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静文.
安顺屯堡聚落的地方性解读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82-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76
|
[2] |
曾艾依然, 张茵.
乡村旅游艺术介入:基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的模式探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 25-3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74
|
[3] |
苏祖荣, 苏孝同.
不同形态森林文化比较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10
|
[4] |
翟俊.
生态的景观表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54-5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0
|
[5] |
牛沙, 王瑛, 王欣, 柳丹, 徐晓民.
西泠印社泉池景观营造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19-26.
|
[6] |
王悦, 李庆卫.
醇王府花园植物景观特色及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45-50.
|
[7] |
裘晓雯.
乡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态与功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28-33.
|
[8] |
程兴勇, 黄心渊, 韩静华.
景观动画技术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69-73.
|
[9] |
李江婧, 贾黎明, 汪平, 任云卯, 王奇峰.
基于美感的山地森林景观视觉设计——以卧佛寺林场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44-52.
|
[10] |
刘芊, .
基于现代艺术的园林景观雕塑的反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64-67.
|
[11] |
刘东英, 袁丹丹.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48-53.
|
[12] |
朱玲毅, 赵鸣.
硬质景观的色彩冥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59-63.
|
[13] |
柯水发, , 赵铁柏.
论生态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39-43.
|
[14] |
铁牛, 郑小贤.
蒙古族名字与生态观念关系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92-94.
|
[15] |
杨宏伟, 田甜, 李涛, 李效文, , 贾黎明.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27-32.
|
[16] |
林晶, 李岳.
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 46-50.
|
[17] |
林潇.
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59-62.
|
[18] |
铁牛, 张秋良, 杨慧敏, 萨如拉, 郑小贤.
蒙古族自然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9-12.
|
[19] |
张凯莉, 周曦.
景观、景观学与景观生态学之讨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3): 54-56.
|
[20] |
苏祖荣.
森林文化形态的划分问题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