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研究的多学科范式

武立红

武立红.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研究的多学科范式[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2): 125-13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9
引用本文: 武立红.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研究的多学科范式[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2): 125-13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9
Wu Lihong. Multi-disciplinary Paradigms of "Ecolog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2): 125-13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9
Citation: Wu Lihong. Multi-disciplinary Paradigms of "Ecolog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23(2): 125-130.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3019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研究的多学科范式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教学与研究项目“英汉-汉英口译”(2021KCSZXY02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武立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语言教学。Email:wlh2012@bjfu.edu.cn 地址: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 中图分类号: G420

Multi-disciplinary Paradigms of "Ecolog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摘要:

    人类曾过度关注和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自然规律,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出现了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缺失等生态环境危机。进入21世纪,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要树立新的生存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研究和热议的主题之一。通过广泛研究,论文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 + 社会思想”“生态 + 文学”“生态 + 语言学”和“生态 + 翻译”四个重要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生态+”研究的宏观图谱,彰显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关切,也为应对生态挑战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维度。

    Abstract:

    Humans once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and pursued the maximization of their own profits, ignoring the laws of nature, which led to the tens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lack of biodiversity appeared. In the new century, humans are increasingly aware that only by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survival, respecting, conforming to and protecting nature c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 achieve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ecolog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rough extensiv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paradigms of the four important disciplines of "ecology + social thought", "ecology + literature", "ecology + linguistics", and "ecology+translation"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aders with a macro-map of "ecological+"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concerns of the scholar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lso providing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insights for addressing the eco-challenges.

  • 目前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 000多座国家公园[1]。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国家公园及其管理也开始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相关研究[2],之后也有学者持续探索国家公园管理,如张晓[3]、柳尚华[4]、刘鸿雁[5]、郑敏等[6]、费宝仓[7]、唐芳林等[8],同时学者们也在国际上介绍国内的国家公园研究,如WANG L Y等[9]、HE S Y等[10]、WEI Y等[11]等。研究者所在机构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5-18]、西南林业大学[19-21]、北京林业大学[22-24]等。WANG G Y等[25]分析了当前与中国国家公园有关的政治、制度、法律、环境和经济问题,并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保护范式逐渐转移,已认识到参与式和包容性方法对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中国偏离这种理解和实践可能最终会损害当地社区的权利,并有可能阻碍国家公园旨在保护这一目标的实现[2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内包含着7类自然保护区[27]。陈耀华等[28]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国家公园本身的资源中所能容纳的生态基底以及国家公园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有关要求。徐嵩龄[29]认为国家公园的概念主要从功能、面积、价值和人类关系等4方面来探讨。唐芳林[30]指出国家公园就是自然保护地的另一种说法,它由国家进行划定和管理。而针对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文献则肇始于1983年王献溥的探索[2]。近期有学者从人地关系、规章制度、生态经济、产业结构和系统性5个方面对国家公园管理进行了较科学的梳理[31]。虽然也有学者对国家公园管理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但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总体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国家公园管理问题,早期多是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资源保护经验进行说明[32]。在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梳理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整体情况,理清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脉络,寻找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核心研究机构、团队联系,对明确以后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确定合作对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通过梳理近期的研究主题、重点内容、研究趋势和国家基金资助情况,对促进国家公园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智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首推数据收集,应注重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以期达到客观、准确而又全面的目的[33]。中国知网(www.cnki.net,简称CNKI)涵盖自然与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诸多内容,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4]。为全面了解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中文文献分布情况,笔者以主题为“国家公园管理”在CNKI中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20日,共检索到文献946篇,剔除会议、通知、报纸及期刊中的公告等记录,最终得到有效学术文献753篇,这些文章发表于1983年至2019年之间。

    CiteSpace是定量化研究学术文献的可视化工具,通过综合分析有关的文献信息,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能够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主题、热点和发展全貌进行全景式展现[35]。本文基于CiteSpace,对收录在CNKI中有关国家公园管理内容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运用Excel量化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文献,绘制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图(见图1)。通过对发文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者了解该领域受关注的变化趋势。

