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马爽, 田明华, 侯方淼, 吴红梅, 缪东玲

马爽, 田明华, 侯方淼, 吴红梅, 缪东玲.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70-7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引用本文: 马爽, 田明华, 侯方淼, 吴红梅, 缪东玲.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70-7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Ma Shuang, Tian Minghua, Hou Fangmiao, Wu Hongmei, Miao Dongling.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3, 22(2): 70-7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Citation: Ma Shuang, Tian Minghua, Hou Fangmiao, Wu Hongmei, Miao Dongling.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3, 22(2): 70-76.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2121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木质林产品高质量发展研究”(21BJY19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爽,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森林认证。Email:shuangmaphd19@bjfu.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作者:

    田明华,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国际贸易。Email:tmhbjfu@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图分类号: F326.2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 摘要: 森林认证是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工具,经过30年的发展,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对后续研究与实践探索意义重大。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可查年份至2022年的708篇英文文献及339篇中文文献进行定量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森林认证研究热度在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热度却有所下降。影响评价、动力机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不仅对森林认证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均有考量,还分析了消费者、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的参与机制;而国内则侧重分析森林认证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贸易的影响。国外有关森林认证的研究经历了“影响评价—动力分析—动力拓展”3个阶段,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森林认证以及如何进行森林认证的问题。国内研究则经历了“国外经验借鉴—贸易影响评价—政府政策融合—综合效益评估探索”4个阶段,目前尚处于零散的、非系统化研究阶段。最后从关注消费者行为研究、生态系统服务认证、量化评估综合效益3个方面提出未来森林认证研究的展望。
    Abstract: The main goal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i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Based on 708 English papers in Web of Science published from 1993 to 2022 and 339 Chinese ones in CNKI database from 1996 to 2022, we explored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using CiteSpace for data m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foreign scholars engaged in forest certification are increasing while domestic scholars' enthusiasm is decreasing. Hot topics in forest certification are impact assessment and dynamic mechanism. Foreign research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s on its impact on economy, especially on trade. Foreign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why and how to carry out forest certification. Domestic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is still at a fragmented and non-systematic status at present.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scholars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in consumption behavior, pay more attention to ecosystem services certification and evaluat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 森林认证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热带地区毁林问题的担忧。随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加剧等全球性森林问题的凸显,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意识到传统的森林管理制度并不能改善森林经营,便与民间组织一起探索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森林认证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自愿性市场机制[1],森林认证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将愿意购买可持续林产品的“绿色消费者”、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森林所有者”以及试图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高收益的“生产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简称PEFC)和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简称FSC)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森林认证体系,截至2021年,共有4.5亿hm2的森林获得认证,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11%。经过长期的跟踪监测和实证研究,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改善作用被证实,已有部分国家政府将森林认证标准纳入林业政策中[2]。此外,森林认证对社区原住民、林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福祉、经济福祉和生态福扯也大有裨益[3-4]。在认识到森林认证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后,我国自2001年启动国家森林认证体系建设,2010年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 Council,简称CFCC)建成并运行,2014年与PEFC实现互认,森林认证在中国迎来发展机遇期。

    在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消费者环境焦虑和生态期盼不断攀升的情境下,国内外学者对森林认证的概念内涵、发展进程、影响评价及动力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虽有学者基于大量的文献力图刻画森林认证的研究进展,并形成了一些综述性成果,但此类成果以定性为主,缺乏量化研究,无法从宏观层面直观地捕捉到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为系统地了解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使用CiteSpace图谱量化工具梳理近30年来国内外森林认证领域的文献,旨在回答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聚焦哪些主题、使用了什么方法、演进趋势如何4个问题,以推动国内外研究的相互借鉴和深入。

