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晓龙, 郭雨.
场所文脉主义视野下北京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80-8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32
|
[2] |
卢亦含, 林世平.
基于节约型设计理念的城市边角地景观化利用探索以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56-6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96
|
[3] |
周娴, 胡雨霞.
城市地域特色的游憩设施设计及其社会学意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 51-5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83
|
[4] |
葛书红, 王向荣.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 45-5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85
|
[5] |
古开弼.
森林文化论文集之三: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0): 15-20.
|
[6] |
吴抒玲.
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27-31.
|
[7] |
裘晓雯.
乡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态与功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28-33.
|
[8] |
韦庆媛, 梁立军, 张凤昌.
清华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特点与传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119-123.
|
[9] |
杨德凭, 李宇宏.
古典园林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极简主义思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61-65.
|
[10] |
吕旭珍.
山绿化建设养护有限公司。城市文化是古镇发展的灵魂——以上海金山区枫塘路绿化带景观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60-63.
|
[11] |
王南希, 王乐君, 李雄.
英国现代风景园林概述——以苏格兰议会大厦外部园林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70-73.
|
[12] |
李超, 田国行.
艺术学角度的“动感”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1): 44-48.
|
[13] |
闫 荣, 闫 莉.
景观设计中场地特性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唐山市弯道山公园改扩建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58-61.
|
[14] |
郝小飞, 贾黎明.
我国森林景观设计原则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78-81.
|
[15] |
王晶华, 赵鸣.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对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43-46.
|
[16] |
朱丹丹, 张玉钧.
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58-62.
|
[17] |
陆丽君, 王悠.
地方园林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汇芳园”设计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25-29.
|
[18] |
张劲峰, 耿云芬, 周鸿.
乡土知识及其传承与保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2): 5-8.
|
[19] |
熊融, 杨乐.
示范型生态景观的产生、发展与实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21-23.
|
[20] |
古开弼.
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