    图  1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发文数量时间分布

    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按发文数量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①缓慢探索期(1983—2002年),这一阶段文献发表数量极少,最多年份也只有7篇(2001年),平均年发文仅2.35篇,说明这一阶段对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刚刚起步。②快速成长期(2003—2012年),在这一阶段发文数量增加迅速,平均每年发文21.9篇。2006年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这一探索性试点极大提升了中国学者对国家公园及其管理的研究兴趣。数据表明,经过一段漫长的摸索之后,在地方实践探索的引导下,国家公园的学术关注度大幅提高。③高速发展期(2013—2019年),在这一阶段,发文数量呈现“喜马拉雅山式”增长,仅2013年为45篇,2019年迅速增长到106篇,平均每年发文69.57篇。2014年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以及衢州市开化县获得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县的称号;2015年国务院又相继提出在9个省份同时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同期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使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热度极大提升,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探讨国家公园的管理,也体现了研究的政策导向性。

    通过CiteSpace得到发文作者和共引作者图谱(见图2),由此可以分析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强度的演变过程。

    图  2  1983—2019年研究国家公园管理的发文作者图谱

    分析发现发文作者图谱的网络结构比较分散,网络密度为0.0018,节点477个,连线200条。这说明部分研究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组成了若干作者群,但是整体来说大部分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在CiteSpace的发文作者知识图谱的属性表中可以看出,苏杨、杨锐和唐芳林发文量最多,分别为16、14、13篇(见表1)。这说明研究主力还是集中在少数学者,他们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  1  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
    作者发文篇数
    苏杨 16
    杨锐 14
    唐芳林 13
    吴承照 8
    孙鸿雁 8
    何思源 6
    张玉钧 6
    钟林生 6
    高科 5
    王献溥 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高被引文献是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公园管理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别为张晓、柳尚华、刘鸿雁、郑敏、费宝仓、崔丽娟、孟宪民、王应临、朱华晟、申世广。张晓的《国外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管理和经营评述》被引频次最高,为132次,其他的被引频次也都在50次以上,说明这些文献在国家公园管理研究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这些文献研究的水平都较高。通过观察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主要集中于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经验研究。较早将国外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的张晓、柳尚华、刘鸿雁、郑敏等学者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分析这10篇高被引文献的刊源发现,有6篇CSSCI/CSCD刊源和4篇中文核心期刊,说明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水平。

    评价某个领域的研究热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分析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36]。发文机构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到国家公园管理研究机构图谱(见图3,CiteSpace以字体大小的方式呈现出数量或频次,字体越大说明数量或频次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连线的粗细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强度。下同),分析发现,研究机构图谱中共有323个节点,117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2,表明机构之间合作程度较低。从机构发文数量的统计发现,机构发文量前10名中北京林业大学为42篇,在所有的研究机构中发文量最高。接下来3位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文量分别为24、17、16篇。其余分别为西南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为15、15、15、14、14、13篇。这种情况与上述单位成立了国家公园专业研究机构或者相关的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国家公园管理研究领域的主力是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并且取得的学术成果也较为丰富。

    图  3  研究机构图谱

    文献的知识信息标签是通过关键词来体现的,可提炼概括全文内容,能够对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整体现状快速深入地掌握,也可开展可视化分析[37]。通过CiteSpace可得到关键词图谱(见图4)。

    图  4  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图谱

    分析发现共有节点631个,连线983条,网络密度为0.0049,可以充分说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领域的集中程度较高,学术研究网络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了更加清晰地对图谱内容进行展示,分别对频次与中心度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进行了提取(见表2 ~ 3)。

