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

王佩玉

王佩玉.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87-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01
引用本文: 王佩玉.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3): 87-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01
WANG Pei-yu. Data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co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3): 87-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01
Citation: WANG Pei-yu. Data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co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7(3): 87-9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7101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改革项目 2015C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佩玉,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学、英美文学。Email:wangpeiyu_ruc@163.com 地址: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中图分类号: I106

Data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co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 摘要: 伴随生态与文化的影响, 生态文学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生态文学的讨论又无不浸润着对生态的关注。那么生态文学研究什么?生态文学的研究又走向何方?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核心、CSSCI来源文献及美国Web of Science收录的生态文学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对近20年中外生态文学研究文献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通过对主要作者、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热点、前沿领域, 发现了生态文学的新形式、国际前沿变化、生态文学研究的新机遇等。研究直观呈现了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现状, 并以此为据对生态文学之研究给予了建议和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ecology and culture, ecoliterature has entered people's view. Discussion of ecoliterature is always the concern of ecology. So what does ecological literature study? And where is its future? Based on the core and CSSCI-sourced documents from CNKI and literature from Web of Science on ecoliterature as data sourc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mapping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ies of ecoliteratur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By analyzing the lead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es,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etc., this paper discovers the core topics,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new forms of ecoliterature,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frontier, and the new opportunities of ecoliterature research are found. The paper presents a direct view of the study on ecoliteratu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end, this paper offers guidance and expectation with regard to future research.
  •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中国文人自古拥有春分沂水, 享受林泉之乐的追求和情怀。加之现代社会生态危机愈演愈烈, 更是把生态文化、生态文学带入了人们的视野。生态文学是一种“由文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艺术形式”[1], 它阐释的不光有微观上的生态平衡, 还有宏观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生态文学描写自然界万物山川, 也描写人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人们对生态文学的讨论无不浸润着对生态的关注。那么生态文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笔者查阅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关于生态文学研究的全部文献, 发现生态文学研究还只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探讨和个体的文本分析。一些综述性文献也只是作者一家之言, 其综述未必准确全面。本文与以往研究不同, 首次借助CiteSpace这一先进的科学计量学方法, 将信息技术、统计学方法与文学研究相融合, 借助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2], 对近20年国内外生态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察, 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把握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 进而便于读者准确深入地分析和挖掘生态文学研究。本文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展示上述研究内容, 并借助研究结果, 给后继的生态文学、文化研究者们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本研究借助的工具是CiteSpace, 使用版本5.1. R6 SE(32-bit)。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 目前它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信息可视化软件[3]。CiteSpace在国内的引入和应用肇始于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即大连理工大学“ WISE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并持续追踪科学知识图谱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动向的先驱者。2005年, 他与陈悦在《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一文中, 率先将“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译为“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并第一次提及陈超美教授针对科学中的范式、悖论和疑难等问题在知识可视化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4]。从此, CiteSpace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逐渐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它的独到之处在于, CiteSpace通过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文献的共被引数据, 考察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情况, 探测其发展的趋势或动向, 并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5]。CiteSpace图谱直观准确, 且可进行动态的分析, 其一般步骤包括确定主题词, 收集数据, 时区分割, 阈值选择、显示, 可视检测, 验证关键点[6]

    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CNKI及美国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搜索到的期刊论文, 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17年9月10日。其中CNKI以主题检索, 检索词为生态文学, 同时限制文献种类为期刊, 并限制期刊来源为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 以保证数据的质量; 限定检索时间为1997—2017年, 检索结果638条。WOS数据库限制在WOS核心合集, 用以保证文献的质量, 并限制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论文及会议论文), 语言限制为英语, 检索时间限制在1997—2017年, 并限制研究方向为literature (文学)或literary theory criticism(文学理论批评), 用以排除明显不属于该领域的文献。WOS数据库检索词为ecological literature(生态文学), 检索结果仅为36个。为进行有效的数据扩展, 笔者再以ecological literature criticism (生态文学批评, 检索结果5个)、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ory (生态文学理论, 检索结果4个)、ecological criticism (生态批评, 检索结果32个)进行主题检索, 国外相关数据检索结果共计77条。由于技术原因, 检索结果无法包括那些在文献标题、摘要和索引词中没有明确出现检索词但研究内容仍属于该领域的文献。因此为扩展国外文献研究样本的数量, 经专家建议, 笔者在已有样本中人工检索文献的来源期刊, 再从来源期刊检索符合生态与文学交叉领域的文献。这一做法的根据是如果该来源期刊刊登了一篇有关生态文学的文献, 那么它一定还刊载其他类似的文献。扩展后补充的数据共912条, 全部样本量共计989条。

