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文化林的内涵、建设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张昶, 王成, 孙睿霖

张昶, 王成, 孙睿霖. 文化林的内涵、建设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4
引用本文: 张昶, 王成, 孙睿霖. 文化林的内涵、建设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4
ZHANG Chang, WANG Cheng, SUN Rui-lin. Content and Spatial Layout of Cultural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9, 18(2):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4
Citation: ZHANG Chang, WANG Cheng, SUN Rui-lin. Content and Spatial Layout of Cultural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9, 18(2): 9-15. DOI: 10.13931/j.cnki.bjfuss.2018084

文化林的内涵、建设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课题 2014040301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昶,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文化与城市森林景观。Email:394193609@qq.com 地址: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责任作者:

    王成,博导,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林业。Email:wch8361@163.com 地址: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中图分类号: TU984;S732

Content and Spatial Layout of Cultural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 摘要: 紧扣文化林“人与林共生”的核心内涵,对其时空动态性与人文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文化林界定的3个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文化林的建设内容分解为刚性文脉红线内容、基本需求黄线内容、提升需求橙线内容,并以深圳为例进行文化林建设布局规划的案例解析。首先通过GIS等技术平台进行居住区范围分析,确定文化林建设布局空间源,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森林与绿地资源格局等,确定文化林建设潜力空间;其次采用卫星影像解析、少量现场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红线指示性建设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公众对文化林游憩与环境教育的需求与偏好,确定黄线与橙线指示性建设内容,形成包含红、黄、橙“三线”建设内容的指示地图;最后依据深圳实际情况,形成文化林建设的落地空间布局。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re meaning of cultural forest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forest and human beings ", analyzes the spatial dynamics and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forest, and teases out three key points to define the cultural forest.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forest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bsolutely protective subjects (red line), basic human demand subjects (orange line), and the promoting demand subjects (yellow line). The main processes to form the layout of cultural forest construction might be as follows: to figure out the space source, to compose the potential space, to do the mapping of the cultural forest by public preference, and to synthesize the cultural forest construction pattern. Based on this, tak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residential area through the GIS and other technical platforms to determine the space source of the construction layout, secondly superposes the land use, the forest distribution, the greenspac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o make out the potential space, thirdly analyzes the indicative subjects of cultural forest construction that belong to red, yellow, and orange lines by investigation, satellite map analysis, citize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s, and last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enzhen, forms the contents and their layout of the cultural forest construction.
  • 随着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更加关注森林与树木的文化承载与传播功能[1-5]。许多学者对文化林的概念、建设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各地也开展了文化林的规划与建设[6]。但目前还缺少对文化林界定的统一标准,也缺少对文化林建设布局科学方法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导致文化林的建设工程无法落地与统筹。因此进一步解读文化林概念及其关键性界定因素,判定文化林保护与建设内容,明确文化林建设需求,形成可操作的文化林建设方案,对于更好地发挥文化林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纽带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文化林对生态文明的引导,则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林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总体上是指以传承、展示、传播森林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为主体功能,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森林和树木[6],其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动态性与时代引导性。

    文化是一个与人紧密关联的概念,林(森林或树木)是自然界固有的生命形态,文化林阐释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状态,是人对森林或树木实施某些行为,森林或树木对该行为做出反馈的过程。人的劣性行为使森林或树木呈现出毁灭、破坏等负面状态,而人的良性行为(如保护)则呈现出森林与人共生的状态,但对于行为是劣性或良性的界定并非绝对固定,会随地点和时间不同而相应变化。因此人与林共生体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动态性。

