盲童学校提供了多方面的资助。解放前中国仅有两个狮子会, 除青岛外, 另一个设在天津。相比天津狮子会, 青岛狮子会更具有国际性[38]。
1927年(民国十六年)
6月18日, 奉系军阀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7月14日成立农工部, 下设总务厅、农林司、渔牧司、工务司、水利司, 为一厅四司机构设置。农工部成立不久北洋政府就结束了。
6月9日,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 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6月, 凌道扬《近年来中国林业教育之状况》一文刊载于《真光》 26卷6期。9月22日, 《世界日报》第6版刊载北平国立学校教职员一览中有凌道扬、凌善安。1927年10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 1928年2月聘凌善安为西洋文学系主任。《世界日报》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有影响的民营报纸, 1925年2月10日在北京创刊, 创办人成舍我, 1937年8月停刊, 1945年11月20日复刊, 1949年2月25日停刊。
10月, 凌道扬任中国气象学会第4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第4届理事会在青岛召开, 推选高恩洪、高鲁、许继祥为名誉会长, 蒋丙然为会长, 竺可桢、凌道扬等选为编辑委员。
1928年(民国十七年)
2月28日, 农矿部成立, 易培基为部长。
2月29日, 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大学委员会通过了更改校名的办法, 并发布了165号训令, 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
3月, 凌道扬《振兴满洲森林之管见》在《东北新建设》1928年第1卷第2期15~18页刊登。
5月16日, 国立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森林组改称森林科。农学院下辖8科, 森林科至民国18年才独立成科(系), 民国十九年将科恢复为系, 改8科为6系, 即农艺、园艺、蚕桑、森林、农业经济和畜牧兽医学系。凌道扬到森林科任教, 与张福廷相继主持科务[39]。
5月18日, 由姚传法与凌道扬、陈嵘、李寅恭等发起恢复林学会, 宗旨为“研究林学、建设林政、促进林业”, 并推姚传法、韩安、皮作琼、康瀚、黄希周、傅焕光、陈嵘、李寅恭、陈植、林刚等10人为筹备委员[40]。
6月8日, 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 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6月15日, 南京国民政府发表《统一宣言》。国民革命军占领北平、天津后, 国民党认为统一已经告成, 决定草拟一宣言, 以声明对内对外政策。吴稚晖、蔡元培、于右任、朱霁青、丁惟汾为宣言起草委员。15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正式发布。
8月24日, 凌道扬任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金陵大学农林科召开中华林学会成立大会, 经姚传法、金邦正、陈嵘等林学家积极推动和筹备, 姚传法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陈嵘、凌道扬、梁希、黄希周、陈雪尘、陈植、邵均、康瀚、吴恒如、李寅恭、姚传法任理事, 会址设在南京保泰街12号。
8月, 凌道扬一家离开青岛到北平, 凌道扬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凌达扬到东北大学文学院任英文系主任教授。
10月, 农矿部设置林政司, 徐廷瑚(1890—1965年)任司长, 下设二科, 姚传法任聘科长及部设计委员会常务委员, 凌道扬任农矿部技正。
12月, 凌道扬编著《建设中之林业问题》(初版, 16开, 20页), 由北平大学农学院刊行。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月, 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蔡无忌(1898—1980年, 蔡元培长子)应农矿部聘请参与筹建并出任上海农产物检查所副所长(国民政府农矿部林政司司长徐廷瑚任所长), 凌道扬被中央大学聘为教授并任农学院院长, 并与张福延(张海秋)先后主持森林科科务, 陈英梅执教于金陵女子学院。1月, 凌道扬Forests, Silt and Flood Problem(《森林, 淤泥和水患问题》)在The China Critic (《中国评论周报》) I929年第2期792~814页刊登。3月, 江苏省政府农矿厅聘凌道扬为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筹备主任[41]。3月, 凌道扬编《建设中国林业意见书》 (16开, 18页), 由北平大学农学院刊行, 在结尾处注明:北平, 十七年十二月。3月, 农矿部与建设委员会合设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 该林区委员会管辖区域为南京近郊六合、江宁、句容3县, 其下辖林场有汤山林场(含钟汤苗圃,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钟汤林场)、牛首山林场、龙王山林场、银凤山林场和小九华林场。
5月, 思稚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一文载:十六年刘哲改为京师大学农科, 去秋北伐成功后, 乃改为今校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乃该校留美生董时进氏。董氏接办以来, 以母校关系, 亟图发展, 不遗余力各种计划, 秋季当次第实施。内分5系, 即:农艺系, 主任为汪厥明博士; 林学系, 主任为凌道扬博士(注:原文如此); 农艺化学系, 主任为刘拓博士; 农业生物系, 主任为李顺乡博士; 农业经济系, 主任为董时进博士兼。原拟请唐启宇博士, 唐以事忙, 未即果来。教授多系农林专家, 设备方面, 林学系、农艺化学系、农业生物系, 较为完备。尤以林学系的设备, 通全国农林……收尤以林学系的设备, 通全国农林大学, 无与伦比[42]。
6月12日, 江苏省政府委任凌道扬为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局长。凌道扬奉江苏省政府第三三六二号委令农矿厅第一一九委状为本局正式局长。6月15日,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正式成立。林务局于1月开始筹备, 6月15日正式成立, 经营江苏江南19县林业并担任区内公私森林管理保护监督暨指导等责任, 凌道扬为首任局长, 黄希周(1899—1981年)继任局长[43]。
7月, 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 韩安由安徽省教育厅厅长转任山东青岛市政府参事, 翌年改任市教育局长。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9月, 农矿部召开林政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47人, 他们是易培基、肖瑜、陈郁、朱祖翼、葛天民、谢嗣矱、余焕东、安事农、蒋慈荪、卢东林、黄希周、郭兆舆、陈雪尘、皮作琼、康瀚、毛雝、王思荣、刘运筹、曾宪章, 张百川、陈钟英、张远峰、阎智卿、毛庆祥、刘汝墦、马绍先、廖家柿、任承统、沈学礼、贺文镜、凌道扬、李寅恭、张传经、陈嵘、郭须静、陈宪、张范村、俞同奎、高秉坊、邹秉文、傅焕光、林枯光、庄崧甫、金井羊、程鸿书、林刚和姚传法。其中大部分为林业学者。会议共提出议案7l件、建议案8件, 通过了10项决议案, 即关于森林政策之决议案, 关于森林法规之决议案, 关于森林行政系统之决议案, 关于林业合作之决议案, 关于建造森林为防止水旱灾患之决议案, 关于保护和教育各案之决议案, 关于森林调查、试验之决议案, 关于国有林业经营各案之决议案, 关于保护、奖励、指导、监督公私林业之决议案, 关于其他各案之决议案。
9月, 在农矿部召开的林政会议的闭会演讲中, 凌道扬谈到他自己:“办林政近20年, 期间有两年至感愉快, 一为帮助总理拟定《实业计划》中关于林政计划部分。”[44] 9月17日,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凌道扬局长呈农矿厅辞呈。凌道扬局长因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林课主任职, 对局务兼顾颇觉不便屡次请辞, 皆蒙慰留今因不胜劳瘁恐误要公再呈辞职。
10月, 《林学》创刊号出版, 凌道扬《水灾根本救治方法》刊于《林学》创刊号第8页。11月2日,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凌道扬局长辞职照准。江苏省政府第二二三次会议对凌局长辞职照准并议决派员替代。12月, 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并在各省县设立省级县级相应机构, 由全国经济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12月, 召开中华林学会二届一次理事会, 凌道扬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邵均、陈嵘、康瀚、陈雪尘、高秉坊、梁希、姚传法、林刚、凌道扬为理事, 韩安被选为筹募基金委员会委员。
7月, 凌道扬《中国北部造林浅说》在《河北建设公报》1929年第1卷第7期1~7页刊登。8月, 凌道扬《中国北部造林浅说(续)》在《河北建设公报》 1929年第1卷第8期1-6页刊登。10月, 凌道扬《中国北部造林浅说》在《东省经济月刊》1929年第5卷第4期17~23页、第5期1~8页刊登。是年, 安事农、凌道扬著《森林的利益》 (32页), 由农矿部林政司刊印。是年, 凌道扬《华北造林简说》在《农学周刊》1929年第1卷第11~16期连刊。是年, 凌氏宗祠进行第3次修葺, 由凌道扬题写匾额“凌氏宗祠”。
1930年(民国十九年)
2月1日, 中华林学会理事长凌道扬致函立法院院长胡汉民, 请早日公布《森林法》[45]。2月1日, 中华林学会理事长凌道扬致函考试院院长戴传贤, 请在考试委员会中添设林业组。4月, 凌道扬《芬兰林业推广之情形》刊于《森林》第3号调查专栏33~36页。4月, 凌道扬《最近一年之林业》在《时事年刊》1930年第1期416~481页刊登。4月, 凌道扬参加在杭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6月26日, 凌道扬参加林学会理事会会议。
7月, 国民政府工商部和农矿部, 成立实业部, 林政司扩充为林垦署, 主管全国林政事宜, 其下设有直属的林业机构。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改为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 由实业部直辖, 驻地汤水镇, 凌道扬任局长。此外尚有北平、山东长清两个林场也改为实业部直辖的模范林场。7月7日, 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根据实际需要, 先行组建设置自办的森林警察。
7月20日, 凌道扬《造林与民生》刊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旬刊》1930年第49期1~3页。9月, 凌道扬《建设全国森林意见书》刊登于《建设》1930年第9期49~57页。9月20日, 凌道扬参加中华林学会理事会会议, 担任会议主席。11月12日, 凌道扬在金陵大学会场参加中华林学会十九年常年大会, 担任会议主席。
