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in Tourism Income in Guangxi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
摘要: 通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指标分析广西14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并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广西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收入有着绝对差异逐渐变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的趋势;空间布局呈极化式发散分布格局,且其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内部;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对各区域的旅游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资源丰度、旅行社数量及星级饭店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不同区域旅游收入的增长。因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加强旅游资源品质提升以及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等建议。Abstract: Based on data from 2006 to 2016 in Guangx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income by using variation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and Thiel index. Then the static panel data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gional tourism income in Gu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ourism income in Guangxi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while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decreasing gradu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come is polarized and divergent,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mainly come from the Xijiang Economic Zone and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Per capita GDP and total road mileag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tourism income in various regions. Increasing the abund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number of travel agencies and star-rated hotels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tourism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regions, such as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perfecting the layout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apacity of tourism reception.
-
Keywords:
- tourism income /
-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
- panel data model /
- influencing factor
-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旅游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成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17年,我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1]。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要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地处中国华南西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丰富的山水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便捷的出海通道使广西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全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广西的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根据《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政办发(2016)182号),“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旅游总收入10 850.03亿元,年均增长27.84%,接待游客12.64亿人次,年均增长18.95%。旅游业在促进广西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广西旅游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广西旅游业也面临旅游资源缺乏深层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区的旅游收入较低,不同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不均衡的发展趋势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和增长质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本文选取广西14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数据,采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广西旅游收入的时间差异特征;利用Arcmap 10.2对广西旅游收入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利用泰尔系数对广西旅游收入空间差异进行分解,探究差异的主要来源;最后,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为广西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对促进广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增强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针对旅游市场区域性及流动性等特点,运用一定的统计模型分析静态或动态的面板数据,探究和比较旅游市场的时空结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3]。Marcouiller等[4]研究发现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区域旅游收入的差异,政府规划及政策也对地区的旅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enicolai等[5]研究发现意大利的旅游收入发展受到了旅游资源潜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系数等分析旅游收入差异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和空间差异结构组成[6-8]。近年来,也有部分研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旅游收入的空间集聚、分散形态进行分析[9-11]。研究对象有针对全国旅游收入[11-14],也有针对省级旅游收入,如浙江、河南、广东等东中部地区[6, 15-16],而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差异的研究还为数不多[17]。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收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8-21],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相关系数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10, 16, 22-24]。