    结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也即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宏观关系,那么我们所讨论的这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人与林的共生体也就成为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种产物或体现形态,是人与自然界多种生命形态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影响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也是人与原始自然之间最直接的纽带之一。立足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代背景,人与林的共生体一部分仍然包含着工业文明(人对自然压制)的思想,如病态生长的某些观赏性人工林,另一部分则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后者中能够为社会公众日常接触的人与林的共生体,则可以通过与人发生频繁、反复的关联,将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地扩散与传播,从而对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转变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基于上述对文化林内涵的解析,这种由良性人为作用衍生的近自然健康生长着的、承载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能够为人日常所接触的森林或树木则可以被特定地称为文化林。文化林的物质实体属性是森林或树木,但有别于其他森林或树木。基于文化林“人与林共生”的人文本源属性,文化林界定具有3个核心要点:①文化林是人良性需求作用下健康生长的森林或树木,如被人为压制自然形态的林木就不是文化林(见图 1);②文化林是承载、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森林或树木,如被毁灭的风水林,无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也不是文化林(见图 2);③文化林是能够为人日常所频繁接触的森林或树木,如生态效益良好,但人日常无法接触的自然森林,亦不是文化林(见图 3)。

    图  1  非自然形态的林木
    图  2  被毁灭的风水林
    图  3  远郊山地森林

    文化林与一个地区的城市及其绿色空间紧密联系,基于文化林的保护、提升、完善,以目标导向、需求为本、文脉传承、风貌回归为原则,立足文化林的关键含义,文化林建设内容体系可概括划分为红线内容、橙线内容、黄线内容。其中红线属于刚性保护范围,防止因劣性破坏而造成的文化林毁灭,橙线与黄线则适应于文化林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具体内容关系见图 4

    图  4  文化林建设布局方法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刚保红线”下所包含的建设内容是文化林建设中不可变动的刚性保护对象。这些刚性保护建设内容是指承载地域文化,具有地域精神象征的林木资源[7],可以理解为该地区共同意识形态的集合体,是地域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且共性维系中的森林或树木,具有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意识。红线地块通常以乡村的风水林、城市绿核(如南京钟山)、神树、古树名木等形式存在,是城乡各项建设与各类土地利用时不可挤占破坏的对象,是文化林建设中只能保护而不可变更的内容。

    “基需橙线”下所包含的建设内容是文化林建设中可依据实际情况与公众需求进行内涵提升、面积变动等的林地空间或树木资源。这些林地空间或树木资源是公众为满足其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保留或引种栽植的生产补给树、审美观赏树等,具有强烈的人为控制意识。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同,从而对树种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但同时,存在于同地带城市或村庄的群体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需求[8-9]。因此也形成了地带性的人文林木景观,橙线地块通常以庭院林[8-9]、围村林[8-9]、宅旁绿地、社区公园等形式存在。文化林建设要结合当地公众的需求划定合理的增长面积,因地制宜,提升已有橙线建设内容的质量。

    “提需黄线”所包含的建设内容是依据当地公众在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对游憩与环境教育的需求[10],从而构建具有游憩功能与科教功能的文化林。黄线地块通常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区、城市公园、绿道、专类园、大学校园等形式存在,在文化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在游憩与环境教育方面不断增加的需求与偏好,立足当地资源与社会情况增加黄线建设内容,并完善其功能。

    文化林建设空间布局解决的是如何将文化林建设内容落地实施的问题。立足文化林物质实体属性,基于文化林“人与林共生”的人文本源属性,对一个地区展开文化林建设空间布局,其核心步骤见下文。

    1.确定文化林建设布局的空间源

    基于文化林与人接触共生的作用范畴,以人接触与使用的合理范围去探讨文化林建设。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城市居住区、乡村聚落等是该区域人的基本存在空间,人的一切生活与社会行为均是以此为原点向周边辐射展开。人对森林的需求与影响也服从这一空间扩散特点,因此文化林空间布局应以城乡居住区为源展开探讨。

    2.确定文化林建设空间布局的潜力空间

    基于文化林是森林或树木的物质实体属性,通过地区的森林资源、绿地资源的现状数据与规划数据,分析森林与绿地资源空间格局,明确文化林近期建设与未来发展建设的落地可操作空间。

    3.确定文化林“三线”建设内容的指示地图

    文化林的红线保护空间、橙线与黄线需求空间是文化林建设布局的核心部分。文化林建设的指示地图是依据采用文献查阅、本底清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的现状资源保护需求,综合人文需求及其对应的意向性空间,形成的以保护与需求为导向的空间地块格局,对文化林三线建设内容的空间分布具有统领作用。依据指示地图,文化林进行对应的配套建设。