12月, 凌道扬《森林学大意》 (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6版。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月, 农矿部和工商部合并成立实业部, 设执行农业行政工作的农林司。凌道扬任实业部技正。1月, 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凌道扬《一年来之林业》在《中华农学会报》1931年第84期9~18页刊载。1月, 凌道扬《开发东三省森林之建议》在《农业周报》 1931第1期204~207页刊登。1月17日, 在南京召开中华林学会三届理事会, 凌道扬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姚传法、陈雪尘、梁希、康瀚、陈嵘、黄希周、高秉坊、李蓉、凌道扬为理事。
2月16日, 凌道扬参加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第20次会议。3月, 南京成立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 时任农矿部部长易培基兼任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主席, 凌道扬代表中华林学会参加并担任常务委员。皮作琼、李寅恭、林祜光、李蓉、高秉坊、叶道渊、安事农等任委员或兼任总务、宣传、植树各部负责人, 积极参加孙中山逝世纪念植树式的造林运动宣传周活动, 发起紫金山造林运动。凌道扬在南京青年会讲演《中国森林在国际上之地位》。
3月, 凌道扬的《水灾根本救治方法》刊于《中华农学会丛刊》第3期1~14页。3月, 凌道扬著《造林防水》(12页), 由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刊印[46]。3月, 凌道扬编《造林防旱》(12页)由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刊印[47]。4月, 凌道扬《实业计划中的林业建设》刊载于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市植树式筹备委员会刊印的《第四届植树式会刊》。4月17日, 凌道扬参加中华林学会理事会会议, 担任会议主席。4月25日, 凌道杨任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农业部令, 国民政府实业部设立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确定中央农业研究所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工作。穆湘明、钱天鹤、徐延瑚、高秉坊、凌道扬、邹秉文、鲁佩章、蔡无忌、葛敬中、刘运筹、谢家声、沈宗瀚、赵连芳, 并美籍卜克(BUCK J. L.)、迈尔、洛夫等16人组成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指定穆湘均、钱天鹤为正副主任, 拟设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及农业经济3科, 该会选定南京孝陵卫为所址, 草拟工作规程。同年10月行政院指令转饬该所改称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 12月筹委会奉令撤销, 农业部派钱天鹤担任所长, 钱累辞未就。1932年1月改派谭熙鸿为所长。1933年6月谭熙鸿辞职, 国民政府任命实业部部长陈公博兼任所长, 钱天鹤为副所长[48]。
8月1日, 凌道扬为《安徽农学会报创刊号》(第1号)题词:安徽农学会报创刊纪念粤为皖国, 楚之分地。江淮浃畅, 息壤黄金。古称农桑, 富国强兵。时代演进, 科学昌明。研精剔髓, 萃我耄英。革新启古, 允锡帮人。凌道扬敬题。
9月18日, 凌道扬参加中华林学会理事会会议, 担任会议主席。10月, 凌道扬《大学森林教育方针之商榷》刊于《林学》第4号研究专栏37~47页。10月, 凌道扬、高秉坊《首都城内西北部风景林区》刊于《林学》第4号计划专栏61~76页。11月, 凌道扬《西北森林建设初步计划》一文刊登于《建设(西北专号)》1931年第11期34~35页。11月, 凌道扬《江苏工赈计划》一文在《山东建设月刊》1931年第11期240页刊登。
是年, 凌道扬《造林与民生》一文发表于《农事月刊》。是年, 凌道扬《实业计划中的林业建设》一文刊于上海市社会局编的《第四届植树式纪念刊》。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月, 国民政府实业部在南京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 设森林系。1932年1月改派谭熙鸿为所长。1933年6月谭熙鸿辞职, 国民政府任命实业部部长陈公博兼任所长, 钱天鹤为副所长。7月, 凌道扬《再述水灾救治之根本方法》一文在潮梅治河分会总苗圃编的《林务》1932年第2卷第7期刊登。是年, 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凌道扬, 于“江苏省宁属农业救济协会”任会长, 以互助和自治的原则办理农仓, 通过储押的方式调剂市场粮价, 不致于谷贱伤农, 并请准中央推广委员会与宁属农业救济协会合办“中央模范农业仓库”, 大力推动农村经济改良试验[49]。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月20日, 国民政府特派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 王应榆为副委员长, 并派沈怡、许心武、陈泮岭、李培基为委员, 5月26日派张含英为委员兼秘书长。6月28日, 国民政府制定“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黄河水利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 掌理黄河及渭、北洛等支流一切兴利、防患、施工事务[50]。
6月, 中央研究院派竺可桢、沈宗瀚、凌道扬于1日至14日参加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和温哥华举办的第五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凌道扬当选林业组主任, 致力于太平洋沿岸各国林业调查工作[51]。
8月20日, 凌道扬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植物学会会员。中国植物学会在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正式成立, 其创办目的是“互通声气, 联络感情, 切磋学术, 分工合作, 以收集腋成裘之效, 并普及植物学知识于社会, 以收致知格物, 利用厚生之效”。该学会“以谋纯粹及应用植物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为宗旨, 通过发行《中国植物学杂志》《中国植物学汇报》, 举办年会, 开展实地调查, 致力于自主开展中国的植物学研究, 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与进步。附录第一届植物学会会员名单(共105位会员, 原载于《中国植物学杂志》第1卷第1期)中记载:凌道扬, 籍贯广东新会, 学历硕士, 专门学科森林学, 现任职务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主任, 通讯处南京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52]。
9月1日,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在工务处内设置林垦组, 并于西安、开封设立办事处。9月13日, 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374次会议决议, 交由行政院核定, 准将黄河水利委员会改设于开封。10月29日, 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是年, 凌道扬《全运会中之网球比赛》一文在《时事用报》1933年第9卷第5期发表。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月25日, 黄炎培至会府街曾家庵17号巴县女中校内平教会, 晤晏阳初, 同座吴文藻、熊芷、章鸿钧、邹秉文、章元善、晏阳初受命出国宣传问题, 见美援华捐款下社会事业部分委员为凌道扬(主席)、晏阳初(副)、章鸿钧、杨道之、章鲁泉、梁仲华、瞿菊农、张啸梅、李卓敏(南开)、傅某(中大)[53]。
3月19日, 凌道扬任财政部咨议。当日孔祥熙财政部长签署秘字第168号令:兹派该员(凌道扬)为本部咨议。7月, 高秉坊编著, 凌道扬、林刚校订的《造林学通论》 (高级农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8月, 凌道扬的《美国棉业统制办法》一文在《农业推广(季刊)》1934年第6期47~54页刊登。8月, 凌道扬《一九三三年美国林业之新设施》一文在《中华农学会报(森林专刊)》1934年第6期10~12页刊登。
8月, 中国科学社刊印《中国科学社社员分股名录》, 48页记有凌道扬(森林组), 地址在南京东洼市阴阳营11号, 凌道扬属生物科学股农林组。
11月, 梁希读广东中区模范林场傅思杰所著的《广东试行兵工造林第一年之纪述》和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凌道扬的《一九三三年美国林业之新设施》后, 完成感想《读凌傅二氏文书后》, 刊登于《中华农学会报》1934年第129 / 130期合刊第13页[54]。同年, 凌道扬《宁属区之农村复兴工作》一文在《同工》1934年第133期刊登。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3月, 凌道扬《中央模范林区工作概述》在《中国实业杂志》1935年第1卷第3期501~511页刊登。4月13日, 中华民国1924年四月十三日实业部令(公字第二二四七号):派谭熙鸿、何炳贤、凌道扬等人为本部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三回经济年鉴编纂委员, 此令。6月, 凌道扬《森林学大意》 (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国难后第1版。
是年, 南京基督教青年会有董事16名, 凌道扬为董事会会长, 周季高、沈克非为副会长[55]。是年, 凌道扬《由旱灾说到造林》一文刊登于《中央周刊》 1935年第355期216~221页。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2月, 中华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举办, 凌道扬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李寅恭、胡铎、高秉坊、陈嵘、林刚、梁希、蒋蕙荪、康瀚、凌道扬为理事。3月, 凌道扬撰文悼余日章博士。余日章(1882—1936年), 湖北蒲圻人, 生于武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教会领袖、教育家,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 中国基督教协进会首任会长。3月5日下午, 凌道扬和杭立武、沈克非、金宝善、凌冰等一起在南京国际联欢社, 由颜德庆(颜德庆父亲是圣公会牧师颜永京, 颜德庆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 常住青岛)主持, 听竺可桢讲“南京气候”[56]。
