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羽婷, 万璐.
绿色新基建是否能为中国林业环境产品出口结构优化赋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56-6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90
|
[2] |
侯娜, 杨金霖, 寇林, 曾智, 刘雯雯, 张大红.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上游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 33-4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65
|
[3] |
李琳, 张涛, 田治威.
居民对城市生态系统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84-89.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26
|
[4] |
胡雄蛟, 宋昌素, 范馨悦, 肖燚, 徐卫华, 欧阳志云.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3): 58-6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73
|
[5] |
王志康.
生态系统进化与开放的生态文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3): 7-1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30
|
[6] |
高琪.
生态系统规律蕴含的哲学思想探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3): 68-73.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169
|
[7] |
郑月宁, 贾倩, 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21-2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5
|
[8] |
王婧慧, 曹卫群, 上官大堰.
虚拟成像技术在林业科普中的应用研究以绿色微型生态 科普展示系统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105-108.
|
[9] |
李周, 柯水发, 刘勇, 宋增明, 包英爽.
中国西部土地退化防治成效及经验借鉴以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 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71-76.
|
[10] |
马宝建.
利奥波德的森林系统健康思想评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2): 37-39.
|
[11] |
李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59-64.
|
[12] |
兰宇飞, 薛惠锋, 董会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战略仿真与调控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83-89.
|
[13] |
冯凌, 石培华, 闵庆文, 成升魁.
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108-113.
|
[14] |
安瓦尔·买买提明, 塔世根·加帕尔.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169-174.
|
[15] |
吕连宏, , 罗宏, 张征.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2): 80-83.
|
[16] |
李素英.
网络格局 带状绿地 绿色生态 ——杭州市滨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17-20.
|
[17] |
胡建忠, 朱金兆.
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方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 13-19.
|
[18] |
苏晓毅, 张云, 宋钰红, 魏开云, 刘扬.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 26-31.
|
[19] |
王希群, 马履一, 郭保香.
水杉发现过程的系统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1): 22-28.
|
[20] |
黎德化, 刘霞.
论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