    4.形成因地制宜的文化林空间布局图

    利用文化林建设空间源、潜力空间、指示地图的分析结果,依据文化林建设潜力空间范围,立足文化林建设空间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叠加,最终形成文化林建设的空间布局图。

    基于前述对文化林空间布局方法的核心认识,以深圳为例,从文化林建设的空间布局源、建设潜力空间、建设内容需求地图入手展开具体的案例解析。

    1.深圳文化林建设的空间布局源与潜力空间

    针对规划区域的行政范围,解译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等技术平台进行基础分析,笔者绘制了深圳市文化林空间布局源及潜力空间分布图,解析了深圳居住区的分布范围,如图 5紫色部分,即深圳文化林建设的空间布局源。同时,结合深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森林资源数据、绿地资源数据[11],即深圳文化林建设的载体源,两者进行空间叠加获得图 5中灰绿色部分,即为文化林的潜力建设空间。

    图  5  深圳市文化林空间布局源及潜力空间分布图

    2.深圳文化林建设的“三线”内容指示地图

    笔者采用卫星影像结合现场调查为主,文献查阅、现场访谈为辅的文化林资源本底分析方法,依据深圳风水林、水岸林、古树名木、地域文化与宗教名山的现状,了解凝聚较多公众精神的文化名山、凝聚较多公众记忆的乡愁水岸[12],确定文化林的红线指示性建设内容。2017年夏笔者在深圳各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公众对文化林的需求与偏好,调查问卷按照男女比例平衡(男女比例控制在0.49:0.51)、常住人口构成为主(调查控制常住人口>90%, 保证文化林核心受众比例)、调查地点类型均衡(调查涉及各类用地类型)的原则展开[13]。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公众对文化林基本性需求与提升性需求,确定文化林橙线与黄线的指示性建设内容,形成文化林建设的指示地图(见图 6)。

    图  6  深圳市文化林建设的指示地图

    1)“红线”指示内容。从图 7来看,深圳已实现全域城市化,福田、罗湖等区原村居风水林保留较少,目前风水林主要分布在大鹏半岛的芽山村、沙岗村、杨梅坑村、沙坑村、高岭旧村、西贡、沙鱼涌等历史原有村落[14-16],且受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较大威胁,风水林的保护压力较大;深圳全域古树名木尚存1 499株,保护现状较好,在大鹏新区分布最多,光明新区分布最少[17-18];深圳地域名山中,凤凰山和梧桐山具有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地域文脉的综合积淀,是具最高选择度的公众心中的“圣山”;深圳具有98条独立水系[19],通过调查与访谈公众对主要河流的印象,结果表明,公众认为最具有儿时河岸游玩记忆或故乡清流绿岸印象的为茅洲河、观澜河、大沙河、龙岗河、坪山河、布吉河、福田河,这些河流的水岸林具有保护与恢复的必要性。综合而言,大鹏原有村落的风水林,深圳市域内的古树名木,凤凰山、梧桐山以及观澜河的水岸林是深圳文化林建设中亟待刚性保护的内容。

    图  7  红线内容指示图

    2)“橙线”指示内容。深圳公众对文化林的基本需求已经转变为对基本居住环境的审美、感官等方面的需求,而不存在生活补给需求,“橙线”地块以宅旁绿地、社区公园的形式存在(见图 8)。2017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基本人居绿色生活空间范围及树种偏好,以更好地指示公众基本需求下的文化林建设与提升。91%的公众认为出门步行5~10 min范围内有森林或绿地,是形成绿色理想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即是说要在居住地300 m范围内形成林荫环绕的具有较高美景度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居住区300 m辐射范围空间的树种,公众具有较为明显的偏好趋同性,喜好从高到低依次为荔枝林(40%)、樟树林(34%)、竹林(14%)、松树林(12%)。