3月15日, 凌道扬《对于美国近年林业孟晋之感想》在《中国实业》1936年第2 / 3期(森林专号) 2779~2782页上刊登。3月, 凌道扬《广东省体育之检讨》在《勤奋体育月报》1936年第3期193~246页刊登。《勤奋体育月报》创刊于1933年10月10日, 是我国近代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期刊。8月1日, 凌道扬《南京附近之农村工作》在《广播周报》1936年第97期18~21页刊登。
9月, 凌道扬任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代局长、局长, 任职期间为1938年8月—1939年4月[57]。9月, 皮作琼任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农林部技监。10月, 凌道扬《森林学大意》(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国难后第4版。11月5日, 国民政府令(二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实业部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凌道扬呈请辞职, 凌道扬准免本职。此令。11月, 凌道扬组织制定《广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组织规程》。11月, 凌道扬组织制定《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组织章程》, 11月4日广东省政府第7届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议。11月, 凌道扬《对于广州市行道树及公园等观感》在《市政评论》1936年第4卷11页刊登。11月28日, 凌道扬《农业仓库的重要和推行》在《广播周报》1936年第114期8~36页刊登。是年, 凌道扬组织制定《农林局二十五年度中心工作计划》。
是年, 凌道扬《南京附近之农村工作》在《广播周报》1936年第97期18~21页刊登。是年, 凌道扬《对于美国近年林业孟晋之感想》在《中央周刊》 1936年第407期31~33页刊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月1日, 《广东农讯》创刊, 凌道扬致发刊词, 同期刊登凌道扬《征工强迫造林之商榷》一文。1月, 凌道扬《我国及广东之荒地问题》在《新粤周刊》 1937年第3期8~14页刊登。2月, 凌道扬《复兴广东农村之主要问题》在《广东省银行月刊》1937年第2期1~171页刊登。3月1日, 凌道扬《植树节之缘起与造林运动》在《广东农讯》1937年第1卷第3期1~2页刊登。3月29日国民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程天固偕中大农学院长邓植仪, 农林局长凌道扬, 实业部技士刘文清、黄杰, 水利专家李炳芬, 农民分行长沈镜等一行乘广东号巨型机飞琼崖调査农产, 4月5日程天固偕凌道扬等一行14人在琼崖考察完毕返港[58]。
3月, 凌道扬《宁蜀农业救济协会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刊于江问渔、梁漱溟编, 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第253~270页。
3月, 凌道扬《《江苏省中央模范农业仓库报告》》刊于江问渔、梁漱溟编, 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第171~198页。6月1日, 凌道扬《农村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在中山大学的演讲》在《广东农讯》1937年第1卷第6期刊登。6月, 凌道扬《广东农村合作问题》在《广东经济建设月刊》1937年第6期140~158页刊登。7月17日, 凌道扬《救济粤省粮食缺乏之根本办法》在《统一评论》1937年第4卷第3期12~14页刊登。
11月20日, 国民政府移迁重庆, 改组农林部, 下设林政司主管林业。
12月, 广东省政府将调节民食委员会与农村合作委员会合并, 组成广东省粮食委员会, 委员会内设生产、垦殖、运销、仓储、贷款、合作、调节7处, 令派凌道扬为广东省政府增加粮食生产贷款处处长[59]。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月, 由实业部改组而成立的经济部, 主管农、工、商、矿、渔牧、林垦、劳工、合作等, 部长翁文灏。5月, 黄河水利委员会迁至洛阳, 旋又迁至西安。山东修防处和河北黄河河务局也迁至西安。7月17日, 凌道扬夫人陈英梅在农业试验室附近被日军投下的炸弹炸成重伤, 紧急送往香港医院抢救不治身亡。9月, 凌道扬《森林学大意》 (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国难后第6版。
是年, 凌道扬《推行冬耕与粮食问题》一文在《华侨战线》1938年第3 / 4期24~25页刊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7月, 云南大学农学院成立, 汤惠荪教授任院长, 设农艺、森林两系, 应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 张福延教授(1891—1972年)任森林系主任。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月, 国民政府决定行政院设立农林部, 管理全国农林行政事宜。下设总务、农事、林业、渔牧及垦务总局, 陈济棠任农林部部长。抗战爆发后, 为加强农林组织力量, 推进当时农林事业的发展, 在经济部农林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林部, 直辖于国民政府行政院, 负责管理全国农、林、牧、渔等行政事务。
2月, 黄河水利委员会聘请有关大学教授、专家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孔祥榕兼任, 凌道扬为副主任委员, 常务委员任承统兼总干事。4月, 在成都成立驻蓉办事处, 处理日常事务。该委员会12月由成都迁天水, 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被撤销。
3月, 任承统拟定《勘定水土保持实验区之调查计划大纲》。凌道扬、任承统、黄希州等人于当年上半年沿渭河入陇, 经清水、天水、甘谷、武山、陇西、渭源, 并进入临洮、皋兰等县, 遍历渭河主要支流, 调查水土流失情况, 初步提出了成立关中(长安)、陇东(平凉)、陇南(天水)、洮西(岷县)、兰山(榆中)、河西(永登)6个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计划。
7月, 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农林部, 下设林业司、中央林业实验所等机构。8月1日, 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在成都驻蓉办事处召开第一次林垦设计会议, 林垦设计委员会各委员、四川农业改进所所长及各技术主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及各系主任均到会。代主任凌道扬主持此会, 经过讨论, 确定由“水土保持”这一专业名词取代“防止土壤冲刷”等术语, 并对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规划, 提出合理划分农、牧、林区, 实行农林牧及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会议还决定成立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 主任为任承统, 并讨论通过决议, 积极推动西北水土保持工作。商订出“林垦设计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合作促进我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办法大纲”, 增聘金陵大学教授黄瑞采为林垦设计委员会专员, 进行水土保持考察[60]。
10月, 黄河水利委员会为办理黄河上游水利、水土保持等项工程, 在兰州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处, 委员长孔祥榕兼该处主任, 凌道扬为副主任, 章光彩为襄办。次年6月28日改组为上游修防林垦工程处, 陶履敦为处长。
11月30日, 凌道扬《现时西南各番农林水利建设中水土保持事业之重要性》一文, 在由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编、中国西南实业协会发行的《西南实业通讯》第2卷第5期刊登。
是年, 凌道扬续娶崔亚兰。崔亚兰为湖北武昌人, 金陵女子大学教育学士, 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教授, 主要教授体育教学法、体操、韵律活动、垒球等课程。
1941年(民国三十年)
2月, 在重庆召开中华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姚传法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梁希、凌道扬、李顺卿、朱惠方、姚传法为常务理事, 傅焕光、康瀚、白荫元、郑万钧、程复新、程跻云、李德毅、林祜光、李寅恭、唐耀、皮作琼、张楚宝为理事。2月, 中华林学会在重庆成立水土保持研究委员会, 凌道扬、姚传法、傅焕光、任承统、黄瑞采、葛晓东、叶培忠、万晋和徐善根9人为委员。
2月, 凌道扬《粮食增产中肥料问题之重要性》在《中农月刊》1941年第2期20~27页刊登。
3月, 林垦设计委员会办公机构由成都迁到甘肃天水。4月10日, 《新华日报》报道:7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渝南开中学召开第一次常务董事会, 聘请凌道扬为运动裁判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重庆市运动裁判会委员。7月, 在凌道扬等的推荐下, 农林部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签订“西北林垦水利合作实施计划”, 其中提到:为防止土壤冲刷, “由农林部委托黄委会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兼办, 实验区主任由农林部林业司陶玉田科长带原薪兼任, 经费由农林部保安林建设经费中支付, 以推动实地工作”。
12月25日, 香港陷落。
12月27日, 沈鸿烈调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部长。是年, 凌道扬幼子凌宏瑜(David Lin)出生于重庆。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2月, 任承统应聘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任常委兼总干事, 主要负责黄河中下游林业垦殖与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
是年春, 凌佩馨和凌宏琛逃离香港沦陷区, 辗转奔赴重庆。凌佩馨同年考入内迁成都华西坝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年, 凌道扬代表行政院安排罗德民博士第二次访华日程, 此行为协助制订国家水土保护及上游水灾调控方案。1942—1943年, 应国民政府农林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凌道扬的邀请, 罗德民第二次来华, 主持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 历时7个多月, 行程1万余公里, 考察了中国西北水土流失严重的陕西、甘肃、青海等省部分地区。沿途对有关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群众经验、土地利用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方面, 都作了调查和记载, 并拍摄了照片[61]。
