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统计资料显示,从2011年到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几乎翻了一倍(从26.41亿人次到50.01亿人次),同比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旅游现象趋于井喷之势。与此同时,游憩区人数过多、交通道路拥堵等负面现象也不断涌现。鉴于我国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假日旅游人数井喷现象,当景区拥挤现象发生时,游客参与的旅游活动将受到限制,滞留的大量游客不仅会对景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作为以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的一种特殊旅游目的地,其在拥挤管理方面的举措对国家公园乃至全国各类旅游目的地都起着示范作用。如何解决资源保护与游憩利用的矛盾,如何在科学的资源保护前提下进行游客管理,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拥挤度感知是一个可以较好衡量游客管理与游客体验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游客拥挤感知及其调适行为的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
-
国家公园对资源保护、自然游憩、自然教育、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美国1872年建立黄石国家公园以来,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这种保护模式,以实现对自然界的就地保护[1]。2013年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建立了10个国家公园试点,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国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集中在国家公园概念演变与全球扩展、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与利益相关者、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等方面。国内研究以国外经验借鉴类文献居多,近年研究视角转向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可行性探索,研究内容为国家公园的政策与法制体系、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标准与可行性研究,以及我国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2],而基于游客行为特征分析的国家公园适应性规划与管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
Shelby等首先提出了拥挤感知的概念[3]。从研究视角来看,拥挤研究是依托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及游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国外有学者认为拥挤是负面评价[4-6]。也有人提出拥挤是由压力和共同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心理[7-8],是一种应激状态[7]。从国内外对拥挤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来看,Stokols将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个人属性和调适行为3大方向[9]。Lee基于期望理论、刺激超载理论和社会干扰理论,通过路径分析,发现拥挤感知更取决于情境和环境因素而非物理使用水平[10]。放眼国内,多是将拥挤感知作为心理容量、满意度、游客调适行为等方面的判定标准[11-12]。仅有少数研究是针对拥挤感知进行独项研究的:王冰认为重游率、拥挤预期、信息预报等因素对拥挤感知影响较大且呈负相关[13];而罗艳菊认为旅游目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着拥挤感知的强度与类型[14]。
从延伸研究来看,针对游客拥挤感知的延伸研究主要有景区管理研究和游客调适行为研究。其中,调适行为的作用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调适行为能够保证游客在拥挤的景区环境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游憩满意度,充当中介的作用。而对调适行为的分类研究中,陈水源将其分为认知调适及行为调适[15]。史兴民指出调适可以分为调节和适应[16]。Manning等将调适行为分为认知重新调整、合理化和转移,而转移一般又有时间转移、空间转移和活动转移[17]。Vaske等提出拥挤感知由个人所体验到的密度或者相遇者程度和个人对密度或者相遇者程度的负面评估所构成[18]。由于游客拥挤感知产生后会采取调适行为,进而改变其旅游动机、期望、偏好而影响拥挤感知,在时间维度上相较于其他拥挤度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延后性。因此,本文将调适行为既作为拥挤度感知后的行为反馈,也作为一个特殊的拥挤度影响因素。
但综观国内外,尽管已有少许针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拥挤感知的专项和延伸研究,但该领域研究对游客拥挤感知本身及在此基础上的游客调适行为的针对性研究较少,而关于中国游客的拥挤度感知实证分析相对缺乏,尤其在国家公园情境下的拥挤度感知研究亟待加强。
-
网站文本分析作为内容分析法应用的重要方向,已应用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影响、游客满意度等研究领域。有学者把样本内容中出现的高频词用作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指标。丛丽等以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分析了野生动物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19]。张文等以游客游记为样本,总结了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体验的评价和重游意愿[20]。张高君等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地质资源和文化底蕴的宣传能帮助游客对华山产生更积极、更活跃的感知[21]。目前针对目的地游客拥挤感知的相关研究,仍以问卷分析、实地调研为主,网络文本数据尚未被纳入学术研究范围,本文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拥挤感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性研究,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数据,完善拥挤感知影响因素体系。
-