    发文量是判断研究成果的一个最直接指标。以生态文学为主题检索词的检索结果为例,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数量按时间分布如图 1所示。收录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国际期刊发文按地区分布如图 2所示。从图 12可直观看出, 国际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以下简称SSCI)收录的关于生态文学研究的英文文献在数量上多于国内核心及CSSCI来源文献, 且SSCI收录的相关英文文献数量可观, 并呈现较为平稳的状态, 2014年达到顶峰。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在2011年达到顶峰, 同样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研究态势。从图 2还可直观看到, 中国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量居第二, 美国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见国内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还可以加大走向国际的步伐。

    图  1  国内外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
    图  2  国际文献发表地区分布图

    为科学检测近20年来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热点, 笔者将从CNKI检索得到的638篇中文文献导入CiteSpace, 设置timeslicing(时间切片)为1年, 即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分区进行统计分析。Node type (节点类型)设置为term和keyword (短语和关键词), term sources (短语来源)选择为title、abstract、keywords(即短语来源包括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等); term type(短语类型)选择为noun phases(名词短语)和burst terms(突现词), selection criteria(选择标准)为10%, 即选取在每一个时间分区里出现频次前10%的关键词。最后运用CiteSpace测算得出图 3的可视化图谱。图中的圆圈(即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 节点越大, 反映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越高。而我们知道, 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精炼。一个关键词在所在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多次出现, 则说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是该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节点由不同颜色的年轮构成, 节点的每一个年轮(时间分区)对应该关键词的出现时间, 由内到外, 年轮对应的时间由远及近。年轮的厚度代表在该时间分区里关键词出现的次数, 次数越多, 年轮越厚[7]。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其共现关系。连线越粗, 共现关系越密切。受技术原因影响, 一些非常小的节点文字难于清楚显现。另外CiteSpace还通过计算一个重要的指标来发现和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性: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 又称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度是测试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好比这个节点是一座桥梁, 它连接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团体, 如果没有这个桥, 其他人就无法沟通, 那么这个桥就具有一定的中介中心性。同理, CiteSpace的中介中心度也就好比这个关键词是一座连接更多研究的桥梁, 没有它, 其他的研究则难以沟通。因此中介中心度反映一个关键词在整个图谱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 它起到的连接作用越大, 这个节点的中介性也就越高。那些中介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 因为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 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8]。在彩色图谱中, 这些中介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以紫圈标志出来。换句话说, 这些紫色标志的年轮代表着研究热点。在图 3中, 最大的节点是生态文学, 在这个大的节点内部或周围分布了一些小的节点, 这说明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构成了一个cluster(聚类)。聚类意即有着相同主题的共引关系密切的文献被划分在一起。运用CiteSpace进行聚类计算, 得出图 4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被检测出71个聚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学研究的核心研究领域。根据图 3, 我们制作了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词表(见表 1)。根据图 4, 我们得出的主要聚类见表 2所示。

    图  3  近20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图  4  近20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聚类分析知识图谱
    表  1  国内被引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词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近20年国内研究主要聚类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科学探测国内生态文学研究整体状况, 笔者运用CiteSpace文献共被引分析(document co-citation analysis)和作者共被引分析(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对学者、研究机构、发文期刊进行统计。我们设置Time Slicing为1年, Selection Criteria为10%, 采用寻径算法(path finder), 得出了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在前10%的作者和研究单位的可视化图谱。图 5的节点代表作者或研究单位, 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学者或该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 数量越多, 节点则越明显。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与作者或者作者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 例如合作发文, 或某作者属于某科研机构。在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知识图谱中, 我们看到的是许许多多零散的点, 它们之间没有连接。因此我们可以判断, 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还大多是学者们自己独立的研究, 普遍缺乏合作。图 5是国内广大研究者们一幅集体合影的其中一个聚类图谱, 在这个聚类里研究者们聚类的主题是中国当代小说。根据CiteSpace的数据, 被引排名最靠前的作者、相关研究机构和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分别如表 345所示。

