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gs Being Connected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Leading Role: an Introduction to Mr. ZHAI Zhong-qi’s Academic Thoughts
-
摘要: 翟中齐先生是林业经济管理界的前辈,他在林业区划和森林生态经济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强调区域性林产工业结构与布局、林业多种经营与综合发展、森林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区划等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翟中齐先生的学术品质、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勉励后人,传承学习,并从他的学术经历和思想中体会他谦虚谨慎、追求真理的品质,也为学术的传承和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Abstract: Mr. ZHAI Zhong-qi is a senior researcher in the field of fores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particular, he has very high attainments in forestry regionalization and forest ecological economy. He is pragmatic, diligent and eager to learn, and emphasizes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diversified forestry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rational layout and zoning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o on, which are still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da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Mr. ZHAI Zhong-qi’s academic thoughts from the aspects of his academic characters, academic contribution and academic thoughts, so as to encourage future generations to inherit and learn, and understand his modesty, prudence, pursuit of truth and other characters from his academic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to make bet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for fores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翟中齐先生,男,生于1936年,江苏省溧阳市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同年被分配至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任教,2004年退休。1995年,翟中齐先生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翟中齐曾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全国经济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林业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林业区划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林学会理事等。
一. 翟中齐先生的学术品质
一 谦虚谨慎,勤奋好学
翟中齐先生谦虚谨慎,而且勤奋好学。翟先生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林学院工作。他未曾以中国最高学府毕业生自居[1],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经济地理专业知识与林业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学科交叉,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出一条独特的学术之路。同时,先生意识到自己林业知识的欠缺,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开始学习林业专业知识。在自学林学知识的同时,翟先生虚心向校内外林学、森林工业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求教,不耻下问,至今先生仍对当年为其答疑解惑的老先生们心存敬仰与感激。为了学习我国著名林学家吴中伦院士的《中国森林地理》,他与印嘉佑先生一道(以印先生为主)将该书的油印本全文抄写下来。也正是这种虚心而勤奋的精神为先生打下了厚实的林学基础,支撑了先生在林业经济地理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和研究。
二 追求真理,求真务实
翟中齐先生在事业上求真务实,一直以追求真理作为学术道路的信条。他深知“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无论是在业务学习上还是学术研究中,先生一贯注重实地调查研究,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学习林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了解气候气象、地貌与木材采运的关系,他到东北国有林区、西南高山峡谷林区、南方集体林区等多个地区,学习考察不同气候气象和地貌条件下的木材采运方式和工艺流程,甚至与采运工人一起劳动,亲自体验气候、地貌对木材采运的影响。在林业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研究中,为了制定我国林产品加工产业布局的原则,他到当时我国的木材主产区−东北林区进行调查,发现林区木材向外单向运输很突出,车辆返空率十分严重,据此提出了关于林区林产加工布局的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国有林区“两危”问题,先生多次深入东北林区,通过与林场职工和干部座谈调研,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实行林地管理承包”的观点。20多年后的今天,东北国有林区的林地经营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先生观点的正确。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在对南方集体林区调研的基础上,先生提出了“我国林业重点基地应放在南方”的观点,这与我国当前林业产业,特别是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布局相一致。2004年,先生再次深入到大兴安岭林区调研,提出了“林区的多种经营将成为林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的观点,这和今天倡导的林下经济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先生的有些学术观点从当时看虽然超前,但其正确性终为林业经济发展实际所证明,因为先生的学术研究总是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中,选择的对象也是林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也体现了先生的务实精神与知识分子的国家责任感。