内容分析是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用以系统地评价所有形式的记录在案的人类交流的真实的或象征性的内容[22]。运用计算机分析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 6(以下简称ROSTCM6),可以实现浏览分析、分词、词频统计、流量分析、聚类分析等一系列文本分析[23]。
-
主题分析方法是质性分析方法的一种[23]。运用NVivo 8能有效分析文字稿、影像图形、声音和录像带数据等[19]。并据此总结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特殊观点或经历,选出具有重复性、意义明确的特点[24]。
-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作为中国十大国家公园试点之一,一直具有较高的社会热度,而伴随人气的上升,也面临着栖息地割裂下的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需求等多重挑战,因此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案例地具有典型性。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四川、陕西、甘肃3省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其中四川省内的试点面积占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4%,因此选取四川省内案例地具有代表性。此外,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雅安碧峰峡景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绵阳)作为案例地,囊括了现有野生动物存活的所有生境,包含圈养生境、半圈养生境和野外生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旅游现状。而游客游览大熊猫国家公园,绝大部分都以观看大熊猫为主要目的,宏观上可归入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范畴,因此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综上,本文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为案例地,并对其中开展游憩活动且富有代表性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碧峰峡景区以及王朗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习惯于在网上发布对旅游目的地和体验的评价,由于网络评论由游客自发撰写,可规避传统调查方式存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数据载体为游客发布的原创评论,即旅游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创造内容,简称为UGC)。本文主要在国内现有存在UGC内容的,排名前10的旅游网站中的5家进行数据获取,包含携程、马蜂窝、去哪儿、同程、猫途鹰网(本文研究的3个案例地在驴妈妈、穷游、途牛、艺龙网、飞猪网只包含两个及一个案例地的评论内容,因此不获取这5个网站的数据)。
笔者于2018年6—7月浏览这5个网站,并以“大熊猫繁育基地”“王朗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等为关键词进行网络评论的收集,搜集到2011年12月至2018年5月的网络评价数据,共搜集到8157条关于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中文评论,1027条有关碧峰峡景区和199条有关王朗自然保护区的中文评论。将数据根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和处理:剔除内容不完整的评论;剔除无实际意义,文本内容为乱码的评论;剔除内容相同的评论;剔除与案例地无关的评论;只保留评论内容和搜索关键词两个信息;以“拥挤”“排队”“游客容量”“人数”“等待”等为关键词初步筛选与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评论语句。以此排除多元来源数据的雷同性,并保证网络文本数据的可靠性。
筛选后,共获得1711条关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碧峰峡景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的中文评论,将所选的评论整理到word文档中,得到分析文本,共计132354个字。
-
将摘取的旅游者评论输入ROSTCM6内容挖掘软件中,提取高频词后剔除无意义词语,最后通过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工具对3个案例地生成语义网络图(见图 1~3)。
根据我们得出的语义网络图(见图 1),可以发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语义网络中,与游客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核心词为“排队”“人多”,而这两个词语主要由“宝宝”“电瓶车”“熊猫”“基地”“门口”“时间”“产房”“景点”等词展开。根据语义网络图进行归类后,能总结出相遇时间和区位、景区建设、游憩环境特征等因素。
根据我们得出的语义网络图(见图 2),可以发现碧峰峡景区的语义网络中,与游客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核心词为“等待”“景点”“动物”“公里”“风景区”“碧峰峡”“空气”“峡谷”“游览”“大熊猫”“观光”。根据语义网络图进行归类后,主要能总结出相遇区位、游憩环境特征、时间成本、遭遇游客等因素。
根据我们得出的语义网络图(见图 3),可以发现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语义网络中,与游客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核心词为“等待”“排队”,这两个词主要围绕“观光”“分钟”“行程”“景色”“原始”“动物”“门口”“接待”“大熊猫”等词展开。根据语义网络图进行归类后,主要能总结出相遇区位、景区管理、游憩环境特征、时间成本、遭遇游客等因素。
通过构建语义网络,粗略地了解了游客对3个案例地的拥挤度感知情况,与游客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核心词,以及围绕与游客拥挤度感知直接相关的核心词而展开的这些特征词的存在。这既证明了案例地具有研究拥挤度感知的价值,也为分析旅游拥挤度感知因素提供了分类依据,为下一阶段文本编码和主题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分类方向和参考信息。
-