是年, 任承统与凌道扬完成《水土保持纲要》。1940—1942年, 任承统还在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积累了丰富资料, 总结了广大群众的经验。他与凌道扬撰写《水土保持纲要》, 提出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负责勘查设计工作; 黄河上游修防林垦工程处负责执行计划; 各水土保持实验区负责实施计划[62]。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4月, 凌道扬和任承统在《林学》第9号22~29页联名发表《西北水土保持事业之设计与实施》, 推动了以森林防止冲刷、保持农田、涵养水源和改进水利等工作。
7月, 凌道扬与陈立夫等联名发起募捐“华群纪念基金”以感谢魏特琳, 现上海市档案馆存《凌道扬关于发起募集华群纪念基金交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奉办社会服务事致大业贸易公司总经理李桐村函》[63]。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 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 1886年9月27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西科尔小镇, 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 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派遣来中国, 担任安徽庐州府(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担任教育系主任, 1919—1922年校长德本康夫人回美国募捐期间担任代理校长, 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 大部分教职员撤往四川成都, 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开办, 她则留在南京照管校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 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1940年4月因病返回美国, 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寓所去世。著有《魏特琳日记》, 该书是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64]。
11月9日, 由联合国44个成员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 签订了联合国善后救济公约, 随之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主理联合国战后一切救济事务, 总部设在纽约[65]。
是年, 凌道扬幼女凌宏蓉(Rose Lin)在成都出生。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10月20日, 凌道扬、徐维廉编《视察西北救济工作报告及建议》在上海由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出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1月1日,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成立, 总署是国民政府为接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的善后救济工作而设立的一个临时机构, 1947年12月31日工作结束。在存续的3年时间里, 救济总署共接收联总物资236万t, 价值逾5亿美元, 并开办了多项紧急救济与战争善后事业。
6月, 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大会在重庆枣子岚垭召开, 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任承统、陈鸣佑等11人当选为理事, 凌道扬被推选为理事长。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策动水土保持运动, 受各机关之委托研究, 并协助解决水土问题[66]。10月9日, 凌道扬由重庆到广州, 筹设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65]。10月16日,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正式成立, 经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秘书长王宠惠力荐, 凌道扬任广东省政府顾问、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11月14日, 凌道扬奉准辞职, 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顾问兼黄河泛滥区农林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 负责办理黄泛区善后复兴。
是年冬, 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广东分会, 许民辉被推举为总干事, 黄中孚为副总干事。欧阳驹、凌道扬、郭颂棠、王以敦、梁质君、吴华英等组成理事会, 凌道扬任理事长[67]。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4月23日, 《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周报》创刊。同期刊载凌道扬《发刊词》及《本署成立之经过及任务》。8月, 凌道扬被聘为联合国粮食农业委员会林业委员。10月16日, 凌道扬在岭南大学举办的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成立周年大会上致祝酒词。1946年系韩山文、黎力基受遣赴华传教100周年, 10月25日, 中华崇真会总牧何树德在广东龙川老隆崇真会部发起纪念活动。10月25日, 时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的凌道扬复函: “牧师道席:大函敬悉, 黎韩两牧, 硕德迈伦, 曩昔来华布道, 引人弃暗投明, 改邪归正, 厥功甚伟。欣稔百年大典, 纪念征文, 以资表扬, 高义薄云, 至深敬佩!谨撰诔词, 随函送上, 即希察照。拙笔不足以状名贤于万一, 祗值抒个人感念而已。专此布复, 并候道祺。”凌道扬所撰《黎韩两牧诔词》如下:“黎韩两牧, 基督之光。宅心博爱, 远涉重洋。发扬真理, 启迪周详。四历穷乡, 振瞆为良。引人归正, 遐迩颂扬。拯救万众, 德泽孔长。缅怀懿范, 弥殷景仰。贤哲早逝, 握腕其怅。后起同道, 接武表彰。英灵郗慰, 百世皆昌。”[68]
11月14日, 凌道扬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顾问、黄河泛滥区农林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年, 黄菩荃编、凌道扬校的《广东肥料改进计划》 (4页)由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编译室刊印。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是年, 凌道扬担任联合国粮食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 虽然受到了广州市临时参议会某些议员的弹劾, 却深受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国善后总署的高度肯定。是年春,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总署盛邀凌道扬到美国访问考察并任职。凌道扬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 拟偕同妻子和两个子女赴华盛顿任职。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8月, 凌道扬《森林学大意》(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8版。是年, 凌道扬由联合国粮食农业总署退休, 定居香港, 时年满60岁。
是年底, 凌道扬去香港, 定居香港粉岭。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是年夏, 崇谦堂通过扩建圣堂计划。基督教香港崇真会粉岭崇谦堂为巴色差会1926年创建, 后因信徒增多, 凌善元牧师长子凌道扬先生从夏季开始四处奔走, 得到香港圣公会何明华会督协助, 获香港赛马会拨赠5 000元作为补助扩建圣堂之用。1951年10月15日由凌道扬先生动土, 徐黄英桃女士奠基宣告兴工, 12月23日正午12时举行献堂典礼。
1950年
1950年, 钱穆与唐君毅、张丕介诸先生创办新亚书院, 钱穆出任首任校长。
1951年
10月, 崇基学院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创办, 并于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注册成立。1949年以后, 由于政局的变动, 大批青年学生聚集香港。而当时香港只有一所大学, 为解决这批青年求学深造的问题, 前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博士与香港圣公会会督何明华等联合发起创建一所基督教大学———崇基学院, 李应林任院长。
1955年
1954年8月22日李应林在任内于香港病逝, 1955年2月1日凌道扬经何明华会督及校董事会一致推荐, 出任崇基学院第二任院长, 他在就职演说中希望学院“负起保存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且沟通外国文化, 使中西文化交流, 对整个世界的文化有新的贡献”。2月4日, 凌道扬在崇基学院就职典礼上做演讲, 题目是《我们, 崇基的使命》。9月, 孟氏委员会(后更名为孟氏教育基金会)组建, 由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长布克礼代理主席职务。12月18日, 凌道扬应香港教师讲习班进修会邀请, 在香港赤柱圣士提反小学做演讲, 题目是《学校行政的几个重要原则》。
1956年
6月, 香港联合书院成立, 由平正、华侨、广侨、文化及光夏5所书院组成, 联合书院邀得蒋法贤担任书院首任校长, 同时兼任首任校董会主席。12月23日, 《崇基校刊》第9期中刊载凌道扬《崇基学院一九五六年开学典礼训词》。
1957年
2月, 联合书院、崇基学院及新亚书院组成“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 并由蒋法贤校长任协会主席, 领导三院争取应有的学术地位及资助, 积极推动成立一所“中文大学”。6月, 麻省大学授予凌道扬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麻省大学波尔·马塞校长在致辞中说:“作为教育家、学者、科学家, 他学贯中西, 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批驳了‘东方和西方永不相会’的观念。”同时, 凌道扬发表题为《我之中国文化观》演讲。7月10日, 《崇基校刊》第11期中刊载凌道扬《我之中国文化观》。12月, 凌道扬为香港总督葛亮红爵士秩满归国, 献诗为别, 做四言四章, 刊于《崇基校刊》1958年2月第14期。是年, 凌道扬任崇谦堂长老, 至1973年[69]。