    图  5  国内研究者及科研机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
    表  3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学者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研究机构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国内排名前10位的生态文学高刊载量期刊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对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起重要作用的几位学者。被引频次排名第1的刘文良是一位研究颇丰的学者, 其研究主要是对生态文学领域的宏观论述。他主要论述的领域包括重视生态批评以提高社会的精神生态, 以及更好地应对自然生态危机[9], 后现代时期解构与颠覆下的生态批评的特征[10], 生态女性批评[11], 文化诗学与生态批评的结合[12], 以及对近年来生态文学研究的综述、生态文学的核心意义、生态文学的叙事方法[13]等。此外他还特别关注了生态电影的发展以及生态电影的研究, 例如对《狼图腾》小说的改编[14], 对狼文化的生态分析, 以及他提出的对微型小说、微型电影的生态分析[15]等。刘文良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文献正应对了我们之前分析出的生态文学研究热点。从科学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刘文良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研究文献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他对生态影视的研究也指引了最近几年国内研究的新兴热点。被引频次排名第2的吴景明也是一位多产的研究者。他对生态文学的伦理[16]、生态文学的社会功用[17]、生态文学与底层写作[18]、生态文学与东北地域小说[19]、生态童话[20]、生态文学与知青小说[21]、生态文学近20年的发展[22]都有论述。对贾平凹的作品《怀念狼》 [23]、废名的小说[24]也从人类生存困境的角度给予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吴景明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 覆盖了生态文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给后继的研究者们指明了许多可行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被引频次排名第3的高旭国, 又从新的角度丰富了生态文学的研究。他指出大学应该普及生态文化的教育, 包括普及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有着重要的社会功用[25]。他对国内生态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26]、生态文学研究的4种模式[27]、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整体情况[28]都做了宏观分析。此外, 他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29]、生态写作的意义[30]、哲夫的生态文学[31]、贾平凹笔下的生态危机[32]、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33]、新时期生态文学的创作[34]等都有论述。

    另一位学者汪树东也主要是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研究, 但生态角度的解读只是其研究中的一个维度。他对《狼图腾》中的生态意识[35],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生态观, 郭雪波[36]、张炜[37]、叶广芩[38]、徐刚[39]、苇岸[40]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都进行了解读。与前几位学者不同的是, 汪树东更关注具体的文本分析。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汪树东除了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文本进行分析之外, 他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审了西方漂流小说, 包括《鲁滨逊漂流记》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41]。另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龙其林, 笔者认为其主要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探索了中国的生态文学, 更是一位探索中西方生态文学间相互影响和联接关系的学者。他对中西方生态文学伦理[42]、西方生态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转化、西方生态文化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影响[43]等做了分析。同时, 他比较研究了中西方的一些生态文学, 例如论述了《瓦尔登湖》与中国的生态散文[44]、D. H.劳伦斯诗歌中的生态叙事[45]、中西生态文学中的神话叙事[46]、切米沃什诗歌的生态意识[47]等。龙其林对西方生态文学的关注, 以及在传播西方生态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重要方面做出了贡献。这些重要学者、期刊以及研究机构共同促进了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以及生态文学与文化的宣传。