根据语义网络构建所得到的部分拥挤度相关因素——时间、地点、服务设施、生物、环境、距离、景区管理、游客感知和游客行为,通过文本阅读分别归类为时间成本、相遇时间、相遇地点、景区建设管理、吸引物、景区环境、遭遇游客类型等因素,并且根据前人总结的相关体系和分类方式,结合野生动物旅游和案例地本身特点,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辅助整理分析编码的工作。在文本编码过程中,对语义网络分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修正、补充,然后提炼分类,最终构建出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体系,并对调适响应行为进行分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文本输入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中,对其逐行阅读,将游客评论中明确表示对拥挤度以及涉及拥挤反馈调适的评价语段进行标记并整理编码,共整理出自由节点(即一级编码)27个,其中参考点1924处。在自由节点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式登陆(二级编码)和进一步主题归纳,最终得到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人口密度、情景特征、调适响应4个主轴编码,其中3个为拥挤度影响因素,“调适响应”则为针对拥挤状况而做出的反馈行为[25]。这种行为产生后再影响拥挤度感知,因此作为反馈行为和特殊的拥挤度感知因素,单独分类,最终构建出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体系(见表 1)及调适响应分类(见表 2)。
表 1 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体系及编码参考
大类
(主轴编码)中类
(二级编码)小类
(一级编码)编码参考 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 年龄 大多数是只有几岁的孩子啊,人太多,父母没有办法只能抱着、背着孩子 消费水平 门票贵,而且国庆人太多了,不值得 个体特征 地方认同 来了成都,我觉得这个地方一定要去;熊猫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动物,这里是看熊猫特别好的地方 旅游预期 之前在北京动物园看过熊猫,电视上也看过,但是没有身临其境,所以很期待;之前做攻略的时候大家都说熊猫基地一定要早去,晚去人就多 健康状况 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建议早点来,不然排很久的队 时间成本 我从我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观光车排队需要等好久,没有选择 出游特征 重游次数 第一次去,知道熊猫基地的人还不多;第二次去,和上次一样,周末人很多 结伴方式 主要带孩子去玩的,建议早上7点半就到园,不然人会很多,孩子排队会累着;一个人坐摆渡车的可直接排到了前边,单身狗的福利,否则得等1小时 出游方式 从成都公交过去的,很方便;开车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 情境特征 动物种类 小熊猫(小浣熊)自由穿梭在林荫小道上(笔者推测:小浣熊能在步道上自由穿梭说明人少) 吸引物 动物数量 一大拨人在基地最里面月亮产房边的熊猫野墅嗨翻了。这里都是几个月到一岁多的小熊猫,至少十几只 动物状态 那些亚成年体熊猫们非常活泼好动,是最吸引游客的,那里的人都很多 天气 天气很热,人挺多的,熊猫都隔着玻璃看的而且下午的话太热,大熊猫也是不会出来的。所以建议早上去,这样人比较少,游览起来会舒服很多 景区环境 景区建设管理 人很多,我们9点到的,坐电瓶车排队花了1小时,去个厕所都要排队30分钟以上 生态环境 园子比较大,里面更像是一个植物园没什么人……一进门就是一片碧绿,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园内植物布局设计得很好 生境 但是永远都人多,停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与半圈养生境);景区内景色很不错,路况也很好,人也比较少,不像有些景点人多到爆(王朗自然保护区——野外生境) 遭遇游客行为 老外很多,熊猫多的地方能看到各种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不过真的很想吐槽一下……就算是在大熊猫产房里面也很吵闹 社会环境 相遇时间 早去早参观,人少而且熊猫还在户外活动 相遇地点 太阳和月亮两个产房人特别多,需要排队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遭遇人数 虽然有一只熊猫全程屁股对着游客,但仍有几十号人就看屁股看了好久 遭遇团队数及团队规模 而且去晚了正值旅游团高峰期,人挤人 遭遇游客类型 人非常非常多,小孩也很多很吵 表 2 调适响应分类
大类
(二级编码)小类
(一级编码)编码参考 认知调适 涉入调适 一到节假日人就多的不行……毕竟是国宝,里面还是值得去看看的 对比调适 人一般多,还好,和成都熊猫基地相比想想在北京动物园看大熊猫,那叫一个费劲,隔着一层玻璃,人挤人 行为调适 时间调适 上次太晚去人很多而且会错过饲养员喂食、给熊猫宝宝洗澡澡……我这次就是去的早……幸运地看到了饲养员给宝宝擦澡 空间调适 看小熊猫宝宝的话应该是两个产房可以看到,……靠近入口的那个我们去的时候排队的人超级多,……我们先去了第二个产房那边人就少很多了 活动调适 国庆节电瓶车乘坐的人真多……连队伍尾在哪儿都看不到,先去了购物店买纪念品,胖哒蠢萌,纪念品也蠢萌 -
通过抓取和筛选了关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碧峰峡景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在各旅游平台上的网络评论,最终建立含有约1711条评论的数据库,结合语义网络得出的特征词,运用ROSTCM6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将所得到的结果与拥挤度感知相关高频词回归评论文本进行分析,并结合此前的语义网络分析,得出旅游者对拥挤度感知如下。
1) 分析结果中出现“很多”“人多”“人少”一类词语的次数分别为236次、33次和37次。包含“挤”字的“拥挤”“挤人”和“很挤”等这类表达在旅游目的地有关拥挤度感知的词语,出现了51次。回归查找之后发现,这类表示拥挤度较高的词语,例如“很多”一词大量出现在描述“游客很多”“人很多”“减少点游客”之类的语句中,明显呈现出游客游玩之后对拥挤感的反馈。有不少游客会直接在评论中以“超级多”之类的语言(86次)来表示拥挤度感知的上升。而“人少”这类表示拥挤度较低的词语,通过回归文本查找后发现,主要与“早上”“王朗自然保护区”等表示时间和热度较低的景区关联性较大。
2) 在评论文本中还发现与游客行为相关的关于拥挤度的词汇类型,例如包含“等”字的“等着”“等待”“等了”“等到”等词语59次,通过回归文本查询,这类词语在评论文本中,与“月亮产房”“太阳产房”“车站”和“厕所”等这类景区内热门景点和公共设施关联性较大。
3) 此外,在评论中没有发现更多关于拥挤度的词汇类型,结合覆盖率最高的词频“大熊猫”“可爱”等积极性词汇,拥挤度感知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体态度、旅游期望等多种内因。由于游客在景区中积极态度较多,即导致了游客对拥挤度的容忍增加。
-
关于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的参考点共有429条,占总参考点的22.30%,文本覆盖率为7.53%,主要涉及年龄、消费水平、地方认同和时间成本等因素,占总参考点的2.60%、4.73%、4.11%、4.68%。