三 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翟中齐先生一生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作为一名学者,对正确的学术观点,不论是否“敏感”,先生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学术观点,不论是否“权威”,先生敢于直言批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林区承包经营问题在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先生不仅敢于提出“东北国有林区实行林地管理承包”的观点,而且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直接提交给当时的林业部部长。在学术讨论中,先生一贯以直言著称,有时不免冒犯一些“权威”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针对一位权威学者提出的“不久的将来,北京就成为沙漠之地”的观点,先生当面陈述自己的看法,并从经济地理角度陈述这一观点有偏颇之处。先生之所以在学术上敢于坚持讲真话,凭的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力量和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学术态度。
二. 翟中齐先生的工作经历
1960年8月,翟中齐先生被分配到北京林学院林业经济专业任教直至退休。北京林学院凭借专业性强、坐落于首都北京的优势,聚集了国内专业能力突出的一大批学者,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均来自全国名牌大学,教学水平比较高,因此,学校的教学竞争也十分激烈。翟先生讲授林业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他很强调林业经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要求学生深入山区、林区开展实践,进行调研。并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掌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修”,完善课堂学习。
1976年以后,翟先生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并决心追回“文化大革命”中浪费的时间。他曾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和西南林区等地进行调研;参与“三北”防护林规划、黔东南速生丰产林基地规划。在调研中,他将不同区域的林业进行比较,使地理学与林学实现了有机融合。从区域经济和区域生态角度出发,依据区域地理位置和林业资源优势,把握区域林业发展布局,从而撰写出说服力强的论文,为相关政府机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翟先生很快在国内林业经济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有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领域。
翟先生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的45年(68岁退休)中,不仅在校内开设多门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还开设区域林业经济(研究生)和中国林业经济地理课程。他撰写专著两部。其中《中国林业经济地理》一书,深受中国林业泰斗吴中伦院士的好评,并亲自为其撰写序言。该书填补了经济地理学科和林业经济学科的空白,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由翟先生撰写的《论林业工业布局》及《论用材林布局》等四十余篇论文和内部报告,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
三. 翟中齐先生的学术贡献
一 提出区域林产工业理论
1 对区域林产工业进行界定
翟中齐先生在1995年发表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区域性林产工业的研究》一文,对区域林产工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2]。他认为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寻找各自发展林产工业的优势,形成完善且区域特色突出的林产工业体系。翟中齐先生对区域林产工业的界定,实现了区域经济学和林业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将林产工业作为一个系统,实现不同区域林业生产的专门化。
2 提出科学合理的区域性林产工业结构与布局
翟中齐先生提出的区域性林产工业结构与布局,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将区域林产工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进行研究,并根据系统中各产业分工的不同,将其分为5个大类:经营类、依附类、关联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类[2]。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区域林产工业的布局结构应注重使5大类产业保持合理比例。此外,翟中齐先生为区域林产工业提出合理的布局结构,即一个核心,六个圈层。
在区域性林产工业布局结构图中,翟中齐先生强调核心企业的布局应与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相适应。一个核心,是系统主导专门化企业。第一圈层,实质上由核心企业的补充性企业组成,核心层企业决定其布局分布。第二圈层企业是核心企业与补充性企业衔接部分,核心企业和第一圈层企业决定其布局分布。第三圈层企业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居民分布状况。第四圈层由直接为区域服务的农业单位组成。第五圈层企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第六圈层企业是为居民服务的各种非生产机构。区域性林产工业应该把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区域性林产工业生产布局坚持更大程度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并以区域布局优化理论作为布局的基础。这些理论与观点,对其他工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 强调改革原有森工管理体系
经济区域化、企业集团化、产业组织优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原则和有效措施。依据当时“十四大”报告的精神和原则,1996年,翟中齐先生在《我国林区区域性林产工业的区域范围研究及政策建议》一文中以此为指导思想,根据林区的特点和林产工业的产业特性,提出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区域性林产工业是充分发挥林区优势[3]、振兴林区经济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翟中齐先生提出,要在区域林业生产条件相似、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最大地减少运输工作量、资源适应林产工业发展需要、中心城镇与腹地相结合、尽量照顾自然区域和自然地带的界限、保证行政界限的完整性七大原则的指导下,划分林业区域。