    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库中的SCI和SSCI数据库为英文文献数据来源,考虑到森林认证通常由森林经营认证(Forest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简称FM)和产销监管链认证(Chain of Custody Certification,简称COC)组成,在“Forest Certification”这一主题词的基础上增加Forest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FM、Chain of Custody Certification、COC等主题词。此外,由于目前森林认证存在多种体系,因此本文选择FSC、PEFC、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简称SFI)、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简称CSA)、Malaysian Timber Certification Council(简称MTCC)等影响力较大的体系进行主题词的二次扩充,按照检索式“TS=(((Forest OR Forest Management OR FM OR Chain of Custody OR COC) AND Certification) OR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OR FSC OR PEFC 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OR SFI OR American Tree Farm System OR ATFS OR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OR CSA OR Malaysian Timber Certification Council OR MTCC OR CFCC)”进行高级检索,各主题词间以“OR”连接,将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和综述类论文,语言限定为英语,时间跨度选择“1900—2022”,剔除会议通知、期刊简介、征稿通知等无关条目,使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去重,删除信息残缺文献后,最终得到708篇英文文献。

    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中文文献数据来源,考虑到CFCC在森林经营认证、产销监管链认证的基础上,还包括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竹林认证等内容,以“森林认证 + 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 木材认证 + 森林经营认证 + 产销监管链认证 +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 竹林*认证 + 联合认证 + 人工林经营认证 + FSC + PEFC + CFCC + SFI + ATFS + CSA + MTCC”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期刊来源限定为CSSCI、CSCD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选择截至2022年5月21日之前的所有文献,剔除无关条目,经去重、删除后,共得到339篇有效文献。

    从发文数量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领域在特定时间内的研究热度变化。森林认证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关注度不断增加,但国外研究热度明显高于国内(见图1)。

    图  1  1993—2022年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

    国外研究开始于1993年,研究历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①研究起步期(1993—2002年)。这一时期核心期刊的发文总量为91篇,年均发文9篇,数量波动较小。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提出建立森林和森林产品标签制度的想法,次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组建FSC,开启森林认证研究的序幕。随后,又涌现出一些适用于欧洲、北美地区森林的国家和区域森林认证体系,如1996年的加拿大标准协会、1999年的森林认证认可计划等,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认证的研究。此时的研究内容以建立标准及相关指标、利益相关方看法、环境影响评价等为主。②波动增长期(2003—2012年)。这一时期发文总量为278篇,年均发文28篇,远超第一阶段。由于森林认证与各国政府森林经营目标一致,因而得到多个利益方的支持。在政府、国际木材购买集团、欧洲八国零售商等力量的推动下,森林认证迅速发展,如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制定了公共采购政策,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制定了限制非法木材贸易的法案等。学者们围绕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企业的认证成本及效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大量研究,丰富了森林认证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果。③稳步攀升期(2013年以来)。这一时期发文总量为339篇,年均发文34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80万年来最高水平。同年,联合国华沙气候变化大会(COP19)形成了“REDD+”框架。2017年联合国发布《森林战略规划》,为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全球框架。此后,森林认证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并在2018年迎来了一次研究热潮。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巴西、刚果、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认证实践,并围绕森林认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内研究自1996年起也经历了类似发展历程。①起步期(1996—2002年)。这一时期发文总量17篇,年均发文不足3篇,零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绍森林认证的国际进展及对我国开展森林认证的必要性进行阐述。认识到森林认证的重要性后,国家林业局于2001年启动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工作,学者们围绕认证指标和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初步研究。②增长期(2003—2009年)。发文总量108篇,年均发文18篇,这一时期波动明显。2003年我国加入WTO,跻身林产品贸易大国行列,随着国际社会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措施的升级,森林认证被视为一种绿色贸易壁垒而受到重视。此时的研究主要围绕森林认证的贸易影响和应对策略展开,直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林产品贸易额急剧下降,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国内。③回落期(2010年以来)。这一时期发文总量214篇,年均发文15篇,研究热度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2010年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成并开始运行,2014年与PEFC互认,中国森林认证正式进入实操阶段,但发文数量却出现回落,一方面在于该时期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和支持类别逐渐偏向实践类项目,理论研究弱化,导致文章发表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不少学者将论文发表在了国外的相关期刊上。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共现情况可以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将时间切片分别设置为1993—2022年(英文文献)、1996—2022年(中文文献),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选择标准为g指数,阈值为25,网络剪裁方法选择寻径网络裁剪单个切片网络、裁剪合并后的网络,分别导入来自WOS、CNKI的数据,并对同义关键词节点进行合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图内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每条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