在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方面,根据现有文本分析,主要涉及年龄、消费水平、地方认同、旅游预期和健康状况,在评论中发现小孩较为好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而年龄越大的人由于行动较为不便,需要更多的缓冲空间,因此较为容易感到拥挤。游客的健康状况同理,非健康状态下的人,例如行动不便者,需要更多的缓冲空间,因此对拥挤的容忍度相对健康的人来说较低。在地方认同方面,大多数人认为来到成都就应该去大熊猫繁育基地看熊猫,有游客说:“来成都看熊猫必去熊猫基地,这里熊猫数量多且集中,还有可能看到熊猫幼崽,比去野外看方便多了,熊猫的憨态让人忘记了炎热与拥挤。”游客对该景区的认同,减少了其对拥挤度的负评价。大多数提前了解到景区存在拥挤现象的游客,会对景区拥挤程度有一定预估,因此,相对没有拥挤预期的游客,其拥挤容忍度较高,但拥挤超过容忍度后,从文本中可发现,这部分游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负面情绪。
在出游特征方面,主要涉及到时间成本、重游次数、结伴方式和出游方式。游客在时间成本方面与拥挤度评价结合的评论较多,多数游客花费的时间成本越高,对拥挤的敏感度越高,尤其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女卫生间和观光电瓶车的等待时间较长,让很多游客对景区进行了负评价。但当这个时间成本超过一定程度时,游客对拥挤的敏感度降低,例如有游客从别的城市,不远千里地来到成都观看大熊猫,沉没成本较高,因此对于拥挤度并不敏感,只要能看到大熊猫就已经达到了目的。重游次数较多的游客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拥挤容忍度,多次的游览使他们已经对拥挤度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增加了自身心理对拥挤的容忍限度。在结伴方式方面,带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者,因为需要更大的活动缓冲空间,因此对拥挤度较为敏感。对于出游方式,以自驾游和自由行为出行的游客,因为时间较为宽裕,对拥挤敏感度较弱,而跟团游的游客往往时间较为紧凑,拥挤敏感度更高。
-
关于情境特征的参考点共有1159条,占总参考点的60.24%,文本覆盖率为20.13%,为4项主题因素中占比最多的一个部分,主要涉及动物状态、生态环境、相遇时间、动物种类和景区建设管理等因素,占总参考点的24.69%、7.07%、5.93%、5.30%和3.33%。情境特征往往影响着游客的游憩体验,从而影响游客对拥挤度感知。当游客游憩体验质量较高时,往往心情愉悦,拥挤容忍度高,敏感度低;当体验质量低时,负面情绪会造成拥挤容忍度降低,敏感度增加。
在吸引物方面,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都包含观赏大熊猫,因此行为都可以纳入野生动物旅游中。而野生动物旅游中的吸引物最重要的是动物,这也是此前其他学者研究拥挤度时,没有深入讨论甚至忽视的影响因素。从文本中可发现,影响拥挤度的动物因素主要包含动物种类、动物数量和动物状态。游客对动物种类的需求,主要在于是否符合游客前往目的地的动机,以及预期所想要观赏到的动物,如果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游客对拥挤的敏感度会降低,并且如果在满足这一需求的基础上,有超出游客预期种类的动物,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游客对拥挤的敏感度,正如文本中有游客提到的“这儿其实不仅仅可以看到熊猫,小浣熊、孔雀、天鹅也都有,挺有意思”。对动物数量,在通常情况下,动物数量越多,吸引物越多,游客对拥挤的容忍度增加;对于动物状态,其包含动物本身的状态和动物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动物状态越佳,互动性越强,观赏性越强,游客的拥挤度感知也越低,“这里的熊猫太太太太太可爱了,无论多远,排队多久都必须要来一趟的”,这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在景区环境因素方面,主要反映在“景区建设管理”方面,“景区建设管理”又可以划分为景区规划建设、设施数量、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周边交通管理等方面。在景区规划建设方面,好的规划建设可以减少拥挤感知,有游客说:“希望景点规划设计可以合理点,这样人多时应该也相对有秩序些。”在设施数量上,主要是卫生间和座椅的数量会影响该景区的游客拥挤度感知,即游客感知到实质设施不足时,拥挤感增加。在游客管理方面,不同管理方式会对游客的拥挤感知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有游客说:“春节期间人流量超大,公园工作人员指挥井然有序。”但也有游客说:“节假日期间根本不限制游客数量,不到八点半入园,景区已经人满为患,每到一个熊猫馆都挤的走不动。”对景区管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实行网上购票,扫二维码入园,减少了售票处压力,改善了景区门口的拥挤现象,正如有学者认为的拥挤感知与景区管理行为存在相关性[3]。景区有序的排队等候,可以降低游客的拥挤感知;周边交通在旅游高峰期间进行交通管制,可减少交通混乱。在天气和生态环境方面,从文本中可发现,天气越舒适,生态环境越好,游客的拥挤敏感度越低。在生境方面,不同的生境导致游客能够观赏的空间不同,由于野生生境动物活动空间>半圈养动物活动空间>圈养动物活动空间。游客的活动空间也是如此,野外生境的游客活动空间>半圈养动物的游客活动空间>圈养动物的游客活动空间,较大的空间本身就会降低游客对拥挤的敏感度。
关于社会环境因素中的“相遇时间”因素,在文本中可看出游客在景区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感知到拥挤度的可能性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早上进入景区的游客,由于在早晨时园内人数较少,而到了中午和下午时见到游客增多,因此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个游客数量由少变多的认知,所以对拥挤更为敏感。在此之前也有学者验证发现游客在一景区停留时间越长,拥挤感知越高[26]。关于相遇地点因素,主要集中拥挤的区域在于观光电瓶车的始发站和卫生间,因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光电瓶车的始发站距离景区门口只有50m左右的距离,并且由于为了赶去看月亮产房和太阳产房的熊猫幼崽(可观看时间较早,超过10点后熊猫就会被饲养员带回,游客就不能看到,并且这两个景点距离景区大门较远),因此很多游客都会选择坐游览车前去,在观光电瓶车的始发站常常有大量游客排队的现象。并且女卫生间门前,也会在节假日出现排队拥挤的现象。而关于游客行为因素,当人口密度较大时,不当的游客行为会影响游客的拥挤度感知,例如评论文本中提到的熊猫产房中的喧闹声和打开的闪光灯,涉及到这些行为的评论文本中基本都能找到“拥挤”“人多”等表述拥挤程度高的词语,这些不当行为增加了游客对拥挤的敏感度。
-
关于人口密度的参考点共有163条, 占总参考点的8.47%,文本覆盖率为2.07%,主要涉及遭遇人数、遭遇团队数及团队规模、遭遇游客类型等因素,其参考点分别为99、21、43条,占总参考点的5.15%、1.09%、2.23%。