    表  2  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
    序号关键词频次
    1 国家公园 314
    2 自然保护区 71
    3 管理 56
    4 管理体制 48
    5 风景名胜区 39
    6 国家公园体制 39
    7 风景园林 34
    8 管理模式 33
    9 森林公园 29
    10 公园 24
    11 公园管理 24
    12 自然保护地 22
    13 美国 21
    14 国家森林公园 21
    15 园林 1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中心度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
    序号关键词中心度
    1 国家公园 0.41
    2 自然保护区 0.27
    3 美国 0.20
    4 保护 0.19
    5 风景名胜区 0.18
    6 公园管理 0.18
    7 管理 0.15
    8 管理体制 0.15
    9 世界遗产 0.15
    10 国家地质公园 0.12
    11 新西兰 0.11
    12 投资 0.10
    13 森林公园 0.09
    14 国家森林公园 0.09
    15 公园 0.0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合图4表2 ~ 3可以看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管理体制、风景名胜区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都较高,表明研究主题较集中;其他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相对较低,说明国家公园研究内容繁多且零散,研究主题之间横向关联较少。同时对表2 ~ 3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虽然关键词在两类排名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表现出整体一致性。其中频次与中心度都较高的关键词共10个,分别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管理体制、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公园、公园管理、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关键词展示了在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初期对国际经验的借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高频词则体现了我国国家公园管治模式的雏形。在整个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网络中,这些关键词是重要节点,很多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要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

    通过CiteSpace可得到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前沿时区图(见图5)。

    图  5  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前沿时区图

    通过图5可以看出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1983年至2002年是该领域的萌芽时期,国家公园的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被引入到国家公园的知识体系中。该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借鉴其优良经验以及应用到中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上来。从2003年开始,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就开始显著增加,原因在于政府对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视,肯定了国家公园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各地国家公园的建立与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解决各个地区在建设国家公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第3个阶段是在2013年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通过查看时区图最近年份的节点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能源管理、保护管理、人民政府、保护地规划体系、产权管理、管理体制、交叉管理、使用评价、伙伴关系、管理机构设置、保护地役权、功能分区、生态补偿等关键词开始涌现出来,说明这一时期研究的前沿热点已经转到了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方面,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国家公园管理研究也由宏观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探索国内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成果,能为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贡献中国智慧。借助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国内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经历了由缓慢到高速发展的过程。国内最早出现国家公园管理的文献是1983年王献溥的《从国家公园的意义和作用谈广西武鸣大明山保护区的经营管理问题》,随后逐步增加。分析发文数量,可以将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划分为缓慢探索期(1983—2002年)、快速成长期(2003—2012年)和高速发展期(2013—2019年)3个阶段。2003年以前发文数量特别少,年平均仅为2.35篇。从2003年开始,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平均每年发文21.9篇;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直线式增长,平均每年发文69.57篇,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2)国内参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学者多而分散,领军学者逐渐形成。发文作者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18,表明网络结构比较分散;但存在200条连线,体现了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组成了若干作者群,形成了如苏扬、杨锐、唐芳林、吴承照、孙鸿雁、何思源等领军学者。较早将国外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的张晓、柳尚华、刘鸿雁、郑敏等学者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参与研究的机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居多,学术共同体雏形初现。研究机构图谱网络密度为0.0022,表明机构较多,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多。机构图谱存在117条节点连线,表明机构间的合作正逐渐增多,学术共同体雏形正在形成。

    4)学者研究的主题较为集中,但内容繁多。关键词图谱网络密度为0.0049,表明研究主题相对较为集中;从频次和中心度看,国家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都较高。而图谱中631个节点和983条连线,以及频繁出现的各类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美国、公园管理等高频词,说明研究内容多样性的特点。

    5)国内研究的趋势由学习借鉴向自我创新发展。从文献研究前沿分析,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研究特点。缓慢探索期(1983—2002年)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说明最早学者们更多是学习借鉴;快速成长期(2003—2012年)则集中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的研究,表明学者们围绕各类保护地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管理;高速发展期(2013—2019年)集中到合同能源管理、保护管理、保护地规划体系、产权管理、管理体制、交叉管理、使用评价、伙伴关系、管理机构设置、保护地役权、功能分区、生态补偿等方面,表明最新的前沿热点已经转到了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方面。

    当前,正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公园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已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发展到现在的实践研究。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研究内容正转向更加具体的管理研究。目前合同能源管理、保护管理、人民政府、保护地规划体系、产权管理、管理体制、交叉管理、使用评价、伙伴关系、管理机构设置、保护地役权、功能分区、生态补偿等研究开始凸显。研究内容比石健等[38]分为运营管理、社区管理和资金方面更加具体。对于在今后应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细化,使国家公园管理的研究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2)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公园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今后一段时间依然可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力度,拓宽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同时,也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国家公园管理中自然与人文等方面的互动机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研究方法多样化。多样的、新技术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更加适合中国的实际,因此可以运用进化理论、互动理论、结构理论与批判理论等,也可以运用诸如新人文主义等方法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理论。