在国有林区,林业局是组织林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但它们是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林业局局址、林场的生产设施和住宅设施建设均按照单一木材生产格局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林产工业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前,部分东北林业局的规模较小,限制了这些林业局林产加工业的发展,也削弱了各林业局的技术实力。相反,在行政规模上,林管局的规模又过于庞大,增加了组织的难度。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区域性林产工业发展的需要,翟中齐先生提出,应撤销东北国有林区林业局和林管局,2 ~ 4个相邻林业局合并成小区域的集团公司[3]。
在西南和西北国有林区,林业局规模较小,木材产量一般在年产10万m3以下,林管局年产量约40万 ~ 60万m3。但由于林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林业局往往经营面积较大,今后应向林管局方向发展,建设林产加工业。翟先生认为,在这些地区,区域性林产工业建设的重点不在林区,而在林区附近的中小城市。随着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选择以林管局或专区为单位进行区域林产加工业建设,如金沙江林管局。林产加工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山区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3]。在南方集体林区,自然条件好,资源储备充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地区在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社会资源方面已基本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林产工业在该地区发展很快。但是小企业四处发展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不仅给管理带来极大挑战,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企业的恶性竞争。林产工业产品相似,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林产工业区域特色不显著,不能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南方集体林区林产工业的竞争力和有效发展。所以,在南方集体林区组建区域性的林业企业集团,建设区域性林产工业体系就更为迫切。翟先生根据当时情况,提出县(市)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但是县级作为林产工业的基本经营单位(区域)是偏小的。在南方集体林区的158个重点县(市)中,只有少数几个县(市)的木材产量相当于东北地区的规模。如福建三明市所属12个林业重点县(区),木材年产量最高者达30万m3,最低者仅5万m3左右,一二个县(市)不能满足青州造纸厂、南平造纸厂等大型加工企业对木材原料的需要。因此以县(市)为基础开展林产工业建设将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大规模综合发展,这造成了中国林产工业趋向小型化、加工层次低级化、资源分散化,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有行政区划情况下,翟中齐先生认为建立南方集体林区林产工业体系应以区或州为单位。
三 强调林业多种经营与综合发展
1 东北、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活动的研究
翟中齐先生认为,在21世纪,政府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4]。同时,国有林区及整个林业的发展方向也应进行相应调整,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在新形势下,经营模式多元化及其发展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发展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诸多问题: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结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与森林资源的利用关系,林业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问题都与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乃至影响相应的林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因此,合理处理以上问题迫在眉睫。为此,翟中齐先生系统地研究了东北内蒙古林区的多种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翟中齐先生针对东北、内蒙古林区存在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不平衡,从事多种经营的风险大,技术落后和资金短缺等现有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适合当地的解决对策。首先,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充分合理地利用林区各种资源,实现林区多元化经营,并转变和纠正其中出现的误区和错误观念。当地政府应抓紧实现林区、林业企业的多种经营,将多种经营发展为林区经济支柱。其次,建议国家商业银行向林业企业发放贷款,以发放启动资金支持其发展。此外,股份制应成为多元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形式,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特色,为逐步转向多元化经营,政府应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等。
2 山西省林业区域战略发展与多种经营
翟先生在2003年发表的《山西林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一文中,从山西省在华北经济区及其文化方面的地位综合考虑,认为山西省森林覆盖率至少应达到40%[5],并结合地方特色和政府政策等提出山西省应进一步发展的林业经济重点项目。翟先生认为,山西省除重点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环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外,还应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提升林业层次。
根据山西省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分布情况,翟先生对山西省林区生产经营情况提出具体建议。如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沙棘在山西省各山地丘陵县几乎都有分布,应对其加以开发利用;也应利用酸枣资源开发酸枣汁、酸枣面、酸枣仁等产品[5]。充分利用山西省林业资源和行业优势,采集加工野生资源,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森林环境,搞特种养殖、林下种植开发等,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这不仅可以缓解因天然林禁伐所产生的经济危困状况,同时也是林业开发新市场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要站得高一些,可以把眼光放到国际市场。