前人研究大多停留在截面或者时间序列层面,极少有学者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例如,于伟等[12]采用半对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省域人均旅游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研究各因素对旅游收入不均衡现象的影响程度;赵紫蔷[21]构建相关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交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对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整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收入的研究起步较早,使用定量模型较多,但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国内研究起步稍晚,缺乏对于西南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域旅游收入的研究,并且缺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17]。
本文选取广西14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面板数据,同时考虑截面与时间信息,在取得更多信息的同时有效控制个体差异,从而为不同区域旅游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 广西旅游收入时间差异分析
旅游收入主要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方面[25]。为了能更全面地体现旅游收入水平,本研究根据广西14个地级市(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柳州、贵港、桂林、梧州、玉林、来宾、贺州、河池、百色、崇左)2006年至2016年旅游总收入数据,通过计算均值、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基尼系数分析广西旅游收入随时间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及分配差距变化,从而反映广西旅游收入的时间差异特征(见图 1~2)。其中,旅游总收入为本地区对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乘以当年平均汇率的合计,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
由图 1可知,2006年至2016年期间,广西14个市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值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增长了10.454倍,广西旅游收入的平均水平在这11年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通过极差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观察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广西各市旅游总收入的极差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93.950亿元到2016年的789.440亿元,增长了7.403倍,标准差由2006年的16.039上升至2016年的219.174,充分说明广西各市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随着时间逐年扩大。
变异系数衡量不同观测值的离散程度,可以刻画观测值离中趋势的变异程度大小。变异系数越大,说明不同地区的旅游收入变异程度越高,反之,其变异程度越低。因此,变异系数可以反映广西旅游总收入的相对差异程度。基尼系数用以衡量一个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越小,表明地区之间的旅游收入分配越均衡,国际上以0.4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6]。通过图 2可以发现,变异系数从2006年的1.021下降到2016年的0.732,呈轻微波动的整体下降态势,说明广西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整体上随时间增长逐渐缩小。同时,11年间基尼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基尼系数首次下跌到0.4以下,可以看出广西各市的旅游总收入分配差异逐渐缩小,但短期内旅游收入分配不均衡现象仍会存在。
三. 广西旅游收入空间差异分析
一 广西旅游收入空间分布格局
为了直观分析广西各地区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异,笔者采用Arcmap 10.2对广西14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进行可视化分析,选取广西旅游总收入格局变化明显的2006、2011、2016年来体现各市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格局(见图 3~5)。我们选取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将广西14个地级市划分为旅游高收入地区、旅游中收入地区、旅游低收入地区3种类型。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分类间隔加以识别,在数据值差异最大的位置处设置其边界,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而类内部的差异最小[27]。
由图 3~5可以看出,在3个年份中,作为广西省会城市的南宁和广西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始终属于旅游高收入地区。旅游中收入地区有较大浮动,其中较为稳定的旅游中收入地区为柳州和北海。2011年,由于柳州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加快推进“百里柳江”“百里风情”等旅游精品规划和建设,深度推进柳州—桂林旅游一体化;同年,北海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全力打造旅游产业,并在北海涠洲岛景区举办“涠洲岛香蕉节”,使得柳州和北海的旅游总收入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从而与百色、梧州、玉林拉开距离,这3个城市在2011年退为旅游低收入地区。2016年,百色“红色旅游+产业”新格局初步建成,玉林通过以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业质量,“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逐步成型,大幅提升了百色与玉林旅游资源的品质,因此百色、玉林又回到旅游中收入地区之列。旅游低收入地区变化较大,2006年包括河池、贺州、来宾、贵港、钦州、崇左、防城港7个地区,2011年,除南宁、桂林、柳州、北海外,其余城市都变成旅游低收入地区,2016年,百色、玉林退出旅游低收入地区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旅游收入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了核心边缘极化趋势,除南宁外,中高收入地区几乎都分布在广西边缘地带,内部地区旅游收入发展较为低迷。由于南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环北部湾的核心城市及出海交通枢纽,并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国际会议的举办,为南宁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桂林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产业一直是广西的龙头支柱,对世界各地游客有着强大吸引力。因此,广西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南宁和桂林两大城市,存在着较强的“磁场效应”。
二 广西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结构分析