1958年
5月1日, 《崇基校刊》第15期中刊载凌道扬《凌院长开学典礼训词(一)》。7月9日, 《崇基校刊》第16期中刊载凌道扬《凌院长开学典礼训词(二)》。7月9日, 《崇基校刊》第16期中刊载凌道扬《崇基第四届毕业典礼院长演词》。8月, 香港政府原则上支持在香港创办一所中文大学。10月8日, 《崇基校刊》第17期刊载凌道扬《现代高等教育的趋势———一九五八年度学年开学典礼训词》。
1959年
5月, 崇基校门牌楼落成, 凌道扬为崇基学院撰写楹联:“崇高惟博爱, 本天地立心, 无间东西, 沟通学术; 基础在育才, 当海山胜境, 有怀胞兴, 陶铸人群。”6月, 蒋法贤联同高诗雅正式对外宣布崇基、新亚和联合3家院校成为政府资助的专上学院, 而香港也将成立一家由崇基、新亚和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大学, 筹备大学成立的工作立即展开。港英政府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 凌道扬任筹备会主席, 积极参与筹备创建香港中文大学。7月10日, 《崇基校刊》第20期中刊载凌道扬《崇基第五届毕业典礼院长演词》。
1960年
1月, 凌道扬崇基学院院长任期届满, 从崇基学院院长位置上荣休。
2月, 凌道扬受聘出任香港联合书院院长, 直至1963年。期间他致力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同时, 以筹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建工作。5月31日, 《崇基校刊》第22期刊载凌道扬《临别赠言》。是年, 凌道扬代任宝安同乡会会长一职[70]。
1963年
1月, 凌道扬联合学院院长任期届满。10月17日, 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是在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的基础上创立的, 校名由钱穆亲定, 是年中文大学临时校董会成立, 成员包括大学校长和三院院长。9月, 通过中文大学条例和规章制度, 10月17日中文大学正式成立, 香港总督柏立基兼任监督, 李卓敏为首任校长。凌道扬辞去联合书院院长职务, 但继续葆有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校董的荣誉称号。
1965年
是年, 中国文化协会在香港成立, 属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香港年鉴(18回)》收入凌道扬简历。原文为:凌道扬, 广东宝安人, 1908年生(原文如此, 编者注)。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 美国麻省大学理学士, 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硕士, 美国麻省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农林学会名誉会员。曾任:金陵及中央等大学教授, 中央农学院院长, 中央高等考试委员会委员, 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代表, 中央林务处处长, 广东农林局局长, 黄河水利委员会常务委员, 联合国专门委员, 香港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 香港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委员, 香港崇基学院、联合书院院长等职。历任:香港崇华书院院长, 香港崇基、新亚、孟氏基金会及乐育神道学院董事, 香港新界农业会主席, 香港新界学界体育会会长, 香港新界北约童子军总会会长, 新界养鱼协会会长, 香港崇正总会会长, 宝安同乡会监事长等职[71]。
1970年
1月1日, 中国文化协会与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合办香港中山图书馆, 凌道扬为董事兼首任馆长; 馆长下设主任, 为唐彭美莲。1978年凌先生辞馆长, 董事会决议以唐彭美莲主任补充。图书馆藏书近120 000册, 是香港最大型的私人图书馆之一, 馆址原来位于九龙界限街172~174号。2000年中山图书馆迁至中国文化协会窝打老道会址, 成为一所研究型的汉文图书馆, 并且提供自修室, 供予各界人士借阅及使用[72]。
1980年
凌道扬先生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
1981年
2月8日, 回国省亲期间, 凌道扬、崔亚兰夫妇在南京师范大学100号迎宾楼参加金陵女子大学南京校友会[73]。
1986年
是年, 《香港年鉴(第39回)》记载凌道扬传略。原文为:凌道扬, 广东宝安人, 1890年生(原文如此, 编者注)。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 美国麻省大学理学士, 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硕士, 美国麻省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农林学会名誉会员。曾任:金陵及中央等大学教授, 中央农学院院长, 中央高等考试委员会委员, 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代表, 中央林务处处长, 广东农林局局长, 黄河水利委员会常务委员, 联合国专门委员, 香港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 香港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委员, 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主席, 崇基学院院长, 联合书院院长, 孟氏教育基金会、新亚书院及乐育神道学院董事, 香港新界农业会主席, 香港新界学界体育会会长, 崇正总会会长, 香港宝安同乡会监事长, 新界分岭善元农场经理, 新界养鱼协会会长, 崇正总会常务理事,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董事, 香港九龙居民联会监事长, 中山图书馆馆长, 孟氏教育基金会主席[74]。
1987年
11月, 《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刊登《缅怀林学会两位奠基人凌道扬姚传法》和《凌道扬生平》,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首次见到对凌道扬的报道。原文为: 《中华森林会理事会理事长凌道扬传略》:中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广东省宝安县(今广东省深圳特区)人, 生于1887年(原文如此, 编者注)。清末到美国留学, 毕业于麻省农业大学, 后又入耶鲁大学林学院攻读, 并获硕士学位。1913年回国后, 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时对我国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促进甚力, 复又转到上海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讲演部森林科工作, 致力于林业科普宣传。1916年任金陵大学林科主任, 1920年任山东省长公署顾问, 济南林务局专员, 青岛农林事务所所长等职。从1930年起先后在农矿部、实业部、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任技正、局长等职。1932年5月代表我国参加泛太平洋科学协会第五次会议, 并被选为林业组主任。1936年任广东省农林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任职。1945年4月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1949年去香港经营农场, 以后境况不知其详。1917年凌道扬在南京创建中华森林会, 初与中华农学会合编《中华农林会报》, 后于1921年3月创办季刊《森林》杂志, 已出7期, 后因军阀混战, 中华森林会解体, 杂志停刊。于1928年与姚传法等在南京重建中华林学会, 自1929年起凌道扬又多次被选任理事长之职, 并主持了《林学》杂志的出版工作。凌道扬著有《森林学大意》《森林要览》等专著及论文多篇。
12月25日, 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方毅、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培源、时任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中国科协副主席裘维蕃等出席大会。大会共同回顾了中国林学会的历史, 肯定了中国林学会对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1993年
8月2日, 凌道扬先生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享年105岁。凌道扬一生著述甚丰、涉及林业、农业、水利、教育等, 共出版专著10部(《森林学大意》(1916年)、《森林要览》 (1918年)、《中国水灾根本救治法》 (1924年)、《青岛农业状况》 (1924年)、《中国农业之经济观》(1925年)、《建设中之林业问题》 (1928年)、《建设全国林业建议书》 (1929年)、《华北造林浅说》 (1929年)、《森林的利益》 (1929年)、《视察西北救济工作报告及建议》 (1944年), 发表论文及报告70余篇。
1997年
是年, 凌道扬、崔亚兰夫妇合葬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拉斐特奥克蒙特公墓“ OAKMONT MEMORIAL PARK”, 墓碑上镌刻着“凌公道扬博士DAO-YANG LIN (1888—1993)”和“凌母崔亚兰太夫人YA-LAN TSUI LIN (1907—1997)”, 中间是一个十字架, 下面是大写“LIN”。
1998年
8月, 董兆祥等编《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 》一书, 148—154页收录李积薪、凌道扬合著《西北“农林计划” (摘录)》, 对西北的土壤、气候等作了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介绍[75]。9月, 章开沅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 书中记载的《中国基督徒名录》418页载有《凌道扬生平》[76]。原文为:凌道扬(1888—), 190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15—1917年任金陵大学林学教授。1923—1928年任青岛林业局局长。1928—1930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1930—1932年任实业部农林局局长。1923—1928年任青岛林业局局长。1928—1930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1930—1932年任实业部农林局局长。1934年起任广东省农林局局长。1939年起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创立者、会长。曾任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曾任青岛、南京、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董事。1950年以后任香港崇基学院院长。