    图  2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国外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a)共518个节点,1 90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首先,从出现频次来看,除“forest certification”“FSC”“certification”外,“governance”“management”“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是较大的节点,说明森林认证被视为一种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治理手段而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impact”出现的频次仅次于“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说明影响评价是一个研究热点,“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product”“market”的出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认证产品市场发展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消费者的“willingness to pay”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从共现频次来看,有3个关联较强的共现网络,一个出现在“certification”和“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之间,反映了森林认证的设立愿景与目标;一个出现在“willingness to pay”和“wood product”之间,此类研究大多使用条件价值估值和选择实验来测度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偏好;一个出现在“impact”和“chain of custody”之间,此类研究分析了认证企业的成本效益,大多认为森林认证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获得认证溢价等,但也有研究指出,由于认证成本和消费者对认证产品存有怀疑,森林认证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不稳定[5-6]

    国内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b)共434个节点,9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在相同的阈值设置下,国内研究的集中度和丰富性明显低于国外。从出现频次来看,20个高频关键词有6个(林产品、林产品贸易、出口、非法采伐、影响因素、木材贸易)都与贸易相关,说明贸易影响研究占据了国内森林认证相关研究的绝大多数。从共现频次来看,有2个较强的共现网络,一个出现在“出口”和“影响因素”之间,分析森林认证对林产品出口的影响,多为理论分析[7]、案例分析[8]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9],但森林认证是否对贸易存在显著影响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另一个出现在“木材贸易”和“人工林”之间,分析森林认证对木材进口的影响,基本上认为森林认证对原木进口有负向影响[10]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展现某一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11]。本文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使用对数似然率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术语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

    图  3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国外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a)的Q值为0.810,说明适宜聚类;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20,说明关键词内部相似程度高,聚类结构显著[12]。按照规模大于10、轮廓值大于0.8的选择标准,国外森林认证研究共生成17个研究主题(产销监管链认证、美国、社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供应链、永续森林、北方针叶林、森林认证、选择实验、房主、减缓、FSC、二元逻辑回归、影响评估、环境治理)。梳理后发现,在厘清森林认证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后,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展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3类:①针对认证产品消费者的研究,分析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选择实验是常用方法。除认证木制品、非木质林产品外,国外学者还分析了消费者购买认证厨柜、地板等认证家装产品的决策过程。由于各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程度不同,此类研究多在北美、欧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展开。②针对获得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改善程度。通过比较认证和非认证森林、认证前后的森林,分析森林砍伐率、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大多数研究认可了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13-16],但一些针对热带地区的研究指出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非常微弱甚至对当地没有影响[17-18]。设计方案偏差、选择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同部分解释了差异化结论的产生原因[19]。还有研究关注了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认为森林认证能够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社区生计[20-22],但一些学者并未发现显著差异[23-24]。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森林经营单位和社区之间的冲突仅仅依靠森林认证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在腐败滋生或执法薄弱的国家,森林认证的社会效益并不明确。此外,该主题下的研究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环境效益的研究与森林资源禀赋相关,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洲等认证面积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瑞典),以及非洲中部、中南美、东南亚等热带森林资源富集的国家(如加蓬、刚果、秘鲁、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社会效益的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现出“南北差异”,主要集中于巴西、刚果、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如保障工人权利、确保职工健康和安全、维持与当地社区的稳固关系等。③针对认证企业开展的研究,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及贸易商,分析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此类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大多数研究认为森林认证的市场利益并不显著,非市场利益是企业参与认证的主要动力[25-26],如扩大市场份额、赢得客户信任、提高品牌美誉度等。

