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Research Mod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ollege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A Study of Rural Landscape in Ju River Basin, Huangli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A Study of Rural Landscape in Ju River Basin, Huangli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
摘要: 作为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乡村景观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以“千村一面”问题最为突出,使得乡村面貌日益同质化,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提出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领域,必须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进行村落景观体系性研究的途径:一是要设立以国土景观为背景的、中国传统山-水-田-村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视野;二是要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优势,明确研究方向;三是要搭建多学科、多部门沟通交流的沟通平台;最后,要完善多学科、多部门统筹交叉的研究方法,确立“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实践模式探讨”的研究模式,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剖析乡村景观的内在关联和未来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Abstract: 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 5 000 years of history, China's rural landscape is very diverse and rich,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landscap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 of "a thousand villages with same image" is very prominent, making the rural landscape increasingly homogeneous, and thus resulting in the unconspicuous effect of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study of village landscape in the Ju River Basin of Huangli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 propose that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gardening theory research, a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embroidery" study of rural landscape must be conducted, and then we discuss the ways to conduct systematic study of village landscape.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untain-water-field-village system under the view of national landscape as a system of village landscape. Second, we should analyze the research advantag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larif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ird, we should build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epartmental communication. Final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epartment research method and establish the research model of "on-site research + basic data collection +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 practical model exploration", so as to analyze the inner correl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jointly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
Keywords:
- rural landscape /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 rural revitalization
-
2013年9月, 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倡议, 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为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甚至为使中国从世界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 中国与欧洲的林产品贸易关系密切, 双边林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 欧盟一直是中国林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2016年欧盟占中国林产品出口额比重接近30%。2016年中国对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荷兰等7国的林产品贸易总额就达到23.33亿美元。可见, 欧洲是中国林产品贸易的重要伙伴。
在中欧林产品贸易的运输中, 海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线路就是以苏伊士运河为枢纽的中欧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8月, 新苏伊士运河经过一年的建设成功开通, 大幅增加了原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这对于面临贸易摩擦、绿色壁垒的中欧林产品贸易无疑将起到促进作用。2017年我国商务部欧洲司统计的中欧贸易数据中, 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荷兰等7个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均排名前10之内。因此, 本文以新苏伊士运河开通为影响因素, 以上述欧洲7国为研究对象, 对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探究。下文提到的中欧林产品贸易数据均是将以上7个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的林产品贸易数据。