    4)研究视角正向多学科交叉拓展。要大胆突破现有旅游研究视角,拓展多学科视角对国家公园建设进行研究,如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加强对国家公园管理主体的重视,改变传统研究的狭隘性,从管理机制、体系、主体等出发,对其可持续性等进行研究。

    5)创造条件促进学术共同体形成。一方面应加强同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在继续支持研究主力的同时,也应鼓励设立多样化的基金资助,积极推动学术个体研究能力提升,形成学术百花齐放的生动活泼局面。

    6)重点关注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实践的研究。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集中关注国家公园管理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类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学者多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出发,注重研究我国国家公园管理的机制和体系等管理理论层面的问题[17, 39-41],而国外的学者则更注重研究具体某个国家公园出现的管理实践问题[42-44]。随着我国国家公园实体的建立,国内学者应及时转向具体的国家公园管理实践研究,以此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快速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7)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公园各方面的管理上面,包括各类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并且由最初的借鉴他国管理经验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管理之路转变。对未来我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学者们可转向具体的国家公园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1] 荀利波. 文学生态学研究:基于学术史梳理的讨论[J]. 文艺评论,2017(12):66-76.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EB/OL]. (2007-10-25) [2022-06-11]. 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101/6429414.html.
    [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EB/OL]. (2012-11-18) [2022-06-1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8/c1001-19612670-2.html.
    [4]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8) [2022-06-1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5]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5-19)[2022-06-1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l.
    [6]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EB/OL]. (2021-04-23) [2023-02-01].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1-04/23/c_139901359.htm.
    [7] 许勤华. 读解二十大报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发展[EB/OL]. (2022-10-26) [2023-02-01].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2-10/26/content_78485962.shtml.
    [8] 刘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Ⅱ.
    [9] 朱新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 当代外国文学,2003(1):135-140.
    [10] 尹雪梅,廖才高. 生态文学:西方批判文学的新范式[J]. 求索,2008(6):184-186.
    [11] 龙其林. 非人类中心膜拜、生态批评泛化及思想主题癖:对当前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中常见问题的批评[J]. 青海社会科学,2018(40):159-184.
    [12] 黄知常,舒解生. 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 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04(2):68-72.
    [13] 王宏军. 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J]. 外国语文,2019(4):84-89.
    [14] 段李敏. 生态语言学的渊源及研究范式[J].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9辑),2016(1):92-100.
    [15] 马俊杰. 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J]. 外国语言文学,2018(5):472-481.
    [16]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7] 王宁. 生态翻译学:一种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兴起[J]. 外语教学,2021(6):7-11.
    [18]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6):11-15.
    [19]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基础[J]. 外语研究,2010(4):62-67.
    [20]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2011(2):5-9.
    [2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2] 胡庚申. 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2017(5):1-5.
    [23] 胡庚申. 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 中国翻译,2019(4):24-33.
    [24] 胡庚申,罗迪江. 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J]. 上海翻译,2021(5):11-16.
    [25] 武立红. 生态翻译学“领着说”的脉动线路图[C]//吴江梅,鞠方安,彭工.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25-331.
    [26]

    CRONIN M. Eco-translation:translation and ecology in the age of the Anthropocene[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7.

    [27] 武立红. 中西生态翻译研究2.0范式之同名异质:兼《生态翻译:人类世时代的翻译与生态学》述评[C]//吴江梅,鞠方安,彭工.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20-326.
  • 期刊类型引用(4)

    1. 申明智,郑群明. 基于DPSIRM与障碍度模型的南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4(03): 71-79 . 百度学术
    2. 郑群明,申明智,钟林生. 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学报. 2021(03): 874-885 . 百度学术
    3. 张小鹏,孙国政. 国家公园管理单位机构的设置现状及模式选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76-83 . 百度学术
    4. 万浩宇,闫晨雨,王一三. 基于森林公园建设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1): 243-24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4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588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19
  • 录用日期:  2023-11-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30
  • 刊出日期:  2024-06-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