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雪姣, 李文军.
中芬两个近郊型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活动比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37-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23
|
[2] |
丛艳国, 魏立华, 秦毅.
广州居民对省内森林公园的旅游选择行为研究——基于PRED矩阵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46-5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87
|
[3] |
刘荣昆.
彝族丧葬中的森林文化及生态观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9-1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23
|
[4] |
苏祖荣, 苏孝同.
不同形态森林文化比较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10
|
[5] |
严娟娟, 黄秀娟.
基于TCM 方法的旅行成本测算与游憩价值评估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 62-67.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6072
|
[6] |
谢万燕, 虞依娜, 陈丽丽.
旅游区位非优区森林公园发展研究以广东帽子峰森林公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 52-56.
|
[7] |
张建锋, 张德顺, 陈光才, 汪庆兵, .
人居与森林文化浅谈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23-28.
|
[8] |
孔艳, 李文军, 何晓琦.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十三:从历史中找寻未来 从森林中解读文化第四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69-75.
|
[9] |
郑小贤, 周彩贤, .
基于游客需求的北京森林文化传播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29-33.
|
[10] |
曹辉, 林梅.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29-34.
|
[11] |
宋军卫, 樊宝敏.
森林的文化功能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34-38.
|
[12] |
孔艳, 李文军, 何晓琦.
从历史中找寻未来 从森林中解读文化——第四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37-43.
|
[13] |
邹巅.
森林文化的产地属性与森林的文化经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7-11.
|
[14] |
韩爱桂, 柯水发, 郑艳.
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59-64.
|
[15] |
关传友.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森林文化考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13-19.
|
[16] |
甄学宁, , 郑小贤, 何露.
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的机制及其优化策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29-32.
|
[17] |
杨宏伟, 田甜, 李涛, 李效文, , 贾黎明.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27-32.
|
[18] |
苏祖荣, 苏孝同, 郑小贤.
森林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1-5.
|
[19] |
吴守蓉, 宫林茂幸, 箕轮光博, 陈学群.
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其理想模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2): 17-24.
|
[20] |
李晓勇, 甄学宁.
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的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