为了进行区域层面的分析,在对广西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后,本文依据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划定的“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并参照韦福巍[28]的研究方法,将广西划分为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西江经济带(包括柳州、贵港、桂林、梧州、玉林、来宾、贺州)以及桂西资源富集区(包括河池、百色、崇左)3个区域,利用泰尔系数将广西的旅游收入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具体分析旅游收入差异的结构组成,探讨差异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化。泰尔系数可以衡量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区域构成,将旅游收入差异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两个部分,从而揭示组间和组内差异的变动及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各年份的组间、组内以及总泰尔系数如表 1所示。
表 1 基于泰尔系数的广西旅游收入差异结构分解年份 组内泰尔系数 总组内泰尔系数 组间泰尔系数 总泰尔系数 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2006 0.172 0.013 0.184 0.369 0.048 0.416 2007 0.146 0.014 0.188 0.348 0.046 0.394 2008 0.143 0.005 0.238 0.387 0.051 0.437 2009 0.137 0.010 0.208 0.355 0.046 0.400 2010 0.143 0.013 0.199 0.355 0.040 0.396 2011 0.129 0.013 0.172 0.314 0.038 0.352 2012 0.130 0.004 0.164 0.298 0.035 0.333 2013 0.131 0.002 0.159 0.292 0.029 0.320 2014 0.135 0.002 0.152 0.288 0.029 0.317 2015 0.125 0.004 0.134 0.262 0.026 0.289 2016 0.091 0.006 0.116 0.214 0.026 0.240 根据表 1和图 6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旅游总收入的总泰尔系数从2006年的0.416波动下降到2016年的0.240,说明广西3个经济区域旅游收入的空间差异在整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组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说明广西3个经济区域间的旅游总收入差异主要由3个区域内部收入差异引起,3个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从图 7可以发现,西江经济带的组内泰尔系数最大,北部湾经济区次之,最后是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波动性最强,2008年由于西江经济带中的玉林、来宾受到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当地旅游总收入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11.61%和-38.32%的负增长,导致西江经济带的组内差异增大。北部湾经济区的组内泰尔系数长期以来呈现较为稳定的下降趋势,组内的旅游总收入差异逐渐缓慢减小。桂西资源富集区的旅游收入差异较为稳定,处于差异较小地区。西江经济带中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市,山水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一直是广西的龙头支柱;柳州市是广西的生态工业城市,其由工业带动的经济实力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北部湾经济区中的南宁作为广西省会,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环北部湾的核心城市及出海交通枢纽,由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长期在南宁举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相比于桂林、柳州、南宁几个旅游高收入地区,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旅游收入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产生了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内部的巨大差异。
四. 广西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选取变量及数据来源
广西各地区不同年份的旅游总收入发展情况差异明显,其时空差异和演化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这一物质基础,以及良好的交通可达性这一外在条件;其次,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的旅游投资融资能力和旅游消费水平。根据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旅游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条件4个方面的指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广西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广西旅游收入时空差异格局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的实际需求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广西区域旅游收入影响因素模型的变量如表 2所示,各变量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其中,旅游资源禀赋的量化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标来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地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品质[24],根据国家旅游局规定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考核标准,将各旅游景区划分为A、AA、AAA、AAAA、AAAAA共5个标准,为了区分不同级别A级景区对旅游收入的影响,将不同级别的A级景区个数赋予不同权重后再进行加和,从而得到旅游资源丰度,其计算方法借鉴孙根年等[29]、李琦等[30]、刘伯煜[15]、刘孟琼[31]的研究,计算公式如下:旅游资源丰度=5A5+2.5A4+1.5A3+0.75A2+0.25A1。其中,Ai(i=1, 2, 3, 4, 5)分别代表不同地区A级、AA级、AAA级、AAAA级、AAAAA级景区的个数。
表 2 变量说明表变量 符号 单位 变量类别 变量说明 旅游总收入 y 亿元 被解释变量 旅游收入水平 旅游资源丰度 x1 解释变量 旅游资源禀赋 人均GDP x2 万元/人 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公路里程总数 x3 103 km 解释变量 区位交通条件 旅行社数量 x4 百个 解释变量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星级饭店数量 x5 百个 解释变量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二 变量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现象,必须保证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变量都是平稳的,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分别采用Levin-Lin-Chu检验(简称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对3个区域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原始序列不平稳的变量,即旅游总收入、旅游资源丰度以及星级饭店数量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后再进行检验,结果见表 3。