一. 文献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是测算贸易潜力的最常用方法。1962年, Tinbergen[1]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研究, 认为两国间的贸易流量与其经济规模成正比, 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近年来, 很多学者用引力模型估算了国家间的贸易潜力。例如, 贺书锋等[2]应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 认为北极航道开通使中国对航道受益国家的出口潜力和进出口潜力平均大幅度提升。谭秀杰等[3]基于引力模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认为自由贸易协定、海运及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贸易的因素, 能够抵消贸易非效率的影响, 而关税、清关时间及金融自由度与贸易非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是阻碍贸易的因素。
在中欧林产品贸易方面, 程宝栋等[4]对中欧林产品贸易出口增加值进行了测算, 认为中国对欧林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增加值较低。靳孟楠[5]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 认为中英两国在贸易发展方面前景广阔, 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张璇[6]从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条件指数、出口购买力指数、对外依存度、中欧林产品贸易强度指数、中欧林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欧林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综上, 前人大多通过贸易强度、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等指标研究中欧贸易潜力, 并较多运用引力模型。在中欧林产品贸易方面, 研究主要集中在测算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增加值, 但对中欧林产品的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新苏伊士运河开通对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的影响, 以对中欧林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二. 中欧林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林产品是指整个林业产业全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产品的总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分为木质和非木质两类, 本文主要研究木质林产品, 类别包括:原木、木浆、木片和碎料、木材剩余物、木炭材、锯材、人造板、纸和纸板。
笔者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中欧林产品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整理得到图 1。从图 1可以看出, 2007—2016年中国对欧洲的林产品出口总额由16.45亿美元增至18.5亿美元, 进口总额由2.52亿美元增至4.84亿美元, 分别增长了12.46%和92.06%, 年均增长分别为1.25%和9.2%。可见虽然中国对欧林产品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但中国对欧洲进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与欧洲7国的双边林产品贸易总额由18.97亿美元增至23.34亿美元, 增长了22.98%, 年均增长率为2.3%。由此可以看出, 中欧林产品的贸易额和贸易量在此时间段内总体为上升趋势, 尤其是中国的林产品进口额增长更快。但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信贷危机的影响, 2009年和2012年的贸易总额、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两次出现了大幅下降[7]。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 2015—2016年贸易额也呈下滑趋势。在贸易差额方面, 从2007年至2016年, 中国对欧洲林产品贸易始终保持着顺差, 贸易顺差金额从13.93亿美元变为13.66亿美元, 除2009年下降比较严重之外, 总体波动不大。
三. 实证分析
一 模型引入与设定
1 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随机前沿方法由Meeusen等提出[8], 最初用于分析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效率, 该方法可通过贸易效率判断各国贸易发展水平及潜力。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在给定的贸易环境因素下估计出每一个国家的最优贸易水平(贸易前沿)。通过观察实际贸易水平与最优贸易水平的比值(贸易效率)及其变化, 可以用于评估现有政策的效果和针对性地设计提升贸易效率的政策。根据随机前沿模型的基本形式, 确定本研究采用的实际贸易量、贸易潜力及贸易效率、时变随机前沿模型的基本模型。
1) 实际贸易量模型如下:
(1) (2) 式(1)是实际贸易量模型, Tijt表示第t期i国对j国的贸易额, 本文中代表某年中国对欧洲的双边林产品贸易额; Xijt是引力模型中影响贸易量的自然决定因素或一般影响因素, 是贸易效率因素, 包括经济规模、人口、距离等; β是待估参数; Vijt为随机因素, 服从均值为零点正态分布; uijt代表贸易非效率因素, 与Xijt相互独立。式(2)是式(1)的对数形式, lnTijt表示第t期i国对j国的林产品贸易额的对数。
2) 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模型如下:
(3) (4) 式(3)是贸易潜力的计算公式。其中, Tijt*表示第t期i国对j国的林产品贸易潜力, 也是t时期两国贸易的最大值, 在本文即为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前沿贸易量。在贸易潜力概念的基础上, 式(4)表示贸易效率, TEijt表示第t期i国对j国的贸易效率, 是林产品双边实际贸易水平与贸易潜力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TEijt∈(0, 1)。
3)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如下:
(5) 式(5)是时变随机前沿模型的基本形式, η为待估参数, 当η>0时, 贸易非效率随时间递减, 贸易阻力是减小的; η<0时, 贸易非效率随时间递增, 贸易阻力是增加的; 当η=0时, 模型为时不变模型。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 影响贸易量的自然因素和非效率因素都是双边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非效率因素的影响更大。
为了测算中国对欧洲国家双边贸易效率的大小,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各变量含义, 将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距离、新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通行量等核心变量均纳入式(1)。为了便于模型回归, 将己纳入变量后的模型在等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形式, 即得到:
(6) 式(6)中, 被解释变量lnTijt表示第t期i国对j国的林产品贸易额的对数, 其他变量分别对应以上变量的对数形式[9]。本文模型共引入8个变量, 变量的含义、预期以及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 1。
表 1 解释变量含义及预期符号2 数据来源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 人均GDP、总人口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其中人均GDP以2016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为计算依据; 两国距离是以上海到其他国家主要港口的海运距离测算, 数据来源于www.freemaptools.com网站; 经过苏伊士运河的林产品通行量来源于Suez Canal Authority网站; 语言变量来源于百度百科检索; 是否建立自由贸易区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同时参考百度百科。本文运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二 实证结果分析