在人口密度方面,游客在遭遇人数方面的评论较多,并且遭遇人数是游客拥挤度感知较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游客遭遇人数越多,会觉得越拥挤。另有学者从个人标准入手,研究游客感知遭遇人数与标准间的关系,证实当游客遭遇人数超过个人的标准时,较易感知到拥挤[27]。从文本中还可看出,遭遇的团队数量越多,规模越大,越容易让游客感知到拥挤。符合学者Grieser认为的团体大小对感知拥挤具有影响[28],以及Roggenbuck指出的超过6个人的大型旅游团队会降低野外体验的品质[29]的论述。关于遭遇的游客类型不同,由于遭遇不同类型游客的感知不同,所能体会到的拥挤程度也不同,并且主要是以遭遇团体游客为主,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当遭遇以儿童、中老年妇女为主,较为吵闹的团队时,游客会觉得景区更为拥挤。
-
关于调适响应的参考点共有173条,占总参考点的8.99%,文本覆盖率为3.90%,分为涉入调适、对比调适、时间调适、空间调适和活动调适。其参考点分别为59、67、15、17、15条,占总参考点的3.07%、3.48%、0.78%、0.88%、0.78%。
在认知调适方面,主要为游客心理上的调适。关于涉入调适因素,指当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知到拥挤后,游客大多以“因为熊猫是国宝,所以肯定会人多”“熊猫很可爱所以人多”等理由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以增加自身对拥挤的容忍度,与旅游预期类似;关于对比调适因素,游客主要存在对时间、地点和距离的对比,增加自身对拥挤的容忍度,例如“比起北京动物园,人少多了”“比起下午,人少多了”“比起雅安,这里看熊猫近多了”等来进行心理暗示,以增加自身对拥挤的容忍度。
在行为调适方面主要分为时间调适、空间调适和活动调适,指在行为上进行改变,以错开人流高峰。时间调适分为游前时间调适和游后时间调适,游前时间调适的典型代表为有的游客在做攻略后发现景区中午和下午人多,因此选择早上游览;游后时间调适的典型代表为,上次节假日来景区人多,这次选择工作日到景区游览,以此来错开人流高峰。空间调适,主要包括景区内地点调适和路线调适,地点调适的典型代表为这个景点人多,换一个景点先进行游览;路线调适的典型代表为,售票处人多,所以选择走人相对较少的线路进行游览。在活动调适方面,具有较高拥挤感知度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观看动物、游览车辆排队的人多,因此游客先选择购物、观看表演、参观博物馆等其他人少的活动进行替代。
-
1) 初步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体系和调适响应的初步分类。本研究在对现有拥挤感知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评论文本进行编码、提炼分类,最终构建出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以及调适响应分类表。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拥挤感知的因素主要为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情境特征以及人口密度。
其中,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分别包括年龄、消费水平、地方认同、旅游预期、健康状况和时间成本、重游次数、结伴方式、出游方式。情境特征分为吸引物、景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吸引物因素下包括动物种类、动物数量、动物状态;景区环境因素下包括天气、景区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生境;社会环境因素下包括遭遇游客行为、相遇时间、相遇地点。人口密度既作为主轴编码也作为二级编码,分为遭遇人数、遭遇团队数及团队规模和遭遇游客类型3小类。
2) 旗舰物种吸引力对游客拥挤度感知的重要影响。在现有对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旗舰物种的吸引力对游客拥挤度感知的影响并没有学者进行讨论。但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这类以动物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旗舰物种吸引力因素对拥挤度的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总结出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中的动物因素主要分为野生动物种类、野生动物数量和野生动物状态。旗舰物种吸引力通过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进而影响游客对拥挤度的感知。
3) 在野生动物旅游中,不同生境对游客拥挤度感知具有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游客更容易在野外生境中获得较低的拥挤度感知,并且对拥挤的容忍度在野外生境中高于在半圈养环境和圈养环境,而在半圈养环境中对拥挤的容忍度高于圈养环境。
4) 拥挤调适响应具有二元性。调适响应主要为游客感知到拥挤后采取的行为,进而再次对游客的拥挤感知造成影响,经过调适响应后游客会对拥挤在一定程度上有新的判断,因此拥挤度感知激发出调适响应,调适响应再作用于拥挤感知。本文认为,调适响应具有二元性,既是拥挤度感知的后续行为,也是拥挤度感知的影响因素。
5) 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的作用途径。本文研究发现,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对拥挤度感知的作用形式主要分为3种,第一种是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影响游览体验进而影响拥挤度感知,例如个体特征、出游特征、吸引物、景区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第二种形式为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影响心理认知进而影响拥挤度的感知,例如认知调适因素;第三种形式为,决定拥挤现况的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拥挤度的感知,例如人口密度和行为调适。
-
1) 调整公园结构,合理分布核心吸引物。大熊猫作为景区主要吸引物,是人流交汇的地方,极易产生拥挤感,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景点布局,合理分布核心景点的位置,避免过度集中导致的拥堵现象。要以主要吸引物为核心,统筹规划好景区的游览路线和道路层级,加快客流的运转速度。要关注核心区域道路建设,并在人流较多的区域增设开阔场地和休憩设施以减少游客的拥挤感。
2) 增加人与野生动物的良性互动,以增强游客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情感依赖。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增加游客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或通过动物游乐设施的建设增加动物开展自我活动的可能,从而增强游客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情感依赖,提高游客的满足感和参与感,从心理层面缓解拥挤感知。