表 3 单位根检验区域 检验方法 lny lnx1 x2 x3 x4 lnx5 北部湾经济区 LLC检验 -16.441*** -2.376*** -2.857 2*** -28.491*** -3.116*** -5.555*** (0.000) (0.009) (0.002) (0.000) (0.001) (0.000) Fisher-ADF检验 99.337*** 25.763*** 61.025*** 8.232 30.061*** 95.912*** (0.000) (0.001) (0.000) (0.411) (0.000) (0.000) 桂西资源富集区 LLC检验 -12.239*** -4.134*** -3.144*** -2.349*** -3.147*** -4.426*** (0.000) (0.000) (0.001) (0.009) (0.001) (0.000) Fisher-ADF检验 66.583** 13.377*** 27.976*** 33.287*** 34.793*** 38.991*** (0.000) (0.037) (0.000) (0.000) (0.000) (0.000) 西江经济带 LLC检验 -7.321*** -2.955*** -4.152*** -6.759*** -24.900*** -3.227*** (0.000) (0.002) (0.000) (0.000) (0.000) (0.001) Fisher-ADF检验 63.166*** 47.872*** 125.768*** 94.197*** 107.525*** 44.60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是各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 根据表 3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在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下都呈现显著的平稳性,因此进行下一步模型设定的检验。
三 模型设定检验
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第一步便是检验模型的设定形式,从而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甚远。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基于Stata 13.1计算F统计量来选择是混合模型还是效应模型,用Hausman检验选择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本研究3个区域的F统计量和Hausman检验统计量如表 4所示。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而桂西资源富集区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表 4 模型设定检验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F统计量 3.161*** 3.801*** 13.048*** Hausman检验 40.41*** 1.060 26.95***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四 模型结果及分析
对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分别建立以旅游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旅游资源禀赋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的面板计量模型,并基于Stata 13.1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参数估计结果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lnx1 0.300* 0.158 0.707*** (0.059) (0.164) (0.000) x2 0.310*** 0.782*** 1.141** (0.000) (0.000) (0.030) x3 0.281*** 0.068*** 2.082*** (0.000) (0.000) (0.003) x4 0.290 2.797** 5.330 (0.632) (0.016) (0.113) lnx5 0.398*** 0.273 0.123 (0.001) (0.220) (0.667) 常数C 2.239*** 1.504*** 0.553 (0.000) (0.000) (0.346) R2 0.963 0.969 0.836 方程的F检验 183.960*** 66.190*** (0.000) (0.000) Wald检验 839.77*** (0.000)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是各系数估计量对应的P值。 从表 5可以看出,对于广西3个经济区域的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方程的F检验、Wald检验的P值都显著小于0.05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并且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多重可决系数分别达到了0.963和0.836,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而对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桂西资源富集区,R2只是相应的相关系数平方[32],因此不予以分析。进一步对各系数分析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总收入受到旅游资源丰度、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以及星级饭店数量的显著正向影响,当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丰度与星级饭店数量增加1%时,旅游总收入分别增加0.300%和0.398%,当该区域人均GDP与公路里程总数分别增加1个单位时,旅游总收入分别增加0.310%和0.281%;桂西资源富集区的旅游总收入受到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以及旅行社数量的显著正向影响,当该区域的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以及旅行社数量分别增加1个单位时,旅游总收入分别增加0.782%、0.068%、2.797%;而对于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资源丰度提高1%,对应的旅游总收入增加0.707%,人均GDP、公路里程数增加1个单位,对应的旅游总收入增加1.141%、2.082%。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通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系数等指标分析了广西各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广西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广西整体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地区间的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在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有逐年减小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广西省会南宁之外,中高收入地区均分布于广西外围,内部地区旅游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南宁、桂林作为广西两大旅游高收入地区,对周边地区城市旅游收入的带动效果较弱。
2) 将广西各地级市分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以及桂西资源富集区3个区域,利用泰尔系数对旅游收入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可以发现,广西旅游总收入空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收入差异引起,并且主要来源于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组内的差异。
3) 通过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对3个区域的旅游收入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资源丰度对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的增多可以分别促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收入的增长。
二 建议
为了促进广西旅游收入的均衡全面发展、缩小区域间的旅游产业发展差异并提高广西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推进广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结合以上广西区域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广西各区域应抓住重大战略机遇,为拉动旅游需求、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促进广西各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北部湾经济区应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深化国内外经济合作;处于西江经济带中游的广西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及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较低,应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承接来自下游“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桂西资源富集区是国家支持建设的重点能源资源地区,应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构建具有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广西各区域应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增强旅游地的交通可达性。通过客源互送与线路互通,增强地区之间的联动作用,摆脱孤立的局面,有利于地区之间制定旅游系列优惠(如推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景点通票、旅游联票等活动),深化城市之间的合作,加强旅游高收入地区对周边旅游低收入地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加强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
