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哲, 张煜星.
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46-5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16
|
[2] |
郑文娟, 郑蔚, 郑文婷.
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服务质量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40-4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57
|
[3] |
周雪姣, 李文军.
中芬两个近郊型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活动比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37-4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23
|
[4] |
丛艳国, 魏立华, 秦毅.
广州居民对省内森林公园的旅游选择行为研究——基于PRED矩阵方法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46-52.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87
|
[5] |
周雪姣, 李文军.
芬兰森林文化初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16-2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5071
|
[6] |
李慧, 何晓琦, 孔艳, 李文军.
欧洲森林文化的传统价值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 33-37.
|
[7] |
谢万燕, 虞依娜, 陈丽丽.
旅游区位非优区森林公园发展研究以广东帽子峰森林公园为例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 52-56.
|
[8] |
刘彦民, 夏哲浩.
森林游憩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4): 40-44.
|
[9] |
陈君帜.
河北都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65-70.
|
[10] |
曹辉, 林梅.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29-34.
|
[11] |
李明阳, 程岩, 徐婷, 姜文倩.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多文化特征与多功能经营对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4): 49-54.
|
[12] |
杨财根.
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54-58.
|
[13] |
杨志耕, 张颖.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井冈山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53-58.
|
[14] |
肖随丽, 贾黎明, 杜建军, 唐殿珂, 汪平, 李江婧.
北京市香山公园和鹫峰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对比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38-43.
|
[15] |
韩爱桂, 柯水发, 郑艳.
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4): 59-64.
|
[16] |
施德群, 张玉钧.
旅行费用法在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3): 69-74.
|
[17] |
甄学宁, , 郑小贤, 何露.
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的机制及其优化策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1): 29-32.
|
[18] |
杨宏伟, 田甜, 李涛, 李效文, , 贾黎明.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27-32.
|
[19] |
但新球.
雷公山森林公园的苗族文化与旅游展示设计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1): 35-39.
|
[20] |
林德荣.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