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英丽, 印中华.
全球木质林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网络结构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 1-1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41
|
[2] |
缪东玲, 杨娜, 李巧, 程宝栋.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7-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18
|
[3] |
李玥铭, 李心斐, 李媛媛, 程宝栋.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污染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16-2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47
|
[4] |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279
|
[5] |
赵潇涵, 米锋.
基于技术进步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效应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1): 64-7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028
|
[6] |
丁晓涵, 庞新生, 郭利青.
RCEP签订对全球木质林产品生产、贸易与福利效应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65-71.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52
|
[7] |
刘学, 胡明形.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50-5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30
|
[8] |
杨超, 刘茜, 宋维明, 黄宏炜.
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潜力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252
|
[9] |
秦昌才, 刘译聪, 卢玢文.
中国城市化的温室效应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39-44.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105
|
[10] |
张慧, 胡明形.
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木质林产品的贸易潜力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4): 62-68.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9066
|
[11] |
李正红, 吴红梅.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效率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 59-6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19
|
[12] |
田明华, 于豪谅, 王春波, 杨娱, 刘祎, 程经纬.
世界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特点与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4): 52-6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051
|
[13] |
郭亮, 吴红梅, 缪东玲.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隐含碳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3): 53-58.
|
[14] |
郎郑欣, 黄小俊, 乔月, 温亚利.
三明市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4): 27-33.
|
[15] |
郎郑欣, 乔月, 李红勋.
三明市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区域发展评价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4): 48-54.
|
[16] |
田明华, 刘诚, 高秋杰.
木质林产品虚拟水含量和虚拟水贸易初步测算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82-88.
|
[17] |
肖艳, 李晓雪.
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3): 62-68.
|
[18] |
侯方淼, 宋维明, 臧奇.
中国木质林产品对外贸易条件的分析与思考——兼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条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68-73.
|
[19] |
唐欣, 吴红梅.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4): 61-64.
|
[20] |
张爱美, , 谢屹, 温亚利, 王成巍.
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3): 4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