第三,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应发挥各自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资源品质提升。旅游资源是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应发挥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开拓旅游经济新发展方向。北部湾经济区滨海风光旖旎,是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应构建北部湾海上国际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游、渔家风情体验游、东南半岛民族风情体验游等专题旅游线路,整合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打造新的旅游业发展平台。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山川峰林、溶洞、河流等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域内特有的旅游景观。因此,西江经济带可形成以国际旅游城市桂林为首的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布局,共同推进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第四,桂西资源富集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保证游客满意的重要载体。桂西资源富集区由于旅游基础设施水平相对低下,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作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我国的开放战略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桂西资源富集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可以通过增加旅行社、星级饭店数量等方式,提升当地旅游接待能力,为区域旅游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
表 1 基于泰尔系数的广西旅游收入差异结构分解
年份 组内泰尔系数 总组内泰尔系数 组间泰尔系数 总泰尔系数 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2006 0.172 0.013 0.184 0.369 0.048 0.416 2007 0.146 0.014 0.188 0.348 0.046 0.394 2008 0.143 0.005 0.238 0.387 0.051 0.437 2009 0.137 0.010 0.208 0.355 0.046 0.400 2010 0.143 0.013 0.199 0.355 0.040 0.396 2011 0.129 0.013 0.172 0.314 0.038 0.352 2012 0.130 0.004 0.164 0.298 0.035 0.333 2013 0.131 0.002 0.159 0.292 0.029 0.320 2014 0.135 0.002 0.152 0.288 0.029 0.317 2015 0.125 0.004 0.134 0.262 0.026 0.289 2016 0.091 0.006 0.116 0.214 0.026 0.240 表 2 变量说明表
变量 符号 单位 变量类别 变量说明 旅游总收入 y 亿元 被解释变量 旅游收入水平 旅游资源丰度 x1 解释变量 旅游资源禀赋 人均GDP x2 万元/人 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公路里程总数 x3 103 km 解释变量 区位交通条件 旅行社数量 x4 百个 解释变量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星级饭店数量 x5 百个 解释变量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表 3 单位根检验
区域 检验方法 lny lnx1 x2 x3 x4 lnx5 北部湾经济区 LLC检验 -16.441*** -2.376*** -2.857 2*** -28.491*** -3.116*** -5.555*** (0.000) (0.009) (0.002) (0.000) (0.001) (0.000) Fisher-ADF检验 99.337*** 25.763*** 61.025*** 8.232 30.061*** 95.912*** (0.000) (0.001) (0.000) (0.411) (0.000) (0.000) 桂西资源富集区 LLC检验 -12.239*** -4.134*** -3.144*** -2.349*** -3.147*** -4.426*** (0.000) (0.000) (0.001) (0.009) (0.001) (0.000) Fisher-ADF检验 66.583** 13.377*** 27.976*** 33.287*** 34.793*** 38.991*** (0.000) (0.037) (0.000) (0.000) (0.000) (0.000) 西江经济带 LLC检验 -7.321*** -2.955*** -4.152*** -6.759*** -24.900*** -3.227*** (0.000) (0.002) (0.000) (0.000) (0.000) (0.001) Fisher-ADF检验 63.166*** 47.872*** 125.768*** 94.197*** 107.525*** 44.60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是各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 表 4 模型设定检验
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F统计量 3.161*** 3.801*** 13.048*** Hausman检验 40.41*** 1.060 26.95***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 5 参数估计结果
北部湾经济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 西江经济带 lnx1 0.300* 0.158 0.707*** (0.059) (0.164) (0.000) x2 0.310*** 0.782*** 1.141** (0.000) (0.000) (0.030) x3 0.281*** 0.068*** 2.082*** (0.000) (0.000) (0.003) x4 0.290 2.797** 5.330 (0.632) (0.016) (0.113) lnx5 0.398*** 0.273 0.123 (0.001) (0.220) (0.667) 常数C 2.239*** 1.504*** 0.553 (0.000) (0.000) (0.346) R2 0.963 0.969 0.836 方程的F检验 183.960*** 66.190*** (0.000) (0.000) Wald检验 839.77*** (0.000)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是各系数估计量对应的P值。 -
[1] 段正梁, 彭振.旅游企业组织模式创新与集团化发展路径[J].旅游研究, 2018, 10(3):8-12. doi: 10.3969/j.issn.1674-5841.2018.03.003 [2] 刘佳, 赵金金.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2(11):110-116. doi: 10.3969/j.issn.1006-2912.2012.11.019 [3] 韩宾娜, 张俊娇.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 2014(2):21-2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49334452 [4] MARCOUILLER D W, KIM K K, DELLER S C. Natural amenities, touris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4):1031-1050. doi: 10.1016/j.annals.2004.04.003