2000年
10月27日, “凌道扬园”开幕典礼。在凌佩馨的提议下, 凌家兄弟姐妹捐款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修建一座“凌道扬园”, 该园由凌道扬的孙子凌显文设计, 纪念碑前面种有6棵阴香树, 代表着他的3子3女。10月27日,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崇基礼拜堂附近举行“凌道扬园”开幕典礼, 凌宏璋博士代表家人和崇基学院校董会主席熊翰章、院长李沛良、校友会主席许汉忠以及学生会主席陈苑悠一起主持了开幕式, 并发表了简短的致词[77]。
2005年
8月, 在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华诞之际, 由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编、许增华主编出版《百年人物1905—2005》(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书中收录的人物是学校各历史时期主要领导者、知名教授和校友(包括留学生), 还有一部分是烈士, 在353页刊载了凌道扬的生平[78]。原文为:凌道扬Ling daoyang (1887—?), 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人, 生于1887年, 卒年不详, 林学家、林业教育家, 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凌道扬在晚清年间留学美国, 1912年毕业于美国麻省农业大学, 获农学学士学位, 旋即入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继续深造, 1914年获得林学硕士学位并归国。回国后先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 他与韩安等人向当时的中国政府提出设立“植树节”的建议, 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 并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后受聘于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从事林业宣传及普及工作, 1916年被聘为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林科主任。1917年, 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成立, 他对此积极支持并被吸收为会员。为了更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他倡议创立中华森林会, 得到金邦正、陈嵘等人的支持, 中华森林会于1917年成立, 与中华农学会形成一对“孪生兄弟”。1920年后, 他历任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公署顾问、青岛农林事务所所长等职。1928年被聘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次年转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科主任。自1929年起至抗日战争前夕, 他连续担任中华林学会理事长。1930年后, 他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技正、实业部技正、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等职。1932年5月, 他代表中国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出席泛太平洋科学协会第五次会议, 并被选为该协会的林业组主任, 从事太平洋沿岸各国林业的调查工作。1936年后, 他历任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等职, 1949年去香港, 成为香港知名人士, 曾任香港教育委员会委员、香港农村发展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主席、香港联合会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等备会主席、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董事、孟氏教育基金会主席及新亚学院董事、香港新界农业会主席、中山图书馆馆长等职, 并两度赴台湾讲学、考察, 后定居美国。凌道扬是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自美国留学归国后, 大力宣传林业科学原理, 他较早地提出造林可防止和减少水旱灾害之观点。他曾多次在上海、浙江、南京等地进行林业宣传。同时, 他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并结合实际调查情况, 写成《森林学大意》一书, 张骞为此书写了序, 称赞到“学森林而有实行之志, 深知中国木荒之痛”, 到1930年此书已再版6次, 1936年又两度再版, 可见其影响之广。更值得一提的是, 他的爱林思想与对林业事业的热忱, 对孙中山先生的一些理论亦产生过影响。他曾代表中华林学会呼吁教育部在小学教科书中增加森林知识, 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森林、热爱林业的思想, 这也是颇有远见的。他在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任职、任教期间, 积极开拓“森林”这块新的教育园地。他一生著述甚丰, 著作有《森林学大意》 《中国农业之经济观》等, 论文主要有《振兴林业为中国今日之急务》 《大学森林教育方针之商榷》等。
12月1日, 由刘国铭主编、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一书1878页载有凌道扬生平[79]。原文为:凌道扬Ling daoyang (1890—?), 广东省宝安(今深圳)人, 生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 上海圣约翰书院文学士毕业, 赴美国留学, 获麻省农科大学农学学士、耶鲁大学林学硕士、麻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4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技正、南京金陵大学林科主任、交通部及山东省长公署顾问、青岛农林局局长、山东林务专员等职。后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曾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泛太平洋科学协会第五次会议, 并当选林业组组长, 致力于太平洋沿岸各国林业的调查工作。1931年12月5日任实业部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 1936年9月任广东省农林局局长。1939年9月8日被委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5年9月16日被委任为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后去香港, 并在香港担任多种职务。著有《森林学大意》等。
2007年
7月12日, 中国林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纪念大会,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致开幕词, 她在开幕词中两次讲到凌道扬先生。一是“中国林学会在90年的历史进程中, 历经风雨, 几经起伏, 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7年成立的中华森林会。一批我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凌道扬、陈嵘等人, 本着‘集合同志, 共谋中国森林学术及事业之发达’的宗旨, 在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林业学术团体中华森林会。创办学术期刊《森林》, 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开启了我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社团发展的新纪元”。另一处是“中国林学会从艰苦创建到快速发展的90年, 是我国近代林业从开创到完善, 并向现代林业发展的90年, 是几代林业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科学真理、锐意科技创新的90年, 是学会事业和学会会员不断经受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值此机会, 我们向那些为林学会的创建, 为林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凌道扬、姚传法、梁希、陈嵘、郑万钧等已故的老一辈林业科学家, 表示深切的怀念……”[80]这两段提到了两个关键词, 一是“我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 一是“历史性贡献”。
2008年
8月,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刘中国等致力于凌道扬研究, 著有《凌道扬传》一书, 由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出版。12月, 陈寅主编《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的岭南著名人物》, 第631~640页记载“凌道扬:中国近代林业科学先驱”[49]。
2009年
10月, 刘中国、刘鸿雁编译《凌道扬全集》, 由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11年
吴青[81]在《中国的教会大学传统的传承和拓展———何明华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创办》中写道:崇基学院不仅在香港高等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亦有着特别的意义。2011年12月1日,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饶在毕业典礼上, 深情寄语中大的毕业生们, 殷切期望他们在今后能够俭朴、高尚、谦卑地生活,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 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 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 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这段寄语, 明白无误地体现出崇基学院所宗奉的基督教教育理念, 亦反映出整个香港中文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受到崇基办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可以说,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何明华会督主导创办的崇基学院, 不但继承了过去教会大学的优秀传统,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内敛为整个中文大学的灵魂和精髓, 甚至可以说, 它为香港社会营造了一个兼容世俗与宗教教育的广阔空间。近代教会大学在今天的香港已经走上了一条充满魅力、贡献智慧的坦途[81]。