3) 在考虑动物福祉的前提下,丰富野生动物圈养生境。在圈养或半圈养生境中,以动物福祉为景区设施和景观丰容的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地复原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原栖息地生境。多层级景观体系可以很好地分散、延伸游客停留在动物身上的视线,因此游客在野生生境中往往拥挤度感知较低。所以,景区的建设应尽量贴近自然,贴近熊猫的原生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拥挤感知的调节作用。同时,考虑到天气因素的干扰,景区应加强室内场馆的建设和维护,通过增大场馆面积、改善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更换建筑材料等方式营造室内外一体的仿野生环境,以降低封闭环境下游客因视线集中、碰撞或闷热感而增加的拥挤负评价。
4)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为游客自我调适提供可能。通过预约入园、预约乘车等机制把控园区各交通枢纽位置的客流量,避免大规模等待现象;及时发布各站点游客流量信息以帮助游客及时更改游览路线;合理增加其他游乐设施,增加游客活动类型,从而达到分流作用。
-
本文选取的大量游客评价主要是网络游后评价文本,即评价者均为已经前往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景区的游客。而对于形成了拥挤预期但根据拥挤预期调整出游计划,并没有前往既定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其拥挤感知和调适响应行为的具体情况在本文收集的网络文本中无从得知,因而文本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本文在旅游预期这个因素和调适响应的研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影响效果或作用程度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究。
Factors Influencing Congestion Perception and Adjustment Behavior in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Based on Network Text Analysis
-
摘要: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面临着栖息地割裂下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国内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等多重挑战。基于大数据网络文本,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分析旅游者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已开展游憩活动且富有代表性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碧峰峡和王朗自然保护区3处采集网络评论文本数据,文本时间跨度为2011—2018年,共包含1711条评论,共计132354个字,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计算机分析软件和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质性主题分析法,对拥挤度感知相关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情景特征和人口密度是影响旅游者拥挤感知的3个重要因素,调适响应作为对拥挤状况的反馈行为,是特殊的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也是评论文本的重要内容。最后,基于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的深入分析,针对国家公园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拥挤问题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家公园更好地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目的地游憩管理的双重目标。Abstract: The pilot work of the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faces variou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under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for tourism. Based on the network text analysis method, the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is taken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aptation behavior of tourists' congestion perception. We collect online texts of the Chengdu Giant Panda Breeding Base, Bifengxia and Wanglang Nature Reserve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and often carry out recreation activities in the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and by using ROST Content Mining 6 computer analysis software and NVivo 8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combined with content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subject analysis, we analyzed the crowded perception-related text. The text data covers 1711 comments from 2011 to 2018, for a total of 132354 word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dividual and travel characteristics, scene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f tourists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owd's perception of congestion. As a feedback behavior to the crowded situation, the adaptation response is a special factor influencing congestion percep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ment text. Finally,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ourists in the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handling the problem of crowding in national park type tourism destin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park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destination recreation management.