    图  8  橙线内容指示图

    3)“黄线”指示内容。深圳公众对文化林的提升性需求主要集中在户外游憩与环境教育两个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愿意“跨越”300 m日常基本游憩需求圈,并出于对森林康养[20-21]、休闲度假[20-21]、绿色旅游[20-21]、康体运动[20-21]的需求而前往的生态游憩地,以大鹏半岛及南山、福田、罗湖滨海带为主,对大鹏半岛的选择比例为56%,对南山—福田—罗湖滨海带的选择比例为41%。90%以上的公众愿意参与在城市公园、绿地、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其中对于城市公园、绿地最远的接受范围选项结果集中在居住区周边500~1 000 m,而对于自然公园没有特别的距离限制,但要求具备特色的山地或湿地环境元素。调查结果表明,公众最愿意在凤凰山、羊台山、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梧桐山、三洲田、马峦山、清林径、大鹏地质公园等具备深圳地带性环境特色的自然公园中参加自然教育活动。基于上述分析,匹配这些需求空间而形成文化林建设的黄线落地布局指示(见图 9)。

    图  9  黄线内容指示图

    依据上述文化林“三线”建设指示内容的分析结果及指示地图,可以展开配套建设,并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基于文化林建设的潜力空间,叠加“三线”建设内容,形成深圳市文化林的空间布局图(见图 10)。基于上述布局图,深圳市文化林建设对策梳理如下:

    图  10  深圳市文化林建设空间布局图

    1) 对于红线建设内容,1 499棵古树名木及芽山村、沙岗村、杨梅坑村、沙坑村、高岭旧村、西贡、沙鱼涌等历史原有村落风水林,按照实际位置范围进行全面控制性保护;凤凰山、莲花山、梧桐山按照其行政界线划定保护范围;茅洲河、观澜河、大沙河、龙岗河、坪山河、布吉河、福田河按照以两侧50 m宽度为界,对原生河岸带进行控制性保护,并结合河流建设在该范围内恢复地带性河岸带。

    2) 对于橙线内容,居住区周边300 m范围内的可绿化范围为文化林基本需求建设范围,依据公众对于树种选择的偏好,以荔枝、樟树为主要树种,进行文化林建设。

    3) 对于黄线内容,一是深圳所有居住区周边300~1 000 m范围内适宜用地(居住区周边300~1 000 m范围与潜力空间重合部分),以及羊台山、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梧桐山、三洲田、马峦山、清林径自然公园为文化林建设范围,主要支撑环境教育活动功能;二是大鹏半岛、深圳湾海岸线内侧300 m范围为文化林建设范围,主要支撑户外游憩功能。

    文化林的规划既属于城市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又是从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角度对区域绿色空间的一种统筹与解读。它从自然对人影响的直接性与人文时空动态性层面,将人当下的需求与绿色空间的布局紧密结合,是基于绿色空间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重塑绿色空间对人感知与思维的本源影响,以统筹促进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生态哲学思维的架构与形成。在文化林的规划中,关于文化林刚性保护的红线内容与文化林需求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所采用的是一种常规性抽样问卷调查,是对公众需求解读的探讨性与方向性研究,但在问卷的前期设计、抽样地点与群体选择、样本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今后可以与社会学研究领域进行交叉研究,运用R语言(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等分析方法,从调查问卷前期设计、调查调控到结果分析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体系[22],科学梳理文化林的刚性保护内容、基本需求、提升需求,确定文化林“红、橙、黄”三线建设内容,更好地实现区域性的文化林规划。

  • 图  1   非自然形态的林木

    图  2   被毁灭的风水林

    图  3   远郊山地森林

    图  4   文化林建设布局方法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  5   深圳市文化林空间布局源及潜力空间分布图

    图  6   深圳市文化林建设的指示地图

    图  7   红线内容指示图

    图  8   橙线内容指示图

    图  9   黄线内容指示图

    图  10   深圳市文化林建设空间布局图

  • [1] 江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摘要)[J].中国城市林业, 2003, 3(1): 4-11.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03.01.001
    [2] 樊宝敏, 李智勇.森林文化建设问题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2): 4-9.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06.02.002
    [3] 甄学宁.森林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4): 21-25.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06.04.004
    [4] 但新球.现代森林文化特征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3): 6-9. doi: 10.3969/j.issn.1671-6116.2007.03.002
    [5]