2012年
1月, 周川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 538~539页刊载了凌道扬传记[82]。原文为:凌道扬(1888—1993), 广东新安人。190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次年留学美国, 1912年毕业于麻省大学农学院; 191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获林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职于北京政府农商部。1915年上书倡导设立植树节。同年到上海, 任职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1916年任金陵大学林科教授, 兼主任。次年发起创立中华森林会, 任理事长; 参与孙中山《建国大纲三民主义》部分章节写作。1920年任山东省长公署顾问、济南林务局专员。1928年任国立北平大学森林系教授兼主任。次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兼主任, 主编《林学》杂志。1930年后, 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技正及局长、广东省林业局局长等。1949年移居香港。1955年任崇基学院院长, 主张“无间东西、沟通学术”“有怀胞兴、陶铸人群”。1960年任香港联合书院院长, 参与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曾任香港教育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主席、中山图书馆馆长、孟氏教育基金会主席等。1957年被美国麻省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移居美国。著有《森林学大意》 《中国农业之经济观》等教科书和著作, 另有《大学森林教育方针之商榷》。
2014年
10月31日,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牟路思怡图书馆二楼举办《培芳植翠道悠扬———崇基校园植树回顾展》 (2014-10-31—2015-09-30), 纪念中国近代林学先驱凌道扬[83]。
2017年
7月, “2017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 深圳布吉街道在凌道扬故居举办“中国林业科学先驱———凌道扬图片展”[84]。
致谢: 本年谱相关资料收集曾于2005年前后得到北京林业大学汪振儒教授、王九龄教授指点, 有关凌道扬先生在国内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中国林学会秦向华先生、深圳市城管局刘海军先生和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郭保香女士的帮助。美国的史料得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褚世敢博士、美国北方州立大学(Northern State University)王安琪硕士和海内外关注凌道扬先生以及布吉凌氏友人的帮助,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刘中国先生收集的凌道扬先生资料对年谱的编写作用甚大, 在此对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一并致谢。年谱资料部分还来自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中国林科院图书馆、中国林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等。 -
[1] 刘中国.凌道扬传[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8. [2] 张楚宝.缅怀林学会两位奠基人凌道扬姚传法[M]//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15-18. [3] 刘中国, 刘鸿雁.凌道扬全集[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9. [4] 陈天锡.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M].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刊行, 1948. [5] 寻找瑞士宣教士来华足迹[EB/OL].[2005-05-01].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5/ta10566.htm. [6] 凌宏孝.凌启莲和他的子孙们[M].深圳:深圳布吉, 2009. [7] 刘中国, 刘鸿雁, 余俊杰.外科医生凌宏琛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8] 王希群, 王安琪.程鸿书: 中国近现代高等林科教育创基者[N].中国绿色时报, 2012-03-30(4). [9] 高翔宇.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考述(1905—1919)[J].兰州学刊, 2015(8):81-90. doi: 10.3969/j.issn.1005-3492.2015.08.012 [10] 张楚宝.林业界耆宿韩安生平大事记年[M]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林史文集(第1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17-120. [11] 《新京报》.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序言. [12] 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M].香港:中国学社, 1961:134. [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324. [14] 张昀京. 1912—1949年中国科技界体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4):125-128. http://qks.cqu.edu.cn/gdjzjycn/article/abstract/201304034 [15] 刘艳杰, 刘宜庆.一战青岛: 日军两月战败驻青德军四处烧杀抢掠[EB/OL].[2014-08-19]. http://qd.ifeng.com/xinwenzaobanche/detail_2014_08/19/2785743_0.shtml. [16] 李卫红, 严耕, 李飞.近代青岛林业法规评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9-13.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9086 [17] 穆家修, 穆伟杰, 柳和城.穆藕初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100. [18]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79-80. [19] 高翔宇.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考述(1905—1919)[J].兰州学刊, 2015(8):81-90. doi: 10.3969/j.issn.1005-3492.2015.08.012 [20] 校史编委会编.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M].北京: 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88-89. [21] 中华森林会记事[N].申报, 1917-03-06(10). [22] 李良明, 钟德涛.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7. [23] 梅伯英.教务要闻凌君道扬抵赣开演讲森林大会[J].兴华, 1917, 14(13):23. [24] 姚远, 亢小玉.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1):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1-7143.2006.01.057 [25] 杨瑞.中华农学会成立初期的史实考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07(10):11-14.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7.10.003 [26] 秦仁昌.忆陈焕镛教授[M]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陈焕镛纪念文集.广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995: 290-291. [27] 姜传高.鸡公山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3-105. [28] 刘书龙.胡适先生的3次济南之行[EB/OL].[2016-12-29]. 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6-12/29/content_8917629.htm. [29] 王桂云.凌道扬: 青岛绿树美景的功臣[EB/OL].[2017-03-11]. http://wb.qdqss.cn/html/qdzb/20170312/qdzb230788.html. [30] 杨天宏.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J].历史研究, 2002(3):65-7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syj200203006 [31] 翟广顺.试述凌道扬在青岛的治林事业及其林学思想[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4):13-20. doi: 10.3969/j.issn.1672-2698.2015.04.004 [32] 张文艳.植树节创始人凌道扬: 青岛绿化、公园规划的使者[EB/OL].[2015-03-16].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3/20150316/news_20150316_2511757.shtml. [33] 凌宏琛.履行盐与光的使命[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le89.html. [34] 寻找一枚戒指: 《康有为先生的戒指——凌佩馨传》序曲[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rw9y.html. [35] 曲海波.历史上的杭州报展会与青岛老报纸[EB/OL]. [2004-08-16].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4-08/16/content_3517603.htm. [36] 陈学溶.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2:133-150. [37] WANG K P. A Chinese-American Exciting Journey Into the 21st Century[M]. Indiana of USA: AuthorHouse, 2006.