-
Key words:
- national park /
- congestion perception /
- adjustment behavior /
- influencing factor /
- giant panda
-
表 1 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体系及编码参考
大类
(主轴编码)中类
(二级编码)小类
(一级编码)编码参考 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 年龄 大多数是只有几岁的孩子啊,人太多,父母没有办法只能抱着、背着孩子 消费水平 门票贵,而且国庆人太多了,不值得 个体特征 地方认同 来了成都,我觉得这个地方一定要去;熊猫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动物,这里是看熊猫特别好的地方 旅游预期 之前在北京动物园看过熊猫,电视上也看过,但是没有身临其境,所以很期待;之前做攻略的时候大家都说熊猫基地一定要早去,晚去人就多 健康状况 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建议早点来,不然排很久的队 时间成本 我从我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观光车排队需要等好久,没有选择 出游特征 重游次数 第一次去,知道熊猫基地的人还不多;第二次去,和上次一样,周末人很多 结伴方式 主要带孩子去玩的,建议早上7点半就到园,不然人会很多,孩子排队会累着;一个人坐摆渡车的可直接排到了前边,单身狗的福利,否则得等1小时 出游方式 从成都公交过去的,很方便;开车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 情境特征 动物种类 小熊猫(小浣熊)自由穿梭在林荫小道上(笔者推测:小浣熊能在步道上自由穿梭说明人少) 吸引物 动物数量 一大拨人在基地最里面月亮产房边的熊猫野墅嗨翻了。这里都是几个月到一岁多的小熊猫,至少十几只 动物状态 那些亚成年体熊猫们非常活泼好动,是最吸引游客的,那里的人都很多 天气 天气很热,人挺多的,熊猫都隔着玻璃看的而且下午的话太热,大熊猫也是不会出来的。所以建议早上去,这样人比较少,游览起来会舒服很多 景区环境 景区建设管理 人很多,我们9点到的,坐电瓶车排队花了1小时,去个厕所都要排队30分钟以上 生态环境 园子比较大,里面更像是一个植物园没什么人……一进门就是一片碧绿,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园内植物布局设计得很好 生境 但是永远都人多,停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与半圈养生境);景区内景色很不错,路况也很好,人也比较少,不像有些景点人多到爆(王朗自然保护区——野外生境) 遭遇游客行为 老外很多,熊猫多的地方能看到各种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不过真的很想吐槽一下……就算是在大熊猫产房里面也很吵闹 社会环境 相遇时间 早去早参观,人少而且熊猫还在户外活动 相遇地点 太阳和月亮两个产房人特别多,需要排队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遭遇人数 虽然有一只熊猫全程屁股对着游客,但仍有几十号人就看屁股看了好久 遭遇团队数及团队规模 而且去晚了正值旅游团高峰期,人挤人 遭遇游客类型 人非常非常多,小孩也很多很吵 表 2 调适响应分类
大类
(二级编码)小类
(一级编码)编码参考 认知调适 涉入调适 一到节假日人就多的不行……毕竟是国宝,里面还是值得去看看的 对比调适 人一般多,还好,和成都熊猫基地相比想想在北京动物园看大熊猫,那叫一个费劲,隔着一层玻璃,人挤人 行为调适 时间调适 上次太晚去人很多而且会错过饲养员喂食、给熊猫宝宝洗澡澡……我这次就是去的早……幸运地看到了饲养员给宝宝擦澡 空间调适 看小熊猫宝宝的话应该是两个产房可以看到,……靠近入口的那个我们去的时候排队的人超级多,……我们先去了第二个产房那边人就少很多了 活动调适 国庆节电瓶车乘坐的人真多……连队伍尾在哪儿都看不到,先去了购物店买纪念品,胖哒蠢萌,纪念品也蠢萌 -
[1] 刘思雨, 刘军.国内外国家公园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4):62-6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C20172017070500141846 [2] 王蕾, 范文静, 刘彤.国家公园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J].中国旅游评论, 2015(2):44-5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wcsgh201706008 [3] SHELBY B, VASKE J, HEBERLEIN 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wding in multiple locations:results from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 1989, 11(4):269-291. doi: 10.1080/01490408909512227 [4] SCHMIDT D, KEATING J. Human crowding and personal control: an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psychol[J]. Bull, 1979, 86(34):680-700. [5] MANNING R, LAWSON S, NEWMAN P, et al.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crowding-related norms in outdoor recreation[J]. Leisure Sciences, 2002(24) :339-34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080/01490400290050781 [6] DONNELLY M, VASKE J, WHITTAKER D, et al.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norm prevale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research[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5(4): 403-414. doi: 10.1007/s002679910032 [7] BELL P, FISHER J, BAUM A, et al.