四 完善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
1 对生态经济问题的严格界定
在1996年发表的《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关系的浅见》一文中,翟中齐先生对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矛盾统一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6]。他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既矛盾又相辅相成。当人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吃穿问题时,处于为吃穿而向自然索取并毫无生态环境的效益意识的阶段;当人类社会进入高水平物质文明时代,他们需要并有能力处理生存环境问题。“经济生态”和“生态经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生态经济”是指在经济建设和工农生产中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观点。应该基本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或通过生态工程,营造出新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处于良性的循环。“经济生态”是注重生态建设(生物、水利等措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包括:生态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生态工程竣工后,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工程的直接收入。这些都是经济生态所需要研究的课题。
2 提出生态经济计量问题
翟中齐先生在1985年发表的《生态经济雏论》中,就森林生态经济具体计量问题做出了系统性论述[7]。关于森林引起降水的计量问题,翟先生认为目前有关学者对降水量对农、牧业带来的收益有多大的问题争议颇大,需要把地形造成的降水与森林作用带来的降水区别看待。森林滞洪的经济计量,翟中齐先生认为应直接计入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范围之内,因为洪水的危害程度,一方面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与灾区损失的程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民用建筑)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选择以上两个方面的对等条件进行比较。
关于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计量问题。森林可以增加林地含水量(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别)。国内外有些林业工作者用建造同样灌溉工程的投资费替代计量林地蓄水服务价值。翟先生指出,这种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水库的水是为农田灌溉或工业、居民提供用水而专门修建的,并可以人为进行调节,雨季蓄水,旱季使用蓄积水灌溉。储存在林地的水只能用于森林内林木、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所以这一价值可反映到林木和林副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否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计算。森林涵养水源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径流量,在干旱期和丰水期进行径流量调控。此外,森林调节径流的经济价值计量中应扣除水电部门和航运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量。
关于森林保土、保肥的经济计量问题。森林保土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防止和减少泥沙淤塞下游的河道和水库,土壤保持有利于保护林地生产力和保肥。在计量过程中,减少淤泥的价值应直接计入森林的生态经济价值之中。在具体计量时,应首先与对照区域进行比较,并总结河流、湖泊、水库淤泥沉积规律,分别计算出各地区相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是将减少损失的库容量乘以单位库容的投资量或排除泥沙单位工程量的成本。当然,还要扣除其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花费。森林保住了土壤肥料中的氮、磷、钾等其他元素。肥料流失本身是一种损失,因而,多数文章利用损失肥料的成本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计量。翟先生指出,这种计算方法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不必要的重复计算。森林保土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防止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生产能力的丧失。原本森林茂盛生长的地方,经砍伐后变成荒漠,失去生产能力,而荒漠化治理的成本是十分庞大的,它与土壤中的养分损失是不对等的。
关于森林中栖息和生长的动植物的经济计量问题。森林中的动植物依赖于森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受益于部分鸟类、野兽和昆虫的存在,它们可保护森林或促进林木的生长。森林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国家以市场价值法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价值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应重新考虑。野生动植物是天然资源,没有价值。以上方法计算的价值只是捕获它们时的劳动量,而不是它们本身的“价值”,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此外,翟先生指出,用除虫害成本替代计算益鸟益兽价值也是一种重复计算。通过人工管理的益鸟益兽由于保护森林而得到的效益都会反映到林木的价值中,不必重复计算,但是应计算农业生产受益的价值量。
对于农田、草原、果园和橡胶园防护林经济价值的测算问题。农田防护林效益的计量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并且在各地也有一定的进展。翟先生指出:在衡量经济价值时,不能只将某一年的效益用于经济计量。因为防护林有自己的生长模式和规律,因此应使用防护林一个生长周期的效益进行计算,在计算时,有必要扣除受林木占地和胁地影响的部分产出,注意防护林占地对原有生产用地(耕地、经营草地、果园)的影响。橡胶林等防护林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占用土地,因此应扣除土地损失的价值。但是,对于新开垦的荒地,并原本是防护林规划的土地,就不必扣除相应的土地损失价值。
关于森林释放O2的经济计量问题。森林内所有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都会释放O2,这类似于人们呼吸作用的生理功能,没有这一化学过程就难以维持生命。然而,在衡量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人们从未测量过人们呼出的CO2(植物所需要的)。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是按比例存在着,不会被人们和其他生物所改变。CO2多了固然不好,但O2比重大了也不一定好。世界各地的气体成分大致相同,所以,翟先生认为,树木放氧这一生理功能没有必要计算价值量。