    国内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b)的Q值为0.853,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69。按照相同的标准,国内研究共生成13个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相对单一(森林认证、可持续经营、FSC、人工林、中国、影响因素、林产品贸易、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认证本质、木材合法性)。研究早期以理论、思辨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居多,具体可分为2类:一是理论层面的必要性阐述,探讨森林认证的本质内涵,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二是实践层面的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认证体系、不同国家经验,探讨如何构建国内森林认证的标准和指标。由于我国人工林是国产材的主要来源,人工林认证指标的构建吸引了更多关注。研究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森林认证的经济影响,并出现了一些定量研究。森林认证的贸易影响评估占据了主导地位,学者们使用引力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分析森林认证对原木进口或林产品出口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认证企业的成本效益,将森林认证市场利润不稳定的原因归结于认证成本过高。

    演进趋势体现了某一领域研究中最为前沿、最具潜力的研究主题变化,追溯演进趋势能够全面把握研究动态。本文借助CiteSpace的时区图和突现词探测功能,进行演进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以“环境效益”为核心的影响评价阶段(1993—2004年)。这一时期节点密集,除“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外,还出现了“影响”“生物多样性”等新的关键词,“可持续林业”“标准和指标”是该时期的研究前沿。学者们先是分析了森林认证的标准和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3个方面概括森林经营单位应达到“环境适宜、社会有益、经济可行”的水平和具体的审核方法,并基于实地监测数据,分析森林认证的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②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动力分析阶段(2005—2014年)。森林认证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用被证实后,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认证动力,并围绕“消费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不仅出现了“产品”“支付意愿”等节点,“市场”“林产品”成为新的突现词,森林认证产品的消费行为成为该时期的前沿研究。③以“游客 + 企业 + 政府”为核心的动力拓展阶段(2015—2022年)。认识到仅仅依靠消费者还不足以推动森林认证实现自我发展后,学者们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动力机制,并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研究范畴。生态系统服务认证是森林认证的一个新领域,旨在评估森林经营单位的复合效益,帮助林场经营者获得游客观光、企业投资、政府采购等经济效益。

    国内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①国外经验借鉴阶段(1993—2003年)。这一时期国内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介绍国际森林认证的研究动向和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建立森林认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同认证体系的对比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②贸易影响评价阶段(2004—2008年)。随着林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学者们认为森林认证是应对合法木材贸易要求的必要措施,并实证分析了森林认证对竞争力、贸易额等变量的影响。③政府政策融合阶段(2009—2015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成为国内认证发展的推动者。学者们借鉴新西兰、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绿色采购政策,试图将森林认证与我国的林产品采购政策融合。④综合效益评估探索阶段(2016—202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大量通过森林认证的林场和企业,学者们针对森林经营单位、林产品销售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参与主体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如分析森林经营单位管理实践效果的案例研究、分析企业认证成本和效益的定量研究、测度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行为研究等。

    通过梳理3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的热点内容与发展趋势:针对森林认证的研究,整体上热度不断提升。但在国外研究热度稳步增长的同时,国内却呈现疲软态势,说明森林认证作为国内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需学术界加大研究力度,科研项目的资助数量和支持类别也应向研究类倾斜。从研究热点看,国内外研究各有侧重。国外研究关注森林认证的影响评价和动力机制,环境效益评估、支付意愿测度是两大热点内容。国内围绕森林认证的理论阐述和贸易影响展开研究,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占据主要地位,大部分研究是从一国或全球视角来分析森林认证的关税壁垒替代效应,认为森林认证会促进发达国家而阻碍我国的贸易。对比来看,国内研究相对单一,环境和社会效益量化评估、消费者决策机制研究等领域存在明显不足。从研究主题看,国内外研究的丰富度存在差异。国外17个研究主题涵盖消费者、森林经营单位、企业等不同的参与主体,全面评估了森林认证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案例研究、选择实验是常用方法。同时大部分研究肯定了森林认证积极的多元影响,认为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森林管理实践来实现可持续经营。国内13个研究主题以理论、思辨分析为主,一类从理论层面进行内涵阐述,另一类关注实践层面的体系建设,缺少定量研究,仅有的部分量化研究只关注了森林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理论的扎实性、方法的完备性、结论的丰富性均有不足。