    以探测国外生态文学研究基本情况为初衷, 我们对国外SSCI检索到的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得出国外研究被引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 ecocriticism (生态批评)、ecology (生态)、anthropocene(人类世, 即Crutzen等科学家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大约10 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地球系统的变化及适应)、postcolonial literature (后殖民文学)、ecological holism(生态整体主义)、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nature (自然)、posthumanism (后人文主义)、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后殖民生态批评)、romanticism(浪漫主义)、colonialism (殖民主义)、anthropocentrism(人类中心主义)、environment (环境)、eco-criticism (生态批评)、conservation (保留地)、culture(文化)、development(发展)、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生态意识)、environmental criticism (环境批评)、evil in literature(文学中讲述恶的故事)。国外研究检测出21个聚类, 其中最主要的有4个研究聚类, 聚类的主题分别是生态批评、生态整体主义、文化和环境。图 6是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部分研究聚类及关键词复合知识图谱, 从图 6可以看到生态批评研究聚类的相关主题。图 7展示的是国外生态文学研究的高频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如图 7所示, 在共被引网络中, 如果两篇文献被同一文献所引用, 这两篇文献(或两个作者)之间就存在共被引关系, 这种关系就体现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图 7中节点代表作者(被引频次越高, 节点越大, 显示的字体也越大)。从图 7我们可以得知, 国外被引频次前10位的作者依次是: Buell Lawrence(布伊尔·劳伦斯)、Huggan Graham (雷厄姆·哈根)、Nixon Rob(尼克松·罗恩)、Glotfelty C(格雷特菲尔特)、Garrard Greg(杰拉德)、Morton T(莫顿)、Clark T(克拉克)、Heise UK(海斯)、Wang Nuo(王诺)、Lu S(S露)。

    图  6  国外生态文学研究聚类分析部分知识图谱
    图  7  国外高频被引作者分析知识图谱

    这里最值一提的当然是被引频次排名第1的布伊尔·劳伦斯。布伊尔·劳伦斯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与语言学系教授, 他是美国生态批评专家, 也是生态批评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包括: Ralph Waldo Emerson(《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2003年)、Writing for an Endanger World(《为一个濒危的世界写作》, 2001年)、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批评与文学想象》, 2005年)、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ts: Essential Writings(《美国先验论者:重要著作》, 2006年)、Shades of the Planet: American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行星的阴影:美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 2007年)。劳伦斯教授在这些著作里阐明了人文学者的社会责任以及文学批评与社会批评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我们所有人, 无论作家还是读者, 还是普通的居民, 以及全球的物种, 都在面临挑战。而在面对未来时, 文学在帮助人类思考, 文学也在影响媒介与文化。像劳伦斯教授这样的来自环境批评的主要声音, 非常值得我们去细读与倾听。另外, 被引频次前10位的国际期刊及专著依次是: Ecocriticism Reader; New Literary History; Ecocriticism; 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U. S. and Beyond; PMLA-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Ecology Without Nature: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The Environem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 Slow Violence and the Environmentalism of the Poor。这些国际上的重要作者和期刊共同构筑了国际生态文学研究的丰碑,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探测一个研究领域的前沿, 我们不仅需要梳理该领域的基本知识机构与研究现状, 还需要准确把握最近几年的研究情况和新兴热点。而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能力, 能对共被引网络进行渐进(Progressive)的分析。利用CiteSpace, 我们得出从2012到2017年国内研究热点关键词的变化情况。图 8是2012—2017年国内研究热点高频词统计知识图谱, 这些热点高频词依次是: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意识、生态整体主义、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生态文学批评、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生态电影、生态小说、现代性、自然、精神生态、当代文学、生态意蕴、科学散文、狼图腾。图 9展示的是2012—2017年国内研究的重点变化。从图 9不难看出, 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有了新的热点领域, 例如生态电影、当代小说、生态审美等。

    图  8  2012—2017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热点高频词
    图  9  2012—2017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热点变化知识图谱