1 模型适用性检验
似然比检验是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一般检验方法, 在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估计前需使用似然比检验, 以判别模型适用性和具体形式的选择。本文依次设定了以下两个检验:贸易非效率的存在性检验与贸易非效率的时变性检验[10], 所对应的原假设分别为不存在贸易非效率和贸易非效率不变化。假设检验结果(见表 2)显示:①由于不存在贸易非效率在1%水平上的X2临界值上等于9.21, LR(似然比检验)统计量等于324.09, 明显大于临界值9.21, 所以不存在贸易非效率在1%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 这表明存在贸易非效率因素, 因此采用随机前沿方法是合理的; ②由于贸易非效率不变化在1%水平上的X2临界值上等于6.63, 而LR统计量等于156.95, 明显大于临界值6.63, 所以贸易非效率不变化的假设同样在1%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 说明中国与欧洲的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效率在2007—2016年随时间发展存在变化, 选择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更为恰当。
表 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假设检验结果2 实证结果分析
在确定函数形式和似然比检验后, 下文进行实证结果分析, 对影响2007—2016年中欧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因素的系数进行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即模型(6))估计, 结果如表 3所示。从表 3中得出以下结论:①模型中的μ值不等于零, 表明双边贸易中的非效率因素是存在的, 应选择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而非一般引力模型进行估计。②γ代表随机扰动项中贸易非效率因素对中欧林产品贸易影响所占的比重, 中欧双边林产品贸易模型中的γ值不为零, 且模型中贸易非效率项对贸易效率影响的比重为73.42%, 所占比例超过50%, 意味着贸易非效率对中欧林产品贸易影响较大。③η值不等于零, 并且非常显著, 说明贸易非效率随时间变化。η值等于0.013 5, 大于零, 根据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说明中欧双边林产品贸易中非效率因素以0.013 5的速度随时间递减, 即双边贸易效率以0.013 5的速度递增。④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人均GDP变量都通过了检验, 且与中欧双边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出口国和进口国经济的发展对双边林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与预期相同。⑤人口变量通过检验。欧洲7国的人口数与双边林产品贸易额成正相关, 说明人口数量所代表的需求是拉动双边林产品贸易的因素, 但中国人口系数为负, 说明较大的人口规模构成较大的国内市场, 从而减少了出口, 所以减少了双边贸易额, 与预期相同。⑥距离变量与因变量成负相关, 因为运输成本是贸易的阻碍因素, 距离越远, 贸易额越小, 与预期结果相同。⑦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经过苏伊士运河的林产品货物通行量变量与因变量成正相关, 说明苏伊士运河的林产品货物通行量越大, 双边贸易额越大。⑧语言变量与因变量成正相关, 与理论预期相同。这一变量代表共同的语言有利于双边林产品贸易的开展, 语言通畅可以消除一定的贸易障碍。⑨自由贸易区的系数为正值, 符合理论预期。国家之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能减少贸易壁垒, 促进贸易发展。中国应加强与世界的合作, 建立自由贸易区。
表 3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四. 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的分析
一 测算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
通过上文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原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效率, 要想计算新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 我们将在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运河通行量提高一倍而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只改变经过苏伊士运河的林产品通行量这一变量, 将苏伊士运河的林产品通行量扩大一倍并进行估计, 仍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计算新贸易效率, 得出结果(见表 4)。
表 4 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值从表 4可以看出, 从2007年到2016年原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和新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的变动趋势都是总体上不断上升的, 说明近年来双边林产品贸易往来越发频繁, 贸易额增大, 双边贸易呈不断发展趋势。
从图 2看, 原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在0.810 7 ~ 0.943 3之间, 新贸易效率在0.845 6 ~ 0.948 2之间, 贸易效率值均较高, 这是由于中欧之间较早地确立了贸易关系, 双边林产品贸易开始较早。同时, 新贸易效率与原贸易效率相比, 在对应的各个年份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贸易效率提升值在0.004 9 ~ 0.034 9之间, 说明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提升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的影响显著, 但提升的贸易效率值随时间变化递减, 贸易效率提升值呈变小趋势, 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随时间发展对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小。
二 测算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
贸易潜力测算是计算理论上贸易额的最大值与实际贸易额的差值的过程。在计算贸易潜力之前应该首先计算最优贸易前沿, 实际贸易额与贸易效率的比值即为最优贸易前沿。贸易潜力大小可以表示为最优贸易前沿与实际贸易额的差值。可拓展的贸易潜力等于最优贸易前沿除以实际贸易额, 然后再减1。
根据以上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的关系, 表 5计算了中欧林产品贸易前沿、中欧林产品进出口总额贸易潜力、中欧林产品出口贸易潜力、中欧林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总可拓展贸易潜力的数值。