[5] DENICOLAI S, CIOCCARELLI G, ZUCCHELLA A. Resource-based local development and networked core-competencies for tourism excelle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2):260-266. doi: 10.1016/j.tourman.2009.03.002
[6] 方忠权, 王章郡.广东省旅游收入时空差异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30(10):1746-175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dl201010029 [7] 褚英敏, 史建平, 刘金平.河北省旅游收入构成与时空格局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3):263-26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bsfdxxb201503014 [8] 吕林欣, 刘海鸿.山西省旅游收入时空差异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3):195-20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ZHB201703123.htm [9] 孙盼盼, 戴学锋.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 2014(2):35-48. doi: 10.3969/j.issn.1006-575X.2014.02.004 [10] 冯迎, 张军民.基于ESDA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研究[J].旅游科学, 2016(2):68-78. doi: 10.3969/j.issn.1006-575X.2016.02.006 [11] 蔡碧凡, 陶卓民, 方叶林.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297-30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RZ2016S1070.htm [12] 于伟, 张鹏.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和解释: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双重考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0):192-19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hqzyyhj201510032 [13] 宋慧林, 马运来.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J].经济管理, 2010(10):114-11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jgl201010015 [14] 向云波, 彭秀芬, 高元衡.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分析[J].旅游论坛, 2009, 2(1):87-92. doi: 10.3969/j.issn.1674-3784.2009.01.018 [15] 刘伯煜.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7074330.htm [16] 马仁锋, 倪欣欣, 张文忠, 等.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 2015(7):176-18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dl201507026 [17] 吕陈玲.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研究述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1):68-74. doi: 10.3969/j.issn.1671-6132.2018.01.013 [18] 贺振.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为例[J].经济问题, 2009(8):121-12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jwt200908036 [19] 焦子宸.山西省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山西农经, 2016(11):21-2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C20162016111800074990 [20] 方叶林, 黄震方, 陆玮婷, 等.中国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机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6):100-10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lxygtyj201306021 [21] 赵紫蔷.我国旅游收入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38-1017190711.htm [22] 甘永萍.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10(11):149-154. doi: 10.3969/j.issn.1001-148X.2010.11.032 [23] 王蕾, 刘兴双.辽宁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14(4):70-75. doi: 10.3969/j.issn.1673-5919.2014.04.020 [24] 王凤娇.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16-1017808274.htm [25] 朱士鹏, 毛蒋兴, 张志英, 等.广西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6):134-13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qsfxyxb201306026 [26] 黄月玲, 周德海, 赵一雷.广西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7(2):377-382.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17.02.022 [27] 陈健.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法研究[D].郑州: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90005-1016058486.htm [28] 韦福巍.基于泰尔指数的广西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5):114-1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bsfdxxb201605024 [29] 孙根年, 张毓, 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 2011, 30(6):1032-104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lyj201106007 [30]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5):103-1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0805020 [31] 刘孟琼.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61-1018809781.htm [32] 陈强.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李娜. 广西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北方经贸. 2022(02): 150-153 . 百度学术
2. 杨二鹏,邓渠成.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时空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广西科学. 2022(03): 595-606 . 百度学术
3. 侯瑞萍,叶新才.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时空分异分析及演化趋势研究. 特区经济. 2022(11): 23-27 . 百度学术
4. 万静宜,秦泽韬,冯文勇. 长治市与晋中市旅游收入对比分析. 绿色科技. 2021(05): 190-193+200 . 百度学术
5. 鄢志武,王艺卓,刘玲,郑汉妮.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02): 77-8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