    为放眼全球, 我们探测了国外最近5年研究的高频热点关键词, 它们依次是:ecocriticism(生态批评)、anthropocene (人类世)、postcolonial literature (后殖民文学)、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post humanism (后人类主义)、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后殖民生态批评)、development (发展)、ecology (生态)、ecological awareness (生态意识)、environmental criticism(环境批评)、evil in literature (文学中讲述邪恶故事)、new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新技术和社交媒体)、education(生态教育)、South Africa (南非)、genre fiction (类型小说)、environmental violence (环境暴力)、literary criticism (文学批评)。从国内外近5年研究热点变化情况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 国内对狼图腾这样的典型生态文学依旧保持着研究热情, 并且国内开始对新的文学形式, 例如生态电影的改编, 甚至对科学散文、微型小说、微型电影等开始了有益的探索。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已经保持了10年高产, 后继的学者们需要积极在新的文学体裁中寻找有价值的课题。从国外最近5年的研究热点观察, 学者们对气候变化、新科学技术及社交媒体等带给社会及文学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生态文学是生态与文学艺术的交叉领域, 如今生态文学的研究被引入了更多的领域, 例如Berman Douglas(伯曼·道格拉斯)对过去10年生态主义在中国人文领域得到的广泛关注进行了研究, 指出文学、媒体和电影等的相互影响使得生态主义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流派。研究概述了中国生态运动的历史, 并着重讨论了文学批评家如何将生态主义发展成充满活力的话语[48]。道格拉斯的讨论将媒体与电影对生态文学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又例如国外研究者对Rachel Carson(瑞秋·卡森)的研究, Rachel Carson既是科学家也是作家, 她结合了环保主义、科学技术和创意写作[49]。而Groes Sebastian(赛巴斯蒂安)则通过追溯阿拉斯加的传统神话, 向人们展示了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人们对21世纪的认识[50]。国外研究者们作出的有益探索都可以作为中国学者的一种参考。另外, 从被引文献的分析来看, 国内的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局限于国内研究资料的参考和引用, 为使生态文学的研究更加国际化以及增加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国内学者们应该放眼全球, 有效参考和运用国际上的高频被引文献。图 7可以给国内的学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借助CiteSpace这一新兴的信息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 我们更清楚直观且全面科学地一览了中外生态文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从中外稳定持续增长的发文数量, 我们看到了中外学者对生态文学研究的热忱; 从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我们看到了生态文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前沿课题。通过前沿分析, 我们还看到了生态文学的新形式, 例如生态电影、微型小说、微型电影, 以及国际上对气候变化、新科技、社交媒体等带给生态文学的变化以及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的关注。生态文学作家书写自然, 生态文学的研究者们关注自然, 宣传生态。因此对生态文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笔者期望生态文学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

  • 图  1   国内外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

    图  2   国际文献发表地区分布图

    图  3   近20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图  4   近20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聚类分析知识图谱

    图  5   国内研究者及科研机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

    图  6   国外生态文学研究聚类分析部分知识图谱

    图  7   国外高频被引作者分析知识图谱

    图  8   2012—2017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热点高频词

    图  9   2012—2017年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热点变化知识图谱

    表  1   国内被引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词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近20年国内研究主要聚类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学者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研究机构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国内排名前10位的生态文学高刊载量期刊

    下载: 导出CSV
  • [1] 方军, 陈昕.论生态文学[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3(2): 141-144.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03.02.032
    [2]

    SHIFFRINR M, BORNER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C] // SHIFFRINR M, BORNER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5183.

    [3] 肖明, 陈嘉勇, 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1(6):9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sqbgz201106021
    [4] 刘光阳. CiteSpace国内应用的传播轨迹——于2006—2015年跨库数据的统计与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17 (2):6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QC201702008.htm
    [5]

    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S1): 5303-53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4724295/

    [6]

    CHEN C M.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359-377.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QBXB200903015.htm

    [7]

    CHEN C M. Predictive effects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on citation cou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3): 431-44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002/asi.21694

    [8]

    SMALL 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 37(3): 9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177/0272989X080270040103