表 5 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数值表从表 5中可以看出, 从2007年到2016年, 原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最优贸易前沿和新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最优贸易前沿是不断波动的, 其数值主要在22亿~ 24亿美元之间, 波动范围不大, 其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4年。从2014年开始, 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最优贸易前沿不断下降, 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需求下降导致的。
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额在这一时期内虽然有短暂的增长时期, 如2010年的原进出口总额贸易潜力、新进出口总额贸易潜力、原出口贸易潜力和新出口贸易潜力, 以及2010、2011、2013年的原进口贸易潜力和新进口贸易潜力。但总体上无论总额还是进出口贸易潜力仍然呈不断下降趋势。从新贸易潜力与原贸易潜力的对比来看, 总额和进出口的贸易潜力增加值均为负值, 意味着新贸易潜力比原贸易潜力在对应各个年份的数值都出现下滑。如2007— 2016年, 总的下滑数值在0.13亿~ 0.97亿美元之间, 且随时间的顺序下滑的速度放慢, 其中出口贸易潜力的下滑值占76.92% ~ 86.6%, 是总贸易潜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新贸易潜力值比原贸易潜力值下降是由于随着贸易效率不断接近上限, 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必然越来越小, 使贸易潜力下降。而在中欧林产品贸易总额中, 中国出口的比重远大于进口, 所以出口贸易潜力下降是进出口总额贸易潜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总可拓展贸易潜力反映的是中欧林产品贸易总额的可拓展贸易潜力。原可拓展贸易潜力在6.01% ~ 23.35%之间, 新可拓展贸易潜力在5.46% ~ 18.26%之间。与贸易潜力的情形相同, 新可拓展贸易潜力比原可拓展贸易潜力出现下降, 下降数值在0.55% ~ 5.09%之间, 下降的速度逐渐放缓, 下降原因与前文贸易潜力的下降原因相同。
五. 结语
苏伊士运河对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 新苏伊士运河开通使其航运能力提高, 必然提高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效率, 同时减小双边贸易潜力。因此本文选择研究新苏伊士运河开通对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影响, 而这又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 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同时贸易潜力呈不断下降趋势, 说明中欧林产品贸易的关系正在变得更加密切, 同时发展空间有限; ②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中欧林产品贸易效率的提升和贸易潜力的下降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其影响程度随时间发展呈下降趋势; ③新苏伊士运河对中国出口林产品贸易的影响比进口大, 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的下降主要是由出口贸易潜力的下降造成的, 出口因素占比76.92% ~ 86.6%。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首先, 中欧林产品贸易的效率很高, 双边林产品贸易的关系也比较稳定, 同时由于欧洲7国是中国林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 因此, 中国应持续发展中欧林产品贸易关系, 防止出现破坏中欧林产品贸易关系的不利因素; 其次, 由于苏伊士运河在中欧林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应该注重和苏伊士运河沿岸国家关系的发展, 防范该地区的政治风险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以降低这些因素对中欧林产品贸易的不利影响; 最后, 由于中欧林产品贸易潜力有限, 且潜力呈不断下降趋势, 尤其是中国出口林产品贸易的潜力下降, 中国应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林产品出口市场, 使我国的贸易对象多元化, 这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发展将产生重要意义。
-
表 1 乡村景观国内研究现状
时间 主要研究者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990 董新[6] 乡村景观划分 定性评价 从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3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划分,初步构建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功能指标体系和时效性指标体系 1999 熊凯[12]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旅游一项极为重要的无形资源,应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挖掘,突出乡村古朴的景观意象和浓郁的文化意象,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2002 刘滨谊等[7]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评价 提出初步建立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是乡村景观研究的第一步,要在此基础上确立景观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包括可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并通过典型乡村的实证研究来完善技术评价 2003 谢花林等[8] 乡村景观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法
(定量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首先对各种指标进行低层次、小系统的一级综合评判,然后对评判结构进行高层次、大系统的二级综合评判,从而得到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的合理结果 2003 谢花林等[9]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评价 初步构建4个层次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目标层,即评价目标,是乡村景观评价综合指数;项目层,包含乡村景观3个层次功能(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评价因素层,即每一个评价准则具体由哪些因素决定;指标层,即每一个评价因素由哪些具体指标来表达 2006 王云才[13]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乡村意境的感知和体验成为现代最时尚和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2014 杨宇亮[10] 乡村文化景观 GIS、田野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 村落文化景观是以农业或其他产业为基础、以聚落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其本质是维系自然环境与人为力量之间的持续平衡关系,包含自然本底、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三个相互作用的支点。以GIS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分析流域的宏观环境,以田野调查、文献调查完成精神世界的研究 2015 黄震方等[14] 乡村旅游 定性评价
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该更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实现城乡旅游空间的有效对接和一体化发展