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 Philadelphia: Holt, Rinehart, Winston, Inc, 1990:279-321. [8] HAMMITT W, COLE D. Wild 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M].New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8:123-127. [9] STOKOLS D, SCHOPLER J.Physical, soci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3, 5(1):87-1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177/001391657300500106 [10] LEE H.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planning at an alternative tourism destination-crowding,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D].Mckeesport Alleghen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7. [11] 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2): 103-1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GT200302025.htm [12] 潘丽丽, 马扬梅.基于拥挤感知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心理容量研究[J].湿地科学, 2014, 12(5): 662-66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hidkx201405019 [13] 王冰.北京颐和园游客拥挤感知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2-2008084644.htm [14]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8-1011065148.htm [15] 陈水源.拥挤与户外游憩体验关系——社会心理层面之探讨[M].台北:大立出版社, 1988. [16] 史兴民.陕西省韩城煤矿区居民环境污染调适行为[J].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1106-11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KJ201208017.htm [17] MANNING R, VALLIERE W, WANG B, et al. Crowdingnorms: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J]. Leisure Sciences, 1999, 21(2):97-115. [18] VASKE J, DONNELLY M, HEBERLEIN T.Perceptions of crowding and resource quality by early and more recent visitors[J].Leisure Sciences, 1980, 3(4):367-381. doi: 10.1080/01490408009512944 [19] 丛丽, 吴必虎.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野生动物旅游体验研究——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6):1087-109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dxxb201406013 [20] 张文, 顿雪霏.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11):75-83. doi: 10.3969/j.issn.1003-6539.2010.11.011 [21] 张高君, 李君轶, 张柳.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J].旅游科学, 2011, 25(4):87-94. doi: 10.3969/j.issn.1006-575X.2011.04.010 [22] KRIPPENDORFF K.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Newbury Park[J]. CA: Sage Publication, 1980. [2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4] KING N, HORROKS C. Interview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10. [25] STRAUSS A, CORBIN J.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7. [26] NEUTS B, NIJKAMP P.Tourist crowding perception and aceptability in cities: an applied modeling study on Brug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2133-2153.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49d171564e270f8fe20ed5b3e217f028&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7] BAKHTIARI F, JACOBSEN J, JENSEN F.Wilingnes to travel to avoid recreation conflicts in Danish forest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4(13):662-671.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9b893496ef7a662638f4b5a053c286b1&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8] GRIESER K, FELOW P.Qua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reational paddling on Tivoli Bays and Constitution Marsh[D].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6. [29] ROGGENBUCK J, LUCAS R. Wilderness use and user characteristics: a state-of-knowledge review[C]. National Wilder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Issues, Sate-of-knowledge, Future Directions, 1987: 20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