    从研究趋势看,国外研究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森林认证以及如何进行森林认证的问题。国内研究尚处于零散、非系统化阶段,应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围绕不同的参与主体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形成系统成熟的研究框架。

    森林认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战场,虽然已经形成了丰富研究成果,但未来研究仍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持续向前推进。

    第一,加强个体和组织消费行为的研究,挖掘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林业双循环发展格局。消费者是森林认证的核心动力,由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高,国外研究围绕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森林认证产品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外消费者是主要的需求方,因而只有少量文献分析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情况。未来应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研究重点,基于跨学科(涵盖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构建符合中国消费者特征的森林认证产品消费决策理论分析框架,探明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打通国内森林认证产品市场循环的堵点,激活内需潜力,使“消费者绿色需求—企业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这一循环转动起来,解决森林认证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现实问题,实现森林认证的内生发展。除个体消费者外,政府、大型采购商的组织购买行为也是增加市场需求的重要方式,可借助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构建组织购买行为决策模型,明确组织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企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向生态系统服务认证领域拓展,实现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的并驾齐驱。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升级,那么森林认证领域的研究也不应只限定于产品层面。我国于2021年颁布了《中国森林认证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中国森林认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2项行业标准,成为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的第一梯队国家。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继获得CFCC认证,这为国内森林认证研究提供了丰富和特殊的研究材料。未来应加强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国家公园、碳中和等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研究,结合中国森林认证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致力于解决前沿问题,引领全球森林认证研究的潮流。

    第三,关注森林认证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环境、社会影响,向世界讲好中国森林故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森林认证效益的评估还比较单一,仅关注到了经济效益,缺乏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量化研究,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性评估。中国作为森林净增长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引领了全球绿化事业发展,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充分挖掘森林认证在中国绿色奇迹创造历程中的作用,在以下3个方面着力:①关注时间层面的长期性研究。现有研究几乎只关注了森林认证1 ~ 5年内的短期影响,缺少长期影响的证据。应延长时间尺度,尝试借助大数据等监测手段,动态地体现森林认证所带来的变化程度。②增加区域层面的大尺度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一国内某一地区的小尺度研究,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应拓展空间尺度,从局部研究向区域甚至全球转变。③丰富典型地区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森林认证“北快南慢”的发展格局,现有研究大多偏向欧洲、美洲、亚洲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形成了“发达地区为主、新兴经济体国家为辅”的研究格局。应加强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集体林区等主体以及天然林、竹林等资源的关注,在中国情境下探索森林认证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推动森林认证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

  • 图  1   1993—2022年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

    图  2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  3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 [1]

    NUSSBAUM R, SIMULA M. The forest certification handbook[M]. London: Routledge, 2013.

    [2]

    GEREZ P, ALATORRE E. Challenges for forest certification and community forestry in Mexico[M]. Mexico: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21.

    [3]

    RAMETSTEINER E,SIMULA M. Forest Certification—an instrument to promot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7(1):87-98. doi: 10.1016/S0301-4797(02)00191-3

    [4]

    CERUTTI P O,LESCUYER G,TACCONI L,et al. Social impacts of the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Certification in the Congo Basin[J].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17,19(4):50-63. doi: 10.1505/146554817822295920

    [5]

    NEBEL G,QUEVEDO L,JACOBSEN J B,et 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forest certification:the case of FSC in Boliv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5,7(2):175-186. doi: 10.1016/S1389-9341(03)00030-3

    [6]

    LEE J Y,CHANG C H. Efforts toward creat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mall-scale certified forestry firms in Taiwan[J]. Sustainability,2019,11(9):25-45.