    [9] 刘文良.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生态文学[J].理论与现代化, 2006(5):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3-1502.2006.05.020
    [10]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后现代特征[J].文学评论, 2010(4):81- 8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wxpl201004012
    [11] 刘文良. "双重视角"与生态女性批评的独特魅力[J].北方论丛, 2009(2):45-48. doi: 10.3969/j.issn.1000-3541.2009.02.013
    [12] 刘文良.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J].云南社会科学, 2008(4):145-148. doi: 10.3969/j.issn.1000-8691.2008.04.031
    [13] 刘文良.生态文学的艺术化叙事方式[J].河北学刊, 2008 (3):113-115. doi: 10.3969/j.issn.1003-7071.2008.03.025
    [14] 刘文良. 《狼图腾》小说电影改编的升华与超越[J].电影文学, 2017(7):104-106. doi: 10.3969/j.issn.0495-5692.2017.07.033
    [15] 刘文良.生态微电影的"阐微"之道[J].中州学刊, 2015(4): 151-154.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15.04.028
    [16] 吴景明.生态文学的伦理文化诉求[J].当代文坛, 2009(4): 20-23. doi: 10.3969/j.issn.1006-0820.2009.04.004
    [17] 吴景明.从"激情呐喊"到"诗意栖居"——生态文学的社会功用与诗性智慧[J].当代文坛, 2011(3):9-12. doi: 10.3969/j.issn.1006-0820.2011.03.002
    [18] 吴景明.新世纪社会转型与底层写作、生态文学的兴起[J].当代文坛, 2015(1):50-53. doi: 10.3969/j.issn.1006-0820.2015.01.011
    [19] 吴景明.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J].学习与探索, 2012(2):132-135. doi: 10.3969/j.issn.1002-462X.2012.02.033
    [20] 吴景明.用奇幻点燃孩子的生态意识——中国当代生态童话简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124- 12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BSS201005026.htm
    [21] 吴景明.知青文学中自然书写的多重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 2009(3):95-101. 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09.03.024
    [22] 吴景明.从展示危机到参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J].学术界, 2009(6):256-26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32209061
    [23] 吴景明. 《怀念狼》:人类生存困境的生态思考[J].文艺争鸣, 2011(3):146-1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ZM201103033.htm
    [24] 吴景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废名小说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2):119-12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xdwxyjck201402011
    [25] 高旭国.大学生态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68-70.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12.03.019
    [26] 高旭国.生态批评的若干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 2009(4): 59-62. doi: 10.3969/j.issn.1003-7535.2009.04.013
    [27] 高旭国.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J].中州学刊, 2009 (6):231-236.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09.06.046
    [28] 高旭国.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5):92-102, 1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yszxb200905019
    [29] 高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J].吉首大学学报, 2012(5):55-61.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9
    [30] 高旭国.生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J].唐山学院学报, 2012 (5):71-75. doi: 10.3969/j.issn.1672-349X.2012.05.024
    [31] 高旭国.论哲夫的生态文学创作[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27-3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F201303006.htm
    [32] 高旭国.精神生态危机的悲凉写照——重读《废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2):162-16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nmzdxxb-rwshkxb201102033
    [33] 高旭国.论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 2014 (2):111-11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dzjpl201402015
    [34] 高旭国.新时期生态文学创作论纲[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120-1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DB201105028.htm
    [35] 汪树东.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J].前沿, 2009(5):88-9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y200905024
    [36] 汪树东.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J].北方论丛, 2006(3):34-37. doi: 10.3969/j.issn.1000-3541.2006.03.009
    [37]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4):8-13. doi: 10.3969/j.issn.1008-9853.2008.04.002
    [38] 汪树东.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50-55.
    [39] 汪树东.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5-19. doi: 10.3969/j.issn.1672-0040.2008.02.003
    [40]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0(2):39-44. doi: 10.3969/j.issn.1008-9853.2010.02.008
    [41] 汪树东.从生态批评视角重审西方漂流小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44-152.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DWM201310001029.htm
    [42] 龙其林.从他者到本位:中西生态文学伦理的现代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92-96. doi: 10.3969/j.issn.1001-5981.2015.01.017
    [43] 龙其林.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与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43-4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SZ201203010.htm
    [44] 龙其林.重寻荒野价值与融入野地情结——论《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96-10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DHS201502018.htm
    [45] 龙其林.为溃退的自然见证——D. H.劳伦斯诗歌的生态叙事[J].北方论丛, 2012(4):53-56. doi: 10.3969/j.issn.1000-3541.2012.04.010
    [46] 龙其林.从神话复归到文明反思——当代中西生态文学中的神话叙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75-7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ZSB201501011.htm
    [47] 龙其林.大地乌托邦的记忆者——切米沃什诗歌的生态意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44-48. doi: 10.3969/j.issn.1007-6425.2012.02.008
    [48]

    BERMAN D S. Chinese ecocriticism: a survey of the landscape [J]. Literature Compass, 2015(8):396-403.

    [49]

    BARATTA C. " Interdisciplinarity " achieved: a brief look at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ism in the 1960s[J].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 2016(3):301-324.

    [50]

    GROES S. "I Love Alaska":posthuman subjectivity and memory on the final frontier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J]. Textual Practice, 2017(31):973-993.

图(9)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32
  • HTML全文浏览量:  306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08
  • 发布日期:  2018-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