[38] 徐增娥.三十年代青岛的民间慈善组织[EB/OL].[2015-07-13]. http://www.qingdao.gov.cn/n15752132. [39] 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写组.南京林业大学校史(1952—1986)[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2. [40]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 林业志[M].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0: 附录. [41]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月报(创刊号)[M].南京: 江苏省第一林区林务局, 1929: 1-3. [42] 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1[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587-588. [43] 江庆柏.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上[M].扬州:广陵书社, 2013. [44] 王正, 钱一群.凌道扬的教育兴林思想及其贡献[J].中国林业教育, 2002(2):51-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LJ200002026.htm [45]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1917—198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254. [46] 凌道扬.造林防水[M].南京: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 1930. [47] 凌道扬.造林防旱[M].南京: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 1930. [48] 曾宇石, 吴元厘, 黄侃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农业实验所[J].中国科技史料, 1992(3):59-6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KS199203011.htm [49] 陈寅.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的岭南著名人物(中)[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637. [50]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大事记[M].增订本.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189-190. [51] 周雷鸣.凌道扬与太平洋科学会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28-33. http://sheke.bjfu.edu.cn/article/id/9052 [52] 陈德懋.中国植物分类学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51. [53] 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8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62. [54] 梁希.读凌傅二氏文书后//《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50. [55] 南京YMCA百年历程[EB/OL].[2017-07-20]. http://www.njymca-ywca.org/about.php?cid=13. [56]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4. [57]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广东省:林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86-87. [58] 张添喜.申报:广东资料选辑[M].广州:广东省档案馆, 1995:303-305. [59] 令派凌道扬为广东省政府增加粮食生产贷款处处长[J].广东省政府公报, 1937(387): 13-14. [60] 莫世鳌. "水土保持"名词的探究: 纪念"水土保持"定名50周年[M]//阎树文.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11-415. [61] 刘东生, 丁梦麟.黄土高原:农业起源、水土保持[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149. [6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60. [63] 凌道扬关于发起募集华群纪念基金交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奉办社会服务事致大业贸易公司总经理李桐村函[M].上海: 上海市档案馆, Q367-1-18-4. [64] 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65] 方志钦, 蒋祖缘.广东通史:现代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967-968. [66]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长江志: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187. [67]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体育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918. [68] 刘中国.洪仁玕韩山文与中国第一部口述回忆录[J].南方论丛, 2008(1):4-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804218900 [69] 郭思嘉.基督徒心灵与华人精神: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66-180. [70] 凌道扬.无间中西沟通学术[EB/OL].[2017-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fc7b0100gyca.html. [71] 吴灞陵.香港年鉴(1965)[M].香港:华侨日报, 1965:42. [72]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精编:广东人物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73] 吴贻芳.金女大南京校友会会史大事记[EB/OL].[2017-07-20]. http://ginling.njnu.edu.cn/wzattach/210937_532073.doc. [74] 吴国基.香港年鉴(1986)[M].香港:华侨日报, 1986:55. [75] 董兆祥.西北开发史料选辑(1930—1947)[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148-154. [76] 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附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中国基督徒名录及简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418. [77] 张文艳.植出一片绿, 留住一份情[N].半岛都市报, 2015-03-10(B2). [78] 许增华.百年人物:1905—2005[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353. [79] 刘国铭.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1878. [80] 江泽慧在中国林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开幕词[EB/OL].[2009-05-22]. http://www.csf.org.cn/html/zhuanlan/zhongguolinxuehuitongxun/2009/0522/2749.html. [81] 吴青.中国的教会大学传统的传承和拓展: 何明华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创办[M]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87-296. [82] 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538-539. [83] 崇基学院校史档案馆.培芳植翠道悠扬[M].香港:崇基学院, 2015:1-72. [84] 陈遥, 聂朦.布吉老街走出中国林业奠基人[N].深圳侨报, 2017-07-28(A11). -
期刊类型引用(8)
1. 马蓉. 基于“双碳”背景下构建碳排放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问题分析.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02): 58-64 . 百度学术
2. 吴联杯,张卫民. 中国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11): 25-34 . 百度学术
3. 步路瑶,乔永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研究导刊. 2021(33): 40-42 . 百度学术
4. 屈帅. 环境正义视域下江苏省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法制与社会. 2020(01): 103-106 . 百度学术
5. 顾晓宇. 浅析协同进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与发展. 汉字文化. 2020(11): 179-180 . 百度学术
6. 张展,曹雪云,袁宝龙.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 南方农业. 2020(18): 90-93 . 百度学术
7. 李国志. 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林业经济. 2019(01): 32-40 . 百度学术
8. 许晓东,赖启福. “森林之爱”与“森林之用”——王阳明、墨子生态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18(04): 7-13+9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