    [7] 彭晓英,岳上植. 森林认证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机理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81-84.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3.01.020
    [8] 徐斌,陈绍志,付博. 中国林业企业开展森林经营认证的动力与经济效益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14,34(1):78-83. doi: 10.3969/j.issn.1005-9709.2014.01.014
    [9] 田明华,史莹赫,高薇洋,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影响因素研究及贸易潜力测算[J]. 林业经济问题,2018,38(5):10-18 , 100. doi: 10.16832/j.cnki.1005-9709.2018.05.002
    [10] 田刚,潘超.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3,349(9):37-44. doi: 10.13510/j.cnki.jit.2013.09.002
    [1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15.02.009
    [12]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13]

    LEMES P G,ZANUNCIO J C,SERRÃO J E,et al. FSC pesticide policy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certified tropical planta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7,24(2):1283-1295. doi: 10.1007/s11356-016-7729-3

    [14]

    PEZDEVŠEKMALOVRH Š,BEĆIROVIĆ D,MARIĆ B,et al. Contribution of FSC certification to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of state forests in selected southeast European countries[J]. Forests,2019,10(8):648. doi: 10.3390/f10080648

    [15]

    PALUS H,KRAHULCOVA M,PAROBEK J. Assess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s a tool to support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J]. Forests,2021,12(3):300. doi: 10.3390/f12030300

    [16] 马爽,田明华,刘诚,等. 森林认证促进天然林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J]. 林业资源管理,2021(3):19-27. doi: 10.13466/j.cnki.lyzygl.2021.03.004
    [17]

    BLACKMAN A,GOFF L,PLANTER M R. Does eco-certification stem tropical deforestation?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Certification in Mexico[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8,89(5):306-333.

    [18]

    BLUMRÖDER J S,HOFFMANN M T,ILINA O,et al. Clearcuts and related secondary dieback undermine the ec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FSC certification in a boreal forest[J]. Ecological Processes,2020,9(1):1-9. doi: 10.1186/s13717-019-0204-6

    [19]

    VAN H,CASHORE B. Forest certification: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impacts[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8,32(56):104-111.

    [20]

    SAVILAAKSO S,CERUTTI P O,MONTOYA Z G,et al. Timber certification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 in forest governance in Cameroon,Indonesia,and Peru[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diversity Science,Ecosystem Services & Management,2017,13(1):116-133.

    [21]

    DEGNET M B,VAN D E,INGRAM V,et al. Forest plantations' investments in social services and local infrastructure:an analysis of private,FSC certified and state-owned,non-certified plantations in rural Tanzania[J]. Land Use Policy,2018,79:68-83.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8.07.041

    [22]

    HĂLĂLIȘAN A F,POPA B,HERASS I,et al. Proced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Forest Certification Audits:an empirical study in Romania[J]. Forests,2021,12(2):172. doi: 10.3390/f12020172

    [23]

    MITEVA D A,LOUCKS C J,PATTANAYAK S K.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in Indonesia[J]. Plos One,2015,10(7):245-255.

    [24]

    TYSIACHNIOUK M S,MCDERMOTT C L,KULYASOVA A,et al. The politics of scale in global governance:do more stringent international forest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protect local rights in Russ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21,125:102407. doi: 10.1016/j.forpol.2021.102407

    [25] 马爽,田明华,李瑞达,等. 基于中国林产品出口企业视角的应对木材合法性要求策略评价及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4):62-6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064.y
    [26]

    ARMIR N A Z,ZAKARIA S,BEGUM R A,et al. The readines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ood-based industri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J]. BioResources,2020,15(2):2971-2993. doi: 10.15376/biores.15.2.2971-2993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钟华,段丽华,谢志勇,严毅,甘云浩,赵苗,靳博文,徐钡昌. 昆明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经营途径. 林业科技通讯. 2024(08): 21-2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3
  • HTML全文浏览量:  89
  • PDF下载量:  35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5-29
  • 录用日期:  2023-03-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5-29
  • 发布日期:  2023-06-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