2017 熊星等[11] 乡村文化景观 GIS 利用GIS建设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对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遗产进行记录、梳理和储存,辅助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等的日常管理 表 2 乡村景观国外研究现状
时间 主要研究者 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992 MASCO T[15] 乡村景观规划 定性研究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优化“公共资源”和“私有资源”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1994 EDWARD A等[16] 乡村景观规划 定性研究 提出了“空间概念”和“生态网络系统”等描述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 1995 FORMAN R T[17] 景观生态学 定性研究 基于生态空间理论,建立乡村景观的空间设计模式和景观规划准则,重点强调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应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 1998 RUDA G Y[18] 乡村景观质量 定性研究 英国应从景观美学质量、保护价值、社会认同、空间统一性、未被破坏性等考虑对乡村景观的质量评价。这种定向性的乡村景观评价成为乡村景观评价领域新的发展趋势 1998 STEINHARDT U[19] 乡村景观评价 模糊评判理论 对景观评价与规划设计的分级进行研究,通过模糊评判理论对中小区域层级的乡村景观进行研究 2000 OÑATE J J等[20] 乡村景观评价 定量研究 从生物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欧洲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001 GULINCK H等[21] 乡村景观评价 定性研究 通过讨论景观评价的流程,在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景观评价的体系,并将其分为三个研究角度:完整程度、多样化程度、视觉质量。同时根据不同角度设立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城市化水平、文化持续力、农业生产潜力、土地利用适宜性、土地破碎度、物种丰富度、自然恢复潜力、旅游潜力等,最终在已建立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马德里地区进行景观评价 -
[1] 王向荣,林箐.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2] 王如松,欧阳志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2.03.012 [3] 刘滨谊,陈威. 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05.09.016 [4] 张晋石.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6-59. [6] 董新. 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J]. 人文地理,1990(2):49-5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1990.02.010 [7] 刘滨谊,王云才.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 中国园林,2002(5):77-80. [8] 谢花林,刘黎明,龚丹. 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判−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为例[J]. 中国园林,2003(1):60-62. [9] 谢花林,刘黎明.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 生态学杂志,2003(6):97-101. doi: 10.3321/j.issn:1000-4890.2003.06.019 [10] 杨宇亮. 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4. [11] 熊星,唐晓岚,刘澜,等.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5):99-106. [12] 熊凯.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13] 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2006(4):8.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06.04.003 [14]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doi: 10.11821/dlyj201508001 [15] MASCO T. Principal and approach on rural planning, rural land us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R]. Tokyo: APO, 1992: 206-272.
[16] EDWARD A, COOK H N, VAN 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M]. Amsterdam: Elsevier, 1994.
[17] FORMAN R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1995(10):133-142.
[18] RUDA G Y.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doi: 10.1016/S0169-2046(97)00062-5
[19] STEINHARDT U. Applying the fuzzy set theory for medium and small scale landscape assess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3-4):203-208.
[20] OÑATE J J,ANDERSEN E,PECO B,et al.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 and the Europe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the role of indicators as valuing tools for evaluation[J]. Landscape Ecology,2000,15:271-280. doi: 10.1023/A:1008155229725
[21] GULINCK H,MÚGICA M,DE LUCIO J V,et al. 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land cover data,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he Madrid region (Spai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4):257-270. doi: 10.1016/S0169-2046(01)00159-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王袁. 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园艺. 2024(10): 135-136 . 百度学术
2. 张伟,赵坤坤,张远兵,马可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风景园林硕士点布局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24(12): 258-260 . 百度学术
3. 杨帆,李玉舒,陈博,周道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04): 68-7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