    RAHMAN S A, SUNDERLAND T, ROSHETKO J M, et al. Tree culture of smallholder farmers practicing agroforestry in Gunung Salak Valley, West Java, Indonesia[J].Small-scale Forestry, 2016, 15(4):1-1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04e04fe8a79a16d9a4ca76e76d500383

    [6] 李淑涵.珠海市文化林研究与规划[D].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2201-1017270513.htm
    [7] 赵绍敏.论地域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塑造[J].社会主义论坛, 2012(6): 7-8. doi: 10.3969/j.issn.1003-7454.2012.06.009
    [8]

    XU F, QIU E F, WANG C, et 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courtyard forest in Fujian Province[J]. Forest Research, 2012, 25(4):477-48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ykxyj201204011

    [9] 邱尔发, 董建文, 许飞.乡村人居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10] 易逸瑜, 张庆费, 安齐, 等.城市森林游憩发展探讨[J].中国城市林业, 2018, 16(1): 7-10.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8.01.002
    [11] 毛蒋兴, 李志刚, 闫小培, 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 2008, 30(6): 939-948.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8.06.021
    [12] 王成, 唐赛男, 孙睿霖, 等.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3): 63-67.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5.03.017
    [13]

    SCHUMAN H, BRADBURN N M, SUDMAN S, et al. Improving interview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 response effects to threatening questions in survey research[J]. Social Forces, 1980, 59(1):32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ighWire000002934020

    [14] 张永夏, 陈红锋, 秦新生, 等.深圳大鹏半岛"风水林"香蒲桃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 2007, 27(4): 596-603. doi: 10.3969/j.issn.1000-3142.2007.04.013
    [15] 刘晓俊, 庄雪影, 柯欢, 等.深圳小梅沙村风水林群落及其保护[J].广东园林, 2007, 29(3): 52-54. doi: 10.3969/j.issn.1671-2641.2007.03.017
    [16] 程俊, 何昉, 刘燕.岭南村落风水林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 2009, 25(11): 93-96.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09.11.026
    [17] 黄应锋, 孙冰, 廖绍波, 等.深圳市古树资源特征与分布格局[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2): 104-111. doi: 10.3969/j.issn.1674-7895.2015.02.15
    [18] 吴苑玲, 康杰.深圳特区古树名木保护的探讨[J].热带林业, 2005, 33(3): 38-40. doi: 10.3969/j.issn.1672-0938.2005.03.014
    [19] 黄奕龙, 王仰麟, 刘珍环, 等.快速城市化地区水系结构变化特征-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8, 27(5): 1212-1220.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24
    [20] 张昶, 王成, 郄光发, 等.基于公众偏好的深圳自然游憩地建设定位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6): 6-10.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5.06.002
    [21] 张喆, 王成, 郄光发, 等.森林文化社会需求视角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林业经济, 2017, 39(1): 19-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JJ201701005.htm
    [22] 王伟, 陈志军, 徐辰武.基于R语言的随机抽样方法及其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35(2):77-8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snyyj201402015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李娜. 广西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北方经贸. 2022(02): 150-153 . 百度学术
    2. 杨二鹏,邓渠成.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时空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广西科学. 2022(03): 595-606 . 百度学术
    3. 侯瑞萍,叶新才.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时空分异分析及演化趋势研究. 特区经济. 2022(11): 23-27 . 百度学术
    4. 万静宜,秦泽韬,冯文勇. 长治市与晋中市旅游收入对比分析. 绿色科技. 2021(05): 190-193+200 . 百度学术
    5. 鄢志武,王艺卓,刘玲,郑汉妮.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02): 77-8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图(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73
  • HTML全文浏览量:  500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0-11
  • 发布日期:  2019-05-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