翟先生强调,在对森林生态效益或森林生态经济进行研究时,系统的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森林能给一些部门带来好的效益,也不能忽视森林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只有通过系统分析才能正确评价森林的作用。
四. 翟中齐先生学术思想评价
翟中齐先生的学术思想可以用“物物相关、民生为本”来总结。他的学术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传播生态理念、开拓林业区划、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中。
一 生态理念的传播者
翟中齐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生态经济相关领域展开逐步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文章,为生态理念在社会各研究领域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1995年发表的《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关系的浅见》中,翟先生在保持严谨风范的同时,形象化地指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使非生态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6]。他指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矛盾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其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当过度破坏后,大自然却以灾难性的力量对人类进行报复。近年来,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这一看法在当今看来仍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这种“物物相关”的生态性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学术生涯当中,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
二 林业区划的开拓者
翟中齐先生将自己经济地理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林学知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林业区划理论,并为国家林产工业区划提出具体的建议,为原有林业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体现了科研为国家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此外,他撰写的专著《中国林业地理概论:布局与区划理论》,发表的《应该重视林业建设布局》《论用材林建设布局》《我国森林工业发展的布局和规模问题浅析》《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布局和区划的研究》等20余篇在林业区划领域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中国林业地理概论:布局与区划理论》[8]一书中,翟先生强调林业工作者在规划设计中应当考虑成林后的最佳经济效益和防护效益。林场和林农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可以扩大再生产,提高林分质量。要获得成林后的最佳经济效益,就要从林地区划、树种选择、采种、育苗、造林、保护、培育、采伐、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充分注意,产品要适应市场需要而且达到优质优价[9-10]。翟先生提出,我国林业产业要改变过去有什么种子育什么苗,有什么苗造什么林,等到成林成材再找销路的被动局面。这些研究既有一定的创新,又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既是科研的宗旨,也是翟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个反映。
三 孜孜不倦的求学者
翟先生到北京林业大学执教前,对林学涉猎不多。为了补上林学知识,翟先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工作期间,结合经济地理专业知识,对林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然而,直到退休后,翟中齐先生仍认为自己仅是一个“非林学的地理系毕业生”,在林业专业是个“外行”。翟中齐先生在工作期间发表了许多影响力巨大的文章,但他始终保持科研工作者谦逊好学的精神。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前进,原有的观点会出现欠缺,需要有完善的地方,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深入实践学习,才能探索出对林业产业发展更“有用”的经营管理理论。这种强调不断学习、实践,尤其强调不断地从自然中学习、实践的思想,是翟先生“区域生态”理念和“物物相关”理念在人格上的一个反映。另外,翟先生在教学中也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和“读书人的责任”,也和他“民生为本”的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
[1] 陈建成. 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2. [2] 田明华, 翟中齐. 区域性林产工业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5,17(S4): 28-33. [3] 田明华, 翟中齐. 我国林区区域性林产工业的区域范围研究及政策建议[J]. 林业经济问题, 1996(4): 19-22. [4] 张微, 翟中齐. 东北、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 45-49.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04.03.011 [5] 陈建成, 何鹏, 翟中齐. 山西林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J]. 林业经济, 2003(5): 37-39. [6] 翟中齐. 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关系的浅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18(S4): 51-53. [7] 翟中齐. 森林生态经济雏论[J]. 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5(1): 51-57. [8] 翟中齐. 中国林业地理概论: 布局与区划理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9] 翟中齐, 张颖. 认识东北林业[N]. 中国绿色时报, 2004-02-24(3). [10] 翟中齐, 张颖. 林区棚户区改造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N]. 中国改革报, 2015-10-27(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21
- HTML全文浏览量: